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话题

国家科学技术奖应启动改革

时间:2012-02-16 04:1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71次
目前每年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由于授奖项目太多、获奖人数太广,已经造成学术界的“奖励文化”,出现了负面影响,导致学者们急功近利,难以安心做学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月14日举行,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分别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几乎与历次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颁奖一样,此次颁奖之后,舆论的焦点聚集在两方面,一是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年龄,谢家麟92岁(1920年生),吴良镛90岁(1922年生),比去年两位获奖者的年龄(师昌绪90岁;王振义86岁)总计大了6岁,也进一步抬高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二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12年来第8次一等奖空缺。

  对于这两方面,我们所看到的评价,是我国应该转变科研评价机制,鼓励原创,让青年英才脱颖而出。

  在笔者看来,转变科研评价机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启动这一转变,正可以从国家科学奖励的改革做起。客观上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反映出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也曾起到积极推动科研发展、表彰科研人员的贡献、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目前每年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由于授奖项目太多、获奖人数太广,已经造成学术界的“奖励文化”,出现了负面影响,导致学者们急功近利,难以安心做学问。近年来,针对这种现象的批评越来越多,有的学术研究还在进行中,就包装报奖,再用获奖去申请新的课题,形成“申报项目——获得经费——包装报奖——获得奖励——以奖励申请项目”的科研闭循环,研究者及其所在机构“名利”双收,而国家的科研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提高。

  改革国家科学技术奖已经十分迫切,大致的思路有三。其一,将目前的一年一评,改为两年一评。每年都有300多个项目获奖,这些项目货真价实吗?如果改为两年一评,评奖规模维持不变,那么,就至少可以让获奖成果上一档次,也相应减少“跑奖要奖”情况。

  其二,保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从科技界、学术界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反映看,意见主要集中在量大面广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上,由于授奖项目多(此次高达283项),获奖之后得到的待遇一样,一些学者就把心思花在攻克这一奖项上,而没有耐心做有原创价值的研究。相对来说,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还得到比较高的认可。如果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那么,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就将压缩到100项左右。而鉴于国家奖励对地方奖励的示范作用,由此将大幅减少各省市的科技奖项,把科研人员从评奖中解脱出来。

  其三,调整原有奖项,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为国家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同时借鉴诺贝尔奖的模式,只设立少数几个奖项,奖励给相关领域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个人。从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0位获得者的情况看,这一奖项更像是终身成就奖,如果改设为终身成就奖,也就不会有当前的争议。另外,如果将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等整合,只选择四五项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那么,奖励所起到的鼓励价值应更大,彻底扭转目前评奖泛滥的风气。

  相对而言,第一种思路所涉及的利益调整要小得多,也更具可行性,而第三种思路则将全面调整科学技术奖励的思路。而不管哪种思路,其实都是符合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科研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的,在这几个规划中,都强调了转变政府的职能,让行政评价退出,实行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的改革思路。国家科学技术奖本质是行政评价,从改革的方向说,要逐渐淡化甚至取消,最终实行学术同行评价。这是建立良好学术环境,形成健康学术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