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个师兄的一篇blog,回忆上海和北京的不同,挺有共鸣的。比较这两个城市似乎是每个在那儿都生活过的人很乐衷的一种消遣,我也不例外。不是为了分上下,也不是为了研究自己到底喜欢哪里,似乎仅仅是为了对比而对比,就像在两幅相似的画中找到差异之处,抑或是从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中寻觅微妙联系,无聊却有趣。
天 气
刚到上海的时候,周围的人一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就会很好奇地询问是不是见过沙尘暴。也许在上海人(在上海生活的人)的心中,和其他地方比将起来这座城市的优势在各方面都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对于北京,唯一显著的优越感只好来源于气候了。当我描述起2000年春天沙尘的壮观,他们便会有些得意的欣慰。当然,上海的雨水多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朋友到上海出差都会惊喜地告诉我“这两天肤质都改善了。”在北方居住了二十几年,从来没觉得过干燥,可是再回去的时候居然要使用双倍的保湿才能延续皮肤的习惯。看来简奢出入的难易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
上海的春天很短,气温大多是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以火箭速度上升,上个星期还在穿厚外套,一个周末之后满街就是单衫短裙了。相比之下,北京的春天来得则极有耐心,几日艳阳暖照和风拂面,几日则狂风大作沙尘漫天,时好时坏的变相怪杰是春姑娘最喜欢的形象。
两者的夏天比较相像,总会有几天持续高温,酷热难耐。不过北京的夏夜要比上海舒服许多,温差的变化让人们从白天的桑拿天气里得以舒缓,可是上海的温度却不依不饶,即便到了晚上也还要保持着稳定的数值,大家只好从办公室的冷气中转移到家里空调的庇护之下。
秋天应该是两个城市最美的季节。印象中北京的秋天温婉悠远,和这座城本身的气质非常相似,这样的天气让人忍不住想放下一切尽情发呆。上海的秋虽然少了一种飘逸优雅,却同样充满生机。褪去了夏日的浮躁,清新凉爽的秋风带来了崭新轻快的气息。
北京的冬天比上海的冬天要漫长一些,但在单调中却有点缀的内容,比如雪。虽然一般下得都不大,但每年都会有几次像样的。还记得在某年的一场暴雪中站在东南门外的天桥看学院路上拥堵满满的车辆,看车灯路灯在雪花上的晶莹反射。下雪总能带来一点与平时不同的热闹,兴奋,还有快乐。相比之下上海的冬天乏味得多。除了冷还是冷,不管在室外还是房内。即便是降水也是凄风苦雨的惨烈,雪更是极少见的,就算南京杭州下了雪,这里也不会有。一天听同事兴奋地说外面下雪了,急忙跑出去,却只看见落到半空中就化身成雨的雪珠。静静雪落的冬日应该是我对北方最割舍不下的依恋。
道 路
北京的街笔直宽阔,看地图横平竖直的线条割据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块。据说东西向的称为街,南北向的叫做路。不过似乎并不是全都循此规律。北京各个十字路口之间的距离极长,骑车的人比较郁闷,因为想借红灯休息一下都要踏上很久。上海的路交错狭窄。各种线条的道路把市区分成各种形态的拼图。有的路是个圈,沿着走能回到原地,有的路是 “S”型,同条道路在不同位置的路牌从南北指向变成东西,再从东西变成南北。在这里两条平行的线也会相交,交叉的路也能变成平行。此外,北京和上海的道路指示牌规范也不一样。北京的路牌表明的是这条线本身是**路,上海的路牌则标示沿着这个方向能到**路。初来上海时不清楚这种变化走了许多冤枉路。顿悟之后谨记在心,还不忘告诉每个来沪的朋友。
建 筑
如果说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肌肤,那建筑就应该是它的衣服。上海的摩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风格各异的建筑。梧桐路上的老式洋房,幽静深藏的西洋别墅,还有造型精妙的展馆大厦,甚至是密密匝匝的办公住宅楼几乎都没有重复的模式,每幢房子都试图表现自己的独特,连颜色的搭配都力求创新。追赶时尚是这个城市骨子里的热情,不动声色的张扬渗透到每寸角落。不过和这种现代风情对立却融合在一起的还有另一番生活景象:支出窗外的竹杆挂满床单裤子内衣,即便是在热闹的商业街也会遇到此种画面,行走间忽然感到雨落上身,抬头一看才知走在了晾衣杆的下面。每当看到万国旗飘扬的住宅区,我都会想是不是这个城市太过多雨,以至于每件衣服都拼了命般去吸收阳光,甚至不怕被吹飞天外。
