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 社会广角

摩的司机论战人大研究生 网友赞其可做人大教授

时间:2006-09-26 07:2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68次

   摩的司机论战人大研究生 网友赞其可做人大教授

                               2006-09-25 01:00:17 来源: 新快报-金羊网(广州) 

  核心提示:一场“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的对话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引来各阶层人物关注,被称为“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三十多年工龄的‘摩的’司机”的自白——以一个下岗工人、摩的司机的视角和体会说“两会”、说房价、说企改、说官民、说城管。

长沙“摩的”司机陈洪

长沙“摩的”司机陈洪的博客

“两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对话”引起各方网民关注,这场论战被称为“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

■新快报记者 徐碧姗

“一个人,如果堕落到让别人、让社会、让政府和国家来为自己不争气的命运埋单的话,那你就不配活着!世上谋生的手段不计其数,何必搞这种损人利己的营生呢。”

“一个人、一个阶层人士的命运应该说与他所处在的国度、地域、政治经济团体、息息相关。世上谋生手段万千,但我因能力所限制而无法选择。但我也不认为跑‘摩的’的行径卑鄙。”

这是一段“人民大学研究生”和“黑摩的”司机的对话。48岁的长沙“摩的”司机陈洪在其博客上的一篇《一个摩的司机的自白》引来了同龄人“人民大学研究生郭锋”的指责———“你不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卑鄙的行径吗?”陈洪针锋相对回应———“我只认为你是一个当今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我看你的书都是从屁眼里面读进去的。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你们这样的蠢材给办坏的!”

这一场“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的对话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引来各阶层人物的关注,被称为“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

博客开通两月获15万点击

一个“摩的”司机的博客,仅仅开了两个月,点击率竟超过15万次,评论总数三千多,日访问量近五千,这是许多大牌人物都梦寐以求的效应。里面没有抖隐私,没有脱衣秀,按陈洪自己的说法,没有“风花雪月”,也无“锦绣文章”,有的是“一个有二十多年党龄、三十多年工龄的‘摩的’司机”的自白———《一个下岗工人谈改革》、《下岗工人的幸福生活》、《穷人没有忧伤》,以一个下岗工人、摩的司机的视角和体会说“两会”、说房价、说企改、说官民、说城管……

陈洪自称“长沙刁民”,在博客中,他是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1974年高中毕业,四年中学有一半时间“学工、学农”,踏入社会头脑空空,但党和政府教会了尊重工农。生活在长沙,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已有近32年工龄,30多年全部工资收入三万元左右,年近40岁时从长沙线材制品厂被推向社会,自己安排自己,现在下岗,拿60%的工资230元。下岗十年,打过工,经过商,也自学了电脑操作并读了大量的书籍,最后在“就业无望,上班无岗,下岗无钱,低保无缘,社保无份,官场无人,情场无妻”的情况下,跑了“摩的”。一间11平方米的老式房间内搭建了7平方米的阁楼,生活空间被一张大床、两台电脑,一台冰箱及一台400元的旧复印机塞得满满的,摩托车只能摆放在门口任凭风吹雨打。

“摩的”司机自白引来“研究生”指责

很多人看了陈洪的博文,都表示不相信这是一个“摩的”司机能写出的文章,有人甚至觉得他可能是某所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在中国的底层社会体验生活。陈洪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争鸣,留言的有大学生、有公务员、有教师学者、有下岗职工、有退休老人,有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也有人认为他“牢骚”过盛、心态不好。但真正掀起风浪的是陈洪在7月28日所写的一篇《一个摩的司机的自白》。

在《一个摩的司机的自白》里,陈洪这样写道:“我们数十年的努力、奋斗和积累,成就了今天的一批‘达官贵人’和‘社会精英’。而我们却因年龄大,文凭低……只能成为这社会的不和谐分子———‘非法摩的营运者’。不是我不想守法,而是我肚子饿得没有办法。有人说,和谐的社会应保证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但对于打工无门,失去生活来源的人而言,不跑‘摩的’,我能吃什么?”

