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广和居和文人菜

时间:2013-03-16 04:4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670次
在老北京,是有这样一家专门以文人菜而闻名的餐馆,便是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老饭庄八大居之一

 

     
  如今的北京城,大小餐馆不计其数,菜品风格各尽其数,只是没有一家以文人菜而张帜,而夺人眼目的。这不能不说是吃食囊括万千的北京城的一个遗憾。

  在老北京,是有这样一家专门以文人菜而闻名的餐馆,便是广和居。广和居是北京老饭庄八大居之一,位于城南的南半截胡同,紧着胡同的北口,解放前老门牌2号,解放后新门牌52号。位置在如今的菜市口新开的南北大街的路西一点。当年,鲁迅先生刚来北京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绍兴会馆是7号,和广和居斜对面,出门抬脚就到,常常到那里去吃饭。最早,我就是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知道的广和居。

  但广和居并不是因鲁迅先生而闻名的,或者说是借助鲁迅先生筷箸的沾惹,将自己的文人菜而声名远播的。广和居的出名要更早一些。道光十一年(1831年),就有了广和居的名字,是由一位南方来京城的士大夫投资开设的南味菜馆,因为是文人而不是纯商人经营,便先天地让它具有了文人的色彩。又因是南味菜馆,从南方各地来京的北漂一族,尤其是官员士大夫,便常常到这里来一尝家乡味道,平添思家怀旧之情;或是家乡来人,一起到这里宴请亲朋,一叙阔别之后的离愁别绪,间或疏通并拉拢各种关系。

 


 

  虽然,这里离前门的大栅栏和鲜鱼口只有两三里地,但在当时却是已经属于偏僻之地了,设想一下,它还在当时杀犯人砍头的菜市口之外呢,怎么能够算不远呢。因此,那时候,除了南方的士大夫轻车熟路常到广和居来,其他人是很少光顾的。说是酒香不怕巷子远也好,说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罢,这里便成了南方士大夫的沙龙。

  据说,广和居成名最早得益于何绍基,那时候,广和居刚开张不久,何绍基常到这里吃饭,却常常赊账,店主将何绍基的欠条装裱后悬挂堂上,因何绍基的书法非常有名,名人效应,带动得广和居也有名了起来。也有另一说,广和居成名得益于张之洞。有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公公夏仁虎《居京琐记》一书记载为证:“士大夫好集于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在京提倡最力。”

  以上两说而言,何绍基主要生活在道光年间,张之洞是同治的进士,活跃于清末。如果说得益于前者,显然广和居成名更早。有意思的是,何绍基是湖南道州人,而张之洞是河北南皮人,要说应是广和居的南味更对南人何绍基的胃口才是,为什么北人张之洞偏偏对广和居也情有独钟?这便和清末的变革有关,张之洞借广和居一地为聚会场所,以广和居之酒浇胸中之块垒。

 


 

  如今,说起广和居的文人菜,还能说出的有潘鱼、曾鱼、吴鱼、韩肘、江豆腐……这里的每一道菜名前一字为姓氏,都是以当时有名的士大夫的姓氏命名的,这些菜品都是由这些名人亲手传授而成名,和川菜中的东坡肉和宫保鸡丁、杭州菜宋嫂鱼羹成名类似,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一种表征。潘鱼是同治进士潘炳年、曾鱼是曾国藩、吴鱼是光绪内阁士吴闰生、韩肘是光绪名士韩朴、江豆腐是丁丑翰林江树畇,一一染指而成名。清末诗人夏孙桐有诗专门写广和居:“不为珍错竞肥甘,春韭夏菘味自醰。肉号东坡鱼宋嫂,食单掌故补宣南。” 这些文人菜,真的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和如今的一种掌故,构成了独属于京城宣南的一种文化财富。

 


 

  广和居,因文人菜而派生出另一种现象,大概是京城所有餐馆难以企及的,便是留有文人饮宴之后题写的诗句和楹联。据邓云乡说,仅蒸山药便“能得到何绍基、张之洞、樊云门的品题,其高明可知”。当时不胫而走悬挂于厅堂里有名的一副楹联是:“十斗酒依金谷罚,一盘春煮玉延肥。”“玉延”说的就是它的看家菜“蒸山药”。

  广和居有名,但地方并不大,据曾经到过广和居旧址实地考察过的叶祖孚先生说,大门朝西,不过是一个两进院,总共宽3米,径深10米。不过,我对叶先生此说怀疑,两个院子30平方米,实在太小,又是厨房、门房和厅堂,还有院子,不能容纳得下。大概是少了一个零,应该是深30米,宽10米才是。那样的话,就是三百多平方米的样子。才能在前院放得下正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作为食客用餐的厅堂,还有三间倒座房,一间作为结账的门房,两间厨房。

  叶先生于1985年和1994年两次去过广和居。前一次,这个院子还在,雕花门楼和大门门柱上的漆皮钉子等老物件都还在,对开的两扇大门上嵌字联的第一个字“广”、“和”二字还在,影壁、门房和厨房以及厨房房顶的气窗都也还在。第二次,大门被拆,但院子还在。2004年,我去北半截胡同专门访广和居时,却什么也看不到了,被拆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片瓦砾凋零。想想,起码在1994年的时候,它的基本框架还在,不过是十年的光景,一切都只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广和居关门是在1935年抗战前夕,那时候,兵荒马乱,食物供给困难,人心浮动,朝不保夕,北京一批老饭馆相继关张。但抗战之后,不少老餐馆劫后重生,广和居也曾一度迁至宣武门内,但没多久便寿终正寝。大概真有什么命定的风水缘故,如同鱼离开了旧有的水域便难以存活。广和居旧址,一度成为了京剧演员金少山的宅子,解放以后,渐渐变成了大杂院。解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有好多老餐馆重张旧帜,出土文物一般梅开二度,广和居却一直没有任何还阳的一丝丝消息。北京城,便也就没有了文人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