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全球视野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半岛电视台的日子

时间:2007-01-17 04: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90次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半岛电视台的日子
 
        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 Tv)是海湾之国卡塔尔的国家电视台,原本微不足道,自从“9·11”事件发生,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半岛电视台因“本·拉登”事件的诸多独家新闻异军突起,从默默无闻的小屯视台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传媒焦点,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具影响力、全球收视最高的新闻电视台之一。
        在世人的眼中,半岛电视台充满着传奇、神秘的色彩。
        中国女子方妍依,曾在半岛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日子,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
   
荣幸:走进传奇的半岛电视台
        2002年7月,21岁的方妍依从广州外语大学毕业,她所进修的专业是阿拉伯语系,为了更深地了解阿拉伯语言、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她报读了卡塔尔首都多哈城的斯坦福基大学,继续深造她的学业。2002年9月,方妍依幸运地接到了斯坦福基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和助学金,由此她在海湾之国度过了四年的求学生涯。
        2002年10月,经由香港转机,方妍依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卡塔尔地处波斯湾南端,三面环海,南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接壤,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是个名符其实的富庶之国。
        进入斯坦福基大学,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涯,当然,空余之际方妍依经常漫步在这个临海的城市,一探它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文明。异乡的日子对她充满诱惑和感动,阿拉伯民族风情万种,人民豪侠仗义。
       2002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那天,正在宿舍和同学狂欢的方妍依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女子,她开口介绍:“我是半岛电视台的……”半岛电视台?方妍依当时心中格愣一下,心里既激动又不安,想来大家都已知道,半岛电视台自“9·11”事件后声名鹊起,成为国际传媒最有影响的电视台之一,而且她在卡塔尔求学的日子每晚必看的就是本地的半岛电视台,电视台找她有什么事?方妍依紧张、不安地听完对方的解说,方才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原来电视台需要一名汉语翻译,在卡塔尔的华人并不多,他们需要方妍依这样一名进修阿拉伯语言的华人学生。
        印象中的半岛电视台充满着传奇、神秘,它的源源不断的独家新闻震动着世界,想到自己就要成为他们的一分子,你能说方妍依不激动吗?放下电话,她便直奔半岛电视台。
        半岛电视台制作部资料室的一位叫卡丽·阿娜蔓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方妍依。在阿拉伯世界,本来妇女是不应该抛头露面的,但卡塔尔是个接受外来文化、文明进步较快的国家,妇权得到重视、提高,在半岛电视台800多名员工中,其中女性占30%左右。在电视台,方妍依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有穿西装打领带的,也有戴头巾穿长袍着民族服装的,并没有什么不协调。
        卡丽·阿娜蔓是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为人热情,她向方妍依介绍了半岛电视台的历史,让她终于一窥“半岛真面目”。
        半岛电视台由现任的埃米尔(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出资创办,1996年2月成立,同年11月开播,是阿拉伯世界首家本土发射的商业性新闻电视台。目前半岛电视台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社,其中包括中国北京分社,驻外工作人员180多人。在阿拉伯语中,“AI Jazeera”的本意是岛屿,也有“汪洋中的自由之岛”的引申含义。半岛电视台以“意见和另一种意见”为理念,坚持独立、平衡的报道原则,让观众听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
        半岛电视台始终坚持“原汁原味”的报道原则,不管对于西方还是阿拉伯政府,从不忌讳触及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的“雷区”,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被西方一些国家也被阿拉伯许多政府不满。采访以色列官员,被批评支持犹太人复国运动;采访美国官员.被指责收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贿赂;播出本·拉登的录像带,被斥为“拉登的传话筒”。在中东地区,几乎所有的邻国和大国都曾经“封杀”半岛电视台,1998年,半岛因为节目嘉宾批评科威特王子,其科威特分社被关闭了两个月;同年,半岛对萨达姆做了专访令其大感欣慰,随后半岛又详细报道了萨达姆穷奢极侈的生日宴会,令其大为光火;2002年4月,叙利亚因半岛的报道突然撤回了驻卡塔尔的大使;2002年6月,半岛节目嘉宾抨击沙特的中东和平政策,沙特召回其驻卡塔尔大使。自1996年以来,针对半岛的外国官方抗议已经超过上千宗。
        但半岛电视台正是因为坚持对新闻事件及其起源进行全面、真实和深入的报道,把前所未有的独家新闻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才得以迅速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新闻电视台之一。
        卡丽·阿娜蔓安排方妍依的工作是每周一、三、五的下午到电视台翻译资料,将阿拉伯语译成中文或将华文资料译成阿拉伯语.周薪150美元。
        基于可观的薪水,基于社会实践对进修专业的帮助,更基于对半岛电视台传奇发展史的向往,方妍依一口应诺,成了半岛电视台的一名兼职人员。
 
