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马拉维华人华侨终于有了娘家人

时间:2008-02-06 03:4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67次

  中国驻马拉维使馆开馆 已与马政府部门建立联系 还需处理马台“断交”遗留问题———

  1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非洲国家马拉维首都利隆圭的一处红砖小楼前亲手升起五星红旗,这标志着中国驻马拉维大使馆正式开馆。在马的中资机构人员和华人华侨高兴地说,现在终于有了“娘家人”。

  ■资料

  近两年与台湾当局“断交”的国家

  2006年8月6日,中国与乍得正式恢复外交关系。中乍两国曾于1972年11月28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7年8月12日,乍得政府违背中乍建交公报原则,与台湾当局“复交”,中国政府宣布自同年8月15日起中止同乍得的外交关系。

  2007年6月1日,中国与哥斯达黎加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哥官方2007年2月宣布,中国已经成为哥斯达黎加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两国双边贸易额2006年超过21亿美元。

  2007年12月12日,中国与纽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纽埃是太平洋岛国,陆地面积260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390平方公里。人口1857人(2001年),另有18474人居住在新西兰。

  2007年12月28日马拉维与台湾“断交”后,台湾当局所谓的“邦交国”还剩23个,而在非洲的“邦交”据点则降为4个,分别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布基纳法索及冈比亚。

  ■视点

  马拉维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那么中国公司在马拉维可以发掘到哪些商机呢?驻马拉维使馆樊代办认为,马拉维是完全的农业国,制造业几乎一点没有,这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另外,马拉维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设施落后,这其中也有商机。较早到马拉维开拓市场的华为公司驻马负责人郭爱萍把马拉维比喻成“一张白纸”。2007年底,华为公司同马拉维电信公司签署了一项承建马拉维国家光传输干线工程的合同,合同金额达2300万美元。实际上,自从去年12月28日中马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拉维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之后,一些敏锐的中国商人已经嗅到了商机并开始行动。郭爱萍说,最近在利隆圭就遇到不少前来考察的中国公司和机构的代表。

  ■马外交部

  借车给中国使馆代办

  中国前驻乌干达大使樊贵金目前担任驻马拉维使馆临时代办,他带领工作小组从本月7日就抵达利隆圭进行开馆前的筹备工作。樊代办昨天通过电话对本报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驻马拉维使馆共有七八名外交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使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条件。在建馆过程中,马拉维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必要协助。

  樊代办举例说,“我们刚来的时候,交通问题解决不了,马外交部在自身车辆不足的情况下,主动把一台小轿车借给我使用,我直到现在还用着。利隆圭适合使馆办公的地方很难找,马几位部长都亲自过问此事提出建议,工作人员带着我们到处找房子,利隆圭市市长本人就带着我们跑了好几趟。”樊代办说,在马方的全力协助下,使馆已经在利隆圭找到了一处小别墅作为暂时的办公地点,升起了五星红旗,而馆员们现在还暂时住在酒店里。落下脚之后,使馆还在继续寻找更加合适的办公地点和大使官邸。

  “通过三个星期的接触,我感到马拉维方面对我们很友好,很乐意与我们接触。”樊代办介绍说,从1月25日至27日,外交部长助理翟隽作为胡锦涛主席的特别代表率团来马访问,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访问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翟隽拜会了马方总统、外交部长等官员,交谈非常融洽,马 方绝大部分内阁部长都参加了26日开馆仪式后举行的招待会,“这充分表明了对方的支持和诚意。”

  ■马商界认为

  与中国建交是大势所趋

  据透露,马拉维与台湾当局维持所谓“邦交关系”期间,台湾当局每年都有数千万美元用于在马的“金元外交”,仅前任台湾驻马拉维“大使”手中就有数百万美元的“大使基金”。这些资金中相当部分都用于培植“台独”分子,一些媒体人士和政客都是台湾当局重点拉拢的对象。在台湾当局如此强劲的金钱攻势下,是什么促使马方决定与台湾当局“断交”而与中国政府建交呢?

