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画长廊

马海方 吃喝玩乐“画”老北京

时间:2012-06-23 02: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25次
马海方本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他发现,老北京的民俗和民间生活是个空白。“我熟悉这样的生活,何不就画这些呢?画自己了解的东西,才有神气。画画就要靠细节。”马海方说。

 


 

 

      马海方,人称马爷,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马海方是京味儿画家,他的画儿离不开京味儿,再简单点儿说,离不开老北京的吃喝玩乐。马爷说,这吃喝玩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分不开,里面有浓浓的文化味儿。

      他的画册里随处可见吃喝玩乐的魅力。

 

      记忆入画

   

      盛夏午后和马海方会面,地点就约在距离天桥地区仅500多米的新北纬饭店。天桥,是京味儿的代名词,新北纬饭店则是家京味儿主题饭店,店内随处可见马海方的老北京的绘画。故事,就从一幅幅记忆往事的画面开始。

      穿长衫戴呢子帽的读书人,顶着寒风,立在羊头肉摊儿前,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间捏着一个青花小酒壶。戴着毡帽的羊头肉小贩,右手用黄纸托着挑好的羊肉,左手则挥着一只牛角,上下甩动。这样的情景,如今只能出现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了。在新北纬饭店二层一个包间中,马海方的这幅《卖羊头肉》,描绘的是解放前,天桥地区晚上常见的一种小买卖。“旧社会的时候,挑着羊头肉的小贩都是晚上来天桥这儿卖。”马海方说,因为天桥附近剧场、戏园子多,晚上一散场,看戏的读书人总是意犹未尽,打上一壶热酒,再来一块羊头肉,就是漫漫长夜最好的慰藉。难怪,画中捏着小酒壶等着羊头肉的“长衫”,眼神中充满期待。

      艺术家蓝天野还曾在马海方的画里,找到了儿时的记忆——如今再也找不到的“羊香肠”。羊香肠就是在羊肠子里面灌上羊血,凝固以后做成的“香肠”。像这样的小吃,马海方既没见过,也没吃过。但因为对老北京民俗感兴趣,他就根据书中的记载和传说把它们画出来了。

      专门表现这些“吃的文物”,算是马海方老北京绘画中的一大类别。

 

      情趣入画

 

      马海方喜欢画卖糖葫芦的景象,作品集里就有三四幅,什么年代的都有。有传统厂甸庙会上1米多长、枝头压得弯弯的荆条糖葫芦;还有后来被插在靶子上,安在自行车上推着到处卖的糖葫芦;还有专门在小学校前,糖葫芦靶子上拴着一个糖葫芦形状气球的卖法儿。最有神采的一幅,当属马海方画的一幅庙会上现场蘸糖葫芦的画。

      画中,忙碌的小贩把串好了山楂的糖葫芦,在冰糖锅里一搅一提,黏稠的黄色糖浆甩开在半空中,锅前围着的娃娃们已是口水连连。“就这一挑,最是神来之笔,带出多少味蕾的渴望。”人们看后,都说仿佛回到了馋嘴的童年。

      此外,缸头酒、炒焖子、棉花糖等等颇具趣味的画面也都被马海方画了下来。

      画面上的情趣还体现在一枚枚印章上。

      “大大咧咧”、“说一不二”、“别较真儿”、“心平气和”、“老少爷们”等等,这些都是马海方的印章,配在不同的画面上,蕴含着老北京人的处世哲学,更体现出一种随意自然的趣味。

      充满京味儿,充满情趣的马海方画作悬挂在新北纬饭店里,引得很多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去年,荣宝斋画廊相关负责人偶然发现了这些画作,便连着两年请他在荣宝斋办了画展。

 

      生活入画

 

      马海方为什么选择专门创作老北京绘画?他道出个中原因,“这是我熟悉的生活,所以我就画我熟悉的人和事。”

      马海方本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在日常编辑工作中,他发现,老北京的民俗和民间生活是个空白。

      马海方小时候生活在距离永定门15华里的大兴区西红门。虽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但马家祖上其实是种菜的,根本和艺术沾不上边儿。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坟头上没这根蒿子”。因此,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始终是令马海方动情的“生活”。也是他渴望表现的画面。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马海方渐渐对画老北京民俗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北京婚俗、年节习俗,到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一发不可收拾。

      马海方画中的一部分主题,比如“天桥八大怪”等,是从小听父亲、爷爷讲的。更多的,则是他从小经历过的生活。他记得,以前父亲常常挑着担子在北京城的胡同里卖心里美萝卜。卖萝卜时,当着客人的面削萝卜不能用快刀子,因为快刀子一削就下来,没声响,没感觉。得用钝刀子削,咯吱咯吱的,削成莲花瓣,一块一块儿地给客人尝,那才能勾起顾客对吃的渴望。

      “我熟悉这样的生活,何不就画这些呢?画自己了解的东西,才有神气。画画就要靠细节。”马海方说。

      马海方虽然是画传统人物画出身,但如今,在他的画作上已很难看出单纯的人物画影子了。传统的人物画都是勾线填色,而马海方的人物画则是墨色一块儿上。这种技法,被称做“没(音,墨)骨”画法。就是把连环画的构成,花鸟画的用色,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技巧结合起来,才形成了他现在的风格。

 

      速写入画

 

      “我的画是没有固定形象的”。所以,马海方无论走到哪儿,身上都带个速写本,眼中时时都有画,速写本就成了日记本。去年,马海方的画在荣宝斋展出时,有个展柜专门展他的速写本,大大小小的本子堆了一柜子。

      马海方的速写本很随意,画也随意。接孩子放学时、等着洗车时、在“面爱面”吃饭时,无论在哪里,只要看到有特点的形象,他就马上悄悄掏出本子画下来。

      速写锻炼的不仅是马海方的造型能力,更培养了他对生活细致观察的习惯。有一幅速写,画的是街头一个年轻小伙子骑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个眉开眼笑的女孩。老马在画旁边写道:“身后就是发动机。”   

 

      链接

 

      马海方是个热心肠,无论是南方发大水、汶川地震,还是身边人有个大事小情,他都解囊相助。一次,马海方坐火车从青岛回北京,听说有个患白血病的17岁女孩,他和朋友先后通过各种方式捐了29万元。

      马海方常参加各种公益拍卖活动,每每遇到主办方提出,拍卖所得会按比例给他一定返还,他都一口回绝。“做公益就得纯粹点儿”,他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