紧张:伊拉克战争中半岛一鸣惊人
        2003年1月初,方妍依正式踏入半岛电视台,平时她在斯坦福基大学完成学业,在一、三、五的下午做翻译。一段时间后,她就和电视台的许多工作人员混了个脸熟。半岛的员工分别来自本土卡塔尔以及沙特、叙利亚、埃及、科威特、突尼斯等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文化和中国东方文化同为源远流长,因而他们对这个东方女子很是热情,称她为“东方小妹”。
        进入半岛电视台后,方妍依更详细地了解到它的崛起过程。
        2001年“9·11”事件发生,举世震惊,为此美国对阿富汗展开军事行动。当时,阿富汗依然是个禁止民众收看电视和上网的独裁统治国家,而半岛是惟一获准在阿富汗境内播出的电视台,因此在阿富汗战争中,半岛成为塔利班政权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战争爆发后,塔利班开始驱逐外国记者,只有3名半岛的记者和3名分别为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工作的阿富汗裔记者被允许留了下来。于是,像美联社、路透社等世界媒体巨头,只有文字记者的可怜“前线特写”,没有任何图像资料,不得不以每分钟2万美元的天价,购买半岛电视台的报道录像,由此半岛异军突起。
        那个时候,方妍依的工作有时清闲,有时忙得一塌糊涂。她想得到那些深入一线记者的签名照,毕竟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英雄”,可惜他们基本上远在其他国家。
        一进入2003年,半岛电视台的气氛便开始紧张起来,因为美国的矛头直指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呈现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局势。整个电视台的人员都忙碌起来,专题部紧张筹划各个专题,记者们纷纷申请赴火线,方妍依的工作也相应繁忙,有时候做不完,晚上得继续加班,资料是不得带回学校的。  ’
        战争的日子越近,半岛电视台有时一整天都是战前准备的连篇累牍报道,世界各地的记者云集科威特等地,而半岛更是站在风口浪尖上,再次矗起世界一流媒体的品牌,连CNN、BBC等美英媒体也不得不对半岛礼让三分,以期从半岛获得最新的独家新闻。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线记者在伊拉克发回大量的一手新闻,后方的制作、编辑、播音备部门如同上了弦的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大量的资料堆积如山,方妍依也连续一个多星期在电视台加班,紧张地翻译各种资料。
       由于“原汁原味”的半岛原则,电视里不断播出外国人质遭武装分子斩首的血腥画面,以及美军士兵遗体的场面,引起美国军方的强烈批评,导致双方“积怨更深”。2003年4月8日,半岛电视台巴格达分社“意外”地遭到美军空袭,约旦籍记者塔瑞克·阿酋巴被炸身亡,消息传到后方,半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除了愤怒,只能默哀。
        塔瑞克·阿酋巴这个人方妍依没见过,噩耗传至后方,但她见过他4个月大的小女儿,那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大大的眼睛分明流露出一种迷茫,这种迷茫不该属于那么幼小的孩童,这种迷茫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伤心落泪。那时方妍依才明白,无论战争出于什么借口,受伤害的终究是平民百姓和儿童。
        伊拉克战争期间,除了美英的媒体跟随军队步步前行获得一线新闻外,那就是半岛电视台树起了另外半边天的新闻。原先,半岛凭着独家报道和独家立场在阿拉伯地区吸引了大批的观众,随着伊拉克战争的不断独家新闻,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有别于西方主流媒体的“另一种声音”,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观众也把目光投向了半岛电视台。
        自此,半岛电视台一鸣惊人,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具影响力、全球收视率最高的新闻电视台之一。
   
 
                                 《出国》 文/可一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