相比上海的妩媚精致,北京则显得简约而质朴。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密度,也没有花样翻新的建筑特色,除了重要的商业区,几乎所有楼房都是用相同的基因克隆出来:深色的,长方体的,不高也不算矮的,严肃的,稳重的,在哪儿一站不动也不咋眼的。其实看惯了北京的模样,就觉得这种建筑很配它的气质,内敛宽厚沉默简朴。如果类似鸟巢的东东遍布,反而会让人觉得奇怪异样。兴许是皇城的底蕴在那儿搁着,它甚至不屑于装饰得花枝招展,单凭红墙绿瓦朱门翠屏的贵气就足以端坐得优雅而且纹丝不动。
景 观
上海的风情在于角落。车辆少的小马路树荫蔽日,恋人挽手而行,走走停停,甜蜜变成了风景;其貌不扬的住宅有可能是某位名人的故居,发现它的历史和故事,平凡隐含着神奇。水是一种灵气,黄浦江的穿行给上海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柔媚。在城市里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吹着江风,并不是每处都能够享受到的宁静,虽然比不了海滨城市的浪漫舒缓,至少也有几分清爽平和。上海少有名胜古迹,人们只能从它现在的风貌里感受租界的影子。上海不适合旅游但适合生活,体会上海的味道需要在那里住上几天,否则就要被它华丽冷艳的外表所欺骗。
北京的特点在于场面。历史就是沉淀,一种很难舍弃的资质,即便过去了那么久远也还是掩藏不住的韵味。它象一个宝库,耐得人挖掘。了解过往是因为人们对自身好奇,而这个藏纳了许多故事的城市不瘟不火地等待着各种人的研究和体会,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发现时的惊喜,悄悄地得意着他们震撼时的赞叹。在北京旅游,玩十天半个月也不嫌多,这个时候你就会抱怨它为什么这么大,看得眼晕却才只见到皮毛。
交 通
上海非常重视门面,无论公交还是出租,看着都挺干净。出租车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出租车公司,绿蓝红黄橙斑斓得色彩缤纷。司机们穿着整齐,白衬衫蓝领带白手套一色儿的墨镜,彬彬有礼,除了“你好”“再见”以及去哪里的询问之外,很少司机会多聊两句别的。据说这些都是行业规定,否则被顾客投诉要罚钱的。相比之下,北京的哥的生活艰苦却也随性了很多。上次去北京还是遍地的夏利,褪了色的红看起来很破旧。偶尔跑过几辆刚刚登场的伊兰特,奇怪的颜色拼凑看着特土。司机们穿得很随便,已经转热的天,却没人开空调,满头的汗也来不及擦,不过风尘仆仆中谁还去顾及形象?北京的司机热情而且亲切,听说我以前在北京上学,从机场到宾馆一路闲聊,中途没有一点冷场。开出租是个辛苦活儿,只不过上海司机把这种辛苦埋藏在体面之下,而北京司机则把它显露出来。
上海交警是我见过最敬业的警察。无论早晚晨昏,无论风霜雨雪,他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大小路口。有一次晚上九点回家还看到交警gg在执勤,让人惊讶。在北京上学时很少见到交警,也许是出门不多。上次出差终于见到一个。听出租司机说,在北京只要路口堵车肯定是因为那里站着警察。果不其然,在经过拥堵的路口时我见到了北京交警。
轨道交通一直是上海人引以为豪的便利设施。上海人也最喜欢拿上海的地铁和北京的比,因为干净嘛,因为新嘛。不过事实也的确如此,北京地铁的年头久远,没有空调,车子也旧,坐起来就没有上海地铁舒适。不过上海地铁的传闻也不少,隔段日子就有人跳轨自杀,运输暂时中断,造成千名乘客滞留等等,选择这种方式自杀的好处就是绝对会上报纸。
生 活
来上海之前很多朋友都告诉我,女孩子会比较喜欢上海,因为它的天气,它的时尚,还有它诱人的shopping氛围。在北京,各大商场基本都各自为政,散落在地铁附近。在上海,大的商厦基本都扎堆儿于主要的商业区,相互比邻相互对峙也相互帮衬。除此之外,在许多非交通要道上还错落着各种特色小店,给人带来不经意的惊喜。
上次回北京收获的又一个惊讶是北京饭馆的菜量真大。在上海不仅仅是上海菜精致得可以,就连其他菜式都入乡随俗地秀气起来。这里的老餮追求的不是口腹之欲的满足,而是浅尝辄止的优雅。
娱乐生活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上海的娱乐好似声色浮华的剪影,喝茶打牌逛街泡吧,充满了聊胜于无的慵懒。而北京的娱乐简单实在,跳舞爬山穿越打球,一堆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因为相同的兴趣聚在一起打发周末在上海似乎比较少见。
