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活动 > 全国知青

《中国知青史》作品座谈会将在京召开

时间:2009-03-02 02:4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925次
    一个伴随共和国半个世纪的风雨的特殊群体——知识青年,他们用自己辛酸史奉献祖国,如今他们有一部分正走进政治舞台中心,也有一部分正处于中国社会金字塔的底座,如今已面临着下岗和退休……
 
《中国知青史》作品座谈会在京召开
 
迄今最翔实、客观记录知青史的作品
近十年来唯一部知青学术专著
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书之一”
告诉读者一段真实的历史
 
    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经历了那段蹉跎岁月之后,虽然将那段经历铭刻于心,却并不一定知道当时形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并不一定了解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整体情况。为全面记述中国知青史、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知青专家刘小萌、定宜庄所著的《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和《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这两部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知青上山下乡史,也是了解中国当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必要参考书。3月8日,当代中国出版社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了主题为“《中国知青史》作品座谈会”,该书作者与曾有知青经历的著名演艺名家斯琴高娃、学术名家徐友渔、吴思等将到场交流。
    这两部分书合计近百万字,既相对独立,以文革前和文革后为各自的研究重点;又相互衔接,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知青史。这两部分书对伴随共和国成长的知青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做了系统的研究,可以说是近十年来知青历史这一专门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力作,为当年的知青展开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景图,成为一代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从建国初经济、教育发展与升学、就业需求的矛盾,“大跃进”及其后的农业、人口危机等方面论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的社会经济原因;对知青群体的形成,其成分、思想、处境等进行了剖析;对国家在安置工作、农(垦殖)场建设以及开展“两种教育制度”新探索等方面进行的种种努力也作了阐述。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是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历史的研究。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是展开全书线索的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对“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极左影响的加剧、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觉悟的历程等专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对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和震撼全国的“返城风”是该篇阐述的重点。全书最后得出了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这两部书与市场上大多数出版物反映的是那些精英知青的声音不同。作者在书中以客观、翔实、全面的眼光反映了那些大部分为只能从事普通的熟练劳动,成为中国社会金字塔的底座广大知青辛酸路。据该书作者介绍,该书曾于十年前出版过,并得到海内外读者和媒体的好评,被媒体誉为“了解当代中国史”必读书之一;曾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作者简介
 
    刘小萌,史学博士。1952年生于北京市。1968年赴内蒙古牧区插队。1973年转回河北农村原籍,后上技校,当工人。1978年考入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顾问。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院史学科客座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知青史—大潮》、《中国知青口述史》、《满族的部落与国家》(第二、三版《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爱新觉罗家族全史》、《满族的社会与生活》(论文集)、《清通鉴·前編》、《清代北京旗人社会》、《胥吏》、《正说清朝十二王》、《八旗子弟》(插图本《清代八旗子弟》)、《中国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合著《知青事典》、《萨满教与东北民族》、《中国民族史概要》、《中国通史》第11册等。主编《世紀存疑—历史考古卷》。
 
    定宜庄,女,1948年出生,曾为知青,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合著)、《中国知青事典》(合著)等。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