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官员,杨平实名上网受到一些网友的谩骂、攻击,他的遭遇,似乎可以归入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网友骂精英”现象。这里的“精英”,特指一些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学术领域享有一定地位、声望的学者、官员、名流,他们经常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发表自己对于时政和社会问题的意见,但常常是文章刚刚发表,就引来“板砖”无数,受到网友的猛烈炮轰。如果是他们的言论本身有问题,比如在逻辑上、学理上讲不通,或者一味站在有钱人或权势人群立场上说话,伤害了普通老百姓的感情,受到谩骂、攻击倒也罢了,但恰恰相反,不少曾在网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官员原本都是有着良好社会评价的人士,他们都很有社会责任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发表的意见也有相当的见地和价值。因此,不但他们中有人深感委屈、不安甚至愤怒,其他人也往往感到困惑不解,觉得那些整天以“骂精英”为能事的网友实在太不像话。笔者以为,“网友骂精英”当然颇让人不快,但既然它成了一种现象,从实际出发,不妨先硬着头皮正视其存在,并认真研究其规律,探讨其成因,再尽量寻求改善和解决的办法。 仔细分析起来,“网友骂精英”至少反映了三方面的情况。其一,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网友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不少情绪,这些情绪需要有一个排放和发泄的渠道。当他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学者、官员的不同寻常的言论,每每忍不住要在其中挑刺,或者主动对号入座,有时“怒从心头起”,张口就骂将起来。其二,从一般网友的阅读习惯,到网络信息的传播特点,都使得一些网友缺乏足够的耐心认真研读精英的言论。更有甚者,有的网友只看了一个标题或一句话,就气不打一处来,要与精英“死磕”到底。 其三,精英有名有姓,网友则处在匿名状态,精英站在明处(如杨平所言“就像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似乎已经被竖为“靶子”,网友则躲在暗处(“下面一片漆黑”),随时都可以朝“靶子”放一箭。这种客观上并不对等的格局,决定了网友骂精英勿需有所顾忌,精英被网友骂则几无还口之力。 基于以上情况,首先需要看到,网友的“情绪积累”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心理现象,不能一概视之为“没事找事”、“瞎胡闹”、“泄愤”。而精英作为公众人物,应当具有承受社会批评包括不尽合理的批评的雅量,除非受到人身攻击、人格侮辱或诽谤中伤而有必要诉诸法律手段外,对一般的批评性言论不妨一笑了之。 网友只看了精英的一句话就开骂,当然很不理性,但精英却不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应当本着“以德报怨”的精神,以加倍的理性来消解网友的不理性。有的学者、官员常常抱怨自己被网友误读,他们被误读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这并非一定都是单方面的行为结果,有时精英之所以被误读,也与他们的表达不够慎重、全面,或表达方法简单、失当有关。一个人的言论偶尔被误读一次不要紧,如果他总是被误读,就有必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以上并非要为“网友骂精英”作辩护,网友大约也无需辩护。网络是自由的,同时又是混乱的,自由与混乱有如泥沙俱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为切实保障网络言论自由,改善网络舆论环境,精英应当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坚守理性、建设性、专业性、公共性的立场,用善意、克制、坚韧、包容的力量影响、感染网友,通过与网友的平等对话和深入交流,最终改变自己“被动挨骂”的局面,并推动形成生动活泼的网络舆论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