更确切地说,引发这场风波的是一个自称“人民大学研究生郭锋”给这篇文章的回复。“郭锋”在文中称自己52岁,当过兵、当过工人并在1978年靠自学考上了人民大学读至研究生,现在,没有下岗的顾虑。“郭锋”表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国家、政府并没有义务照顾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咱们都是站在同一条时代的起跑线上的。至于有些人发达了,有些人落伍了,这个责任更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摩的’的本来用途并不是载客。你把它用来运营,危害的是大家的生命安全。既然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了这样,您就必须想办法适应它。”

这一言词激烈的指责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应,多数人站在了支持陈洪的立场。三天后,陈洪以一篇《一个下岗职工给同龄“研究生”的回信》进行回击,文章开头就将这场对话定义在“两个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话———“我们因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你们是政府精英,国之栋梁,国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在自己家里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而我们下岗工人因上有老要治病,下有小要读书,所以,我们才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的观点“社会如果对劳动力就业管束太多,就业压力就越大,社会就越不稳定”来反驳,“您就别再以‘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自居了吧,因为,我为你感到脸红,而我只有中学文凭。”

陈洪还提出,“精英阶层与平民百姓阶层之间,目前在思想上、认识上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条巨大的思想鸿沟已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安定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网友支持:“摩的”司机应去人大当教授

这场对话在这篇“回信”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话题,引起了网民的高度关注,一时间陈洪博客的点击率直线上升。

网友“亦忱”专门撰文《“摩的司机”与“精英学者”对话: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陈洪这个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给‘人民大学’的学者上课。陈洪,这位‘中学生’真应该去‘人民大学’当教授,而郭锋这位研究生则应该去长沙当‘摩的’司机或进行‘劳动教养’。”

文章认为,不能说“郭锋”讲的没有一点道理,但他作为一个与陈洪一样来自社会底层的子弟而成功出头后,坐在大学的书斋里过于严厉地谴责了陈洪的不道德,在从这一失败者与一成功者的言论中,“我真正看到了一个社会行将解体前都能看到的普遍现象:社会断裂,即,社会的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在不同的方向上渐行渐远,和他们之间的裂痕是如何扩大为没法填平的鸿沟”。很多网民和“亦忱”一样,给予这场对话和陈洪以极高的评价。“亦忱”还称,他在陈洪所描绘的“中国底层世界里,看到了当今神州一个早已不被太阳光照到的侧面”,并认为陈洪的文章证明了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首席教授李炜光的一句话———“中国目前思想界的状况是,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道在民间’。”

陈洪遭到匿名者恐吓

当这场精彩的对话和相关讨论还在网上继续热传时,陈洪的博客上又发生了一件热闹的事情。原来,就在贴出《一个摩的司机的自白》前一天,陈洪贴了一篇《歪言戏说“黑摩的”》,里面细数了长沙市禁摩过程中市民和政府的博弈,并透露自己在湖南红网上发表有关禁摩问题的帖子也被“政府有关部门”所禁止,在天涯博客上就此事写了“5问政府”并被广为转载,两周后博客就“打不开了”。

而在9月17日,有匿名者在此文下回复了一张恐吓帖———“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难道政府没管吗?你为什么就是跟政府过不去呢?你生活不好过你不会想办法去改变吗?……我敢说你想成名,你很阴险,你利用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理,达到了你要的效果,再过去你这就是造反,你有什么资格评论公务员。要政府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一下政府,不要再给政府添麻烦了,再这样你就是个罪人,你以为这样会好起来吗?不会,你的话容易刺激到在基层的老百姓知道吗?豪华的大楼是需要有稳定的基脚,哪天脚要是不稳了大楼也会倒塌,那个时候,又有多少人会饿死!当然那个罪魁祸首就是你这个大言不惭的刁民,不说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的博客会被继续封杀!如果你还执迷不悟你将会人头落地!不是吓你的!”

这个威胁帖让网民沸腾了,几乎引起一致的反对声音。陈洪又以一篇《别恐吓我,我是公民》回击:“看看我的文章犯了多大的罪吧。并且,由您这样水平的网民代表政府对我进行威胁,只能说明我们的公务员水平太差。所以我宁可相信你不是一个政府官员。”又引来一阵叫好声。

长沙刁民陈洪,一个与众不同的网络红人,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他为何如此大胆?敬请关注本报明日推出的陈洪专访,倾听其博客背后的故事。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