  华为公司驻马负责人郭爱萍认为,马拉维与中国建交,马商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经济飞速发展,马拉维商人看到了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巨大商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樊贵金代办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向马方强调,不论哪个发展中国家,靠援助是不会有真正的发展的,必须要通过互利双赢的合作。马方的高层和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预见到中马建交对马拉维大有好处。”樊代办说,台湾当局虽然在马拉维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部分都用于培植“台独”分子,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并不多,比如一条公路修了两年多才完成了一小部分,马百姓对此并不满意。

  ■马曾是台当局

  比较大的“邦交国”

  樊贵金代办介绍说,目前中国使馆已经与马各政府部门接触并建立了合作关系,中马双方要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使馆还要处理马拉维与台湾当局“断交”后的一些遗留事务,解决马方的关切。“台方的项目撤走后,我们要接过来并且搞好,这一工作已经有序铺开。另外马拉维在台湾还有26名留学生,马驻台‘使馆’关闭后这些留学生将无人关照,中方将采取积极态度协助他们转到大陆来继续学习。”

  让马拉维百姓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另一项艰巨的任务。樊代办说,“台湾当局的代表机构毕竟在这里存在40多年,根基深厚,其影响不可忽视。马拉维受过教育的有识之士和政府高层都清楚为什么要和中国建交,但普通百姓尚不清楚其中的意义,有些甚至只知‘台湾’和‘中华民国’,不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知识普及,同时让百姓尝到实惠,体会到中马建交的好处。”

  樊代办介绍说,马拉维人口约1300万,在台湾当局所谓“邦交国”中算是比较大的国家,失去这个“邦交国”是台湾当局的一大损失。

  ■中资机构有了“娘家人”

  华为公司从2002年开始进入马拉维电信市场,谈到中国驻马拉维使馆开馆,华为驻马拉维负责人郭爱萍用“有了娘家人”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中马没有建交之前,中国公司在马拉维开拓市场,面临很多不可知的风险。每个公司作为单个的实体,在法务、税务方面遇到难题的时候经常感到势单力薄,也没有可以去咨询的地方。中国使馆开馆后,我们真的是感觉有了靠山。”一位中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说,“以前台湾驻马拉维机构对大陆企业态度非常恶劣。有大项目的时候,台湾方面就做手脚,直到最后把我们的标搅黄了,真是有苦说不出。”

  郭爱萍还说,华为等大公司一般都是从赞比亚等邻国过去,所以签证问题还比较好解决,对于直接从中国大陆去马拉维的中国商人来说,签证问题着实令人头疼。

  ■中国商人办签证容易了在马拉维经营中餐馆的青岛商人吴娟告诉记者,每次去马拉维都是请在马的朋友“返签”再邮寄回中国,不但费时费力,还要付出不少小费。要是大陆商人在马拉维丢失了护照,那简直就是灾难,因为无处补办。吴娟2000年到马拉维发展,刚开始的时候给别人打工,后来自己创业从事外贸、餐饮等行业。八年来,吴娟亲身感受到了华人地位的显著提高,“我刚来的时候大陆人是贫穷的代名词,再加上台湾当局所谓‘使馆’的宣传,大陆人普遍被歧视。后来,我们用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在马拉维打开了局面,在很多行业都崭露头角”,吴娟说,“我们中国人在这里开好车,住好房,再也没人敢歧视我们了。”据吴娟了解,目前马拉维的中国商人越来越多。

  吴娟说,作为一名大陆商人,以前在马拉维经商并不容易,“动不动就来店里查,只能用钱摆平,合法经营也要付小费”,今后有了中国使馆做“家长”,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人撑腰了。实际上,虽然中马签署建交公报才刚刚一个月,吴娟已经感受到了变化,“办事效率比以前快多了。”正因为如此,在26日举行的开馆仪式上,不少华人华侨都流下了眼泪。

  据马拉维外交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方将尽快派遣外交人员小组到北京,为马拉维驻华使馆开馆进行筹备工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