上海市内没有山,海拔最高的佘山也不到一百米,要出去玩只好取道浙宁。幸好周边可去的地方比较多,带水的古镇,靠海的沙滩,还有奇秀的山峰,种类繁多,只要有足够的money游程就能塞满假期。北京的周边相比而言就单调了一些,除了山还是山。不过北京的公园比上海的大,随便一处就抵上十个人民公园,中山公园的面积。曾经信誓旦旦要跑遍上海所有公园,去过十个就泄气了,除了世纪公园和植物园,其他都在十分钟之内绕完一圈,这令我非常怀念昆明湖的宽阔,紫竹院的深幽。
语 言
北京话是普通话的基础,自然没有听不懂的顾虑,顶多是口音问题。绕舌的儿话音对北方人来说特别容易学会,不过要成为标准的京片子还是得住上三年五载才能掌握要义。每次回北京听到熟悉亲切的北京话心里总会觉得特别熨贴。北京人爱说“您”,不管长幼尊卑,为了客气也是习惯。上海话一直是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争论的焦点。因为它确是一种不容易听懂的方言,无意间就成为了一种区分的屏障。外地人抱怨在各种公共场合都有听不懂的上海话,而上海土著则对自己的语言被悄悄渗透忧心忡忡。最开始来上海的时候总遇到交流不畅的尴尬,经常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听不懂,麻烦再说一遍。后来听多了,产生了条件反射,碰巧也能猜出对方的意图。上海话属于吴侬软语流派,少了苏州话的甜糯,却保留了几分越剧的柔婉。女孩子讲上海话很嗲,中年妇女用上海话象吵架,嗓音粗粗的男人说上海话则让人觉得害怕。也许是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在上海讲普通话的人也沾染了这种“矫揉”的气息:说话时语气助词出奇得多,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好,嘛,蛮,的,呀,啦,伐,啵。。”比如“好”要说成“好的呀。”;“对吗?”要说成“对啵啦?”这种语言细节使得你可以在一群说汉语的中国人中分辨出哪些人是从海上来。
服 饰
上海人和上海一样对体面的要求深入骨髓。随便看看街上的女孩,或行色匆匆或闲庭信步,都力图打扮得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她们看起来也许是漫不经心的,但处处点缀都显示着装扮时花的心思。常有人说上海美女多,除了先天条件之外,对流行资讯不动声色的留意和时尚元素得心应手的运用应该是这里成就街头风景的重要因素吧。上海的男人较其他地方来说也堪称精致,注重仪表,精心修饰,没有虚张声势的劲爆,却在细节之处张显个性。不过,和这些优雅对立却共存的还有另一类其他地方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在马路上出没的睡衣族。这些只可能在家里使用的装束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小区超市商业街,如此大雅大俗的极致对比想必只有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市民城市才会出现吧。北京人对待穿着就和北京城里的建筑一样,朴实且随意。牛仔T恤儿运动鞋是最常见的装扮。虽然也有另类摩登走秀场的,却因为环境的衬托显得分外咋眼。在对待服装上,上海人讲究 fashion,北京人注重舒适。这可能就是最根本的差别。
性格 男女
上海的男女和这个城市的精神一样,精致而谨慎--穿着精致处事谨慎。上海的女孩子漂亮聪明,于不动声色间把男朋友老公掌控得服服帖帖。她们不强势却凌厉,撒娇发嗲的功夫可谓温柔一刀,叫你无法还手只好招架。现代的上海女人除了打扮自己拾掇夫君之外,能力上也不一般,她们大多比较独立,业务上毫不逊色,靠自己的本事赚钱,自然花的时候也不是普通手笔。上海男人总给人以小男人印象,这实在有些冤枉,只因为他们太宠老婆,所以才心甘情愿去做许多北方男子不以为然不屑一顾的家务琐事。也许是上海是座女性化的城市,这里的男人也受到影响,大都感情细腻性格温和,对另一半照顾得体贴入微呵护有加。很多上海男人都会做菜,而且水准还不一般,营养颜色味道讲究得让女人汗颜,就算不会做菜,对吃本身也颇有研究,这种男人的脑子里有一本美食地图,只要你带上一张嘴跟着他,其他事情就不用操心了。上海男人的好脾气使他成为许多女孩子挑老公的首选品牌。
