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社会广角

上海国资流向问题浮出水面

时间:2006-12-19 01:3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72次
 
                     上海国资流向问题浮出水面
  
 国资非正途入市
   
        上海市徐家汇路555号,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即坐落于此。作为沪上屈指可数的几家政策性投资性公司之一,此时的国资公司内部并不平静。
        据上海媒体报道称,在上海社保案发后,该公司的多位干部主动向中纪委调查组反映公司的有关问题.而其上级主管部门上海市国资委也对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对房地产领域的委托贷款有70多亿元,超过公司对重大市政工程、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这70多亿元当中,有80%以上贷给了民营
房地产企业,委托贷款年利率则是6%一15%。”
        记者走访的上海当地一位房地产从业人士认为,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单纯从行为本身来看,问题不是太严重,此前国家也并无明文规定禁止这一行为。而从国资经营公司的角度,将资金贷出去获利也属正常,况且房地产还款能力比较强,还有不动产做坚强的后盾。
        根据上海国资经营公司网站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l999年l0月15目,注册资本50亿元,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家市管综合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市场手段,盘活市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
        凭借其独特的政府公司地位及对雄厚国有资本的运作,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早已名声鹊起,俨然成为具有政府背景的资本市场大投行,影响力不断扩大。
        据调查,在这70多亿委托贷款中.80%以上流入了民营房地产公司,合作项目达60多个。前述房地产从业人士认为,这70多亿元投入上海房地产客观上起到了托市的效果,肯定对前两年居高不下的房价起到某种程度的哄抬作用。如果将全部贷款追回,将会对上海楼市造成新一轮影响。
   
70亿的进退游戏
   
        根据《贷款通则》的定义,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委托人等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据熟悉上海国资委托贷款模式的内部人士透露,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对房地产企业或项目进行委托贷款有三种主要操作模式:
        其一是“四证不全”者。根据《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对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项目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在此情况下.先由上海国资经营公司提供委托贷款,房地产商获得资金后缴纳相关资金使“四证”齐全,获得银行贷款后归还国资经营公司提供的资金。
        其二是“四证”不全、且项目自有资金未达到35%的房地产商。国资经营公司先注入一笔资金参股项目公司使其自有资金比例达标,然后再委托贷款给该公司。项目完成后,房产商再回购国资经营公司所持股权,同时归还委托贷款资金。
        第三种是,房地产商资金特别紧张,国资经营公司注入资金参股,使其35%的项目自有资金比例达标,然后对项目进行委托贷款。企业不回购国资经营公司持有的股权,房地产商给国资经营公司支付固定回报。
        有消息称,2005年6月份以后,上海国有资金对房地产商的委托贷款利率已经达到15%,有的甚至达到l8%,几乎与地下钱庄的借贷利率相差无多。
        据称,上海市国资委已就此向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发出专项整改通知,并要求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必须积极配合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对公司委托贷款的调查工作,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央行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有关规定.立即停止对房地产领域的委托贷款。
   
反思“牧羊犬”模式
   
        由上海社保案引致曝光的众多国企资金使用违规问题表明,素有先行者之称的上海国资改革,盛况之下亦有暗流涌动。
        在国资管理体制上,上海实行的是包括“国资委、中间层公司以及产业公司”在内的三级管理体制。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研究员喻之为“牧羊犬”法。
        上海国资经营公司这样的资产投资公司扮演的即是“牧羊犬”的角色。该公司主要持有的是原上海市财政局投资的金融类国有资产,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存盘现”,把存量国资盘活后,将所得利润去投资上海市急需发展的新领域。
        除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外,扮演类似“牧羊犬”角色的还有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和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都是注册资本数十亿元的大公司。
        截至2005年底.上海国有资产总量达到7300多亿元,相对2004年净增400多亿元。从上海国资总量的快速增长来看.这一体制的助益自不待言.但这一体制自身的弊病却一直未予解决。
        “此次上海社保案涉及到众多的国企资金使用违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上海国企这几年的改革方向、改革方式及管理体制进行反思和梳理,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一位上海市国有资产规划投资委员会常任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谁来监督国资委
   
        在国资委成立伊始,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研究员便撰文指出了这一新机构的复杂性:“对于政府来说,国资委是代理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国资委是委托人,扮演‘老板’的角色。国资委具有双重身份,处在相当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中心。”
        “现在的国资国企发展,成也国资委,败也国资委。国资在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想让你干什么就是什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资管理人士表示。
        事实上,谁来监督国资委,一直是国资管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但在制度设计上上海似乎还没有想好。
        在2003年上海市人大会上,人大代表邱益中就曾提交议案.主张由人大来监督国资委。但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上海国资决策人士并不想引入人大监督,一则人大还要专门设立一个委员会,有制度变迁的改革成本;二则国资过于复杂而敏感。
        “国资国企的进一步改革。如果要有新的突破的话.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前提,尤其对于上海来说,更是这样。”该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44期 白红义/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