北京的女子不似上海女人那么精明,相反地她们自然朴实亲切直率,甚至还有些冒傻气。想起两个文学角色应该足以成为京沪女子的代表,也足以证明她们之间的迥异。铁凝《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和王安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虽然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却浓缩了各自地域的女性特征。一个纯朴开朗率真热情,一个优雅矜持世故圆滑,唯一的共同点是她们在面对多舛变换的命运时表现出来的柔韧坚强,而这种坚韧的来由却又不尽相同,一个是因为宽容的胸怀,一个则由于无奈的承受。(呵呵,再比下去就成读后感了。)北京男人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能说。侃的功力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超凡本领。这种侃不是聒噪的喋喋不休,也不是夸张的天花乱坠,而是好像通晓世事的丰富,还有戏谑打趣的幽默。和他们在一起不会感到寂寞,海阔天高的聊天让你high得忘了东西南北,再加上包装精巧的甜言蜜语,潜台词里的恭维更哄得你心花暗放。不过说的比做的多了之后,就会给人不切实际的印象,所以这个优点同时也成为了北京男人的一大硬伤。此外北京男人和多数北方男人一样有些男子主义,有些粗枝大叶,有些稍欠温柔,而那些遮掩的真诚,藏掖的紧张就只有熟悉他们的亲人爱人才能够了解了。
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都对上海人存在着某种负面印象,觉得他们排外,精明甚至势利。而这种观念也影响着上海人自己。有次当我知道一个朋友是上海人不禁惊讶道“你不象呀?”的时候,他竟很自然地把这作为一种夸赞,弄得我反而有些尴尬。在我看来,上海人的排外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警惕,精明是处理利益的谨慎,而势利则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上海人是漠然的,路上车上的人们塞着耳机面无表情。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很少插手,和自己利益相违背的事情决不退让,这是他们的处事原则,所以只要掌握不占便宜这个前提,和上海人的相处还是比较简单的。上海人很有礼貌,(也可能因为他们说脏话的时候我听不懂),不过这种客气会很自然地拉开彼此的距离,不要期望他们会像北方人那样热情直爽,一旦认准朋友就掏心挖肺,和上海人交朋友需要循序渐进,保留各自的空间,细水长流一样浅浅淡淡地维系着才能保持不断。北京人的性格和上海人相比随性亲和了许多。虽然他们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却不象上海人表现得那么虚张声势,而是一种什么都不甚在乎的漫不经心,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的玩世不恭。他们没有上海人那样冷漠,对于陌生人亲切得不设防备,热络得叫你受宠若惊,或许这便是这个城市会在某些时候让人生出暖意的原因。在北京的时候并不觉得物价低,去了上海之后才发现相同价钱的东西在这里都是缩了水,袖了珍的,或许这个城市精致的浮华已经不知不觉间演变到了各处角落。不过上海的购物环境要比北京方便许多。比如散布各地的24小时便利店,比如开到夜里九十点钟的超市,就连商场营业的时间也比北京长。记得从前在学校八点之后想吃东西只能跑到私家小店挑挑选选,学院路上除了路灯就没有更闪耀的光芒。上海的夜比北京的夜明亮热闹长久,夜色迷离时更是它尽显妩媚风情的show-time。车流不息,霓虹甚嚣,四处流光,遍地溢彩,繁华得竟让人觉着空虚。北京堵车,因为车多;上海堵车,因为路窄。北京的私家车,军车,政府要员的车,都在路上跑,任何一个时段路上都塞满了车,大家小心翼翼地移动,停不下来却也开不快。上海为了控制车的数量,牌照费高得惊人,即便是如此限制,交通堵塞的情况仍然严重。每天上下班高峰期,一个红灯往往要等十几分钟,而且上海的路口又出奇得多,车子常常是走两步,停三下,边走边停。上海的司机的心理素质极好,遇到车队长龙也不会粗口抱怨,只是耐心地发动关火,轮换着油门刹车。不过要是遇到车少无人的小路则使性子般地飚驰。
后 记
写完啦,好像终于对得起了在这两个城市里快十年的生活。最后收尾还是要总结一下下。从个人感情上讲,自己喜欢北京多一些,因为它的人情味儿浓,甭管客气还是虚伪,至少它能让我产生熟悉的温情,不过这种感怀的清晰却是在离开它之后,也许思念才会让你明白一个人真正的好,明白你舍不得它的原由。对于上海,因为早就做好了接受冷漠的准备,没有期望倒也不会失落。时间一久,反而生出理解的默契,连从前不知所云的上海话也听出了几分亲切。感情是在点滴间积累起来的,不管我们能否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毋庸否认的是自己和它的关联已经无法抹去,而我们的身上也永远留下了在那里生活过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