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一个名为《大自然黄土地》的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开展第一天,来的人就非常有趣:一组从延安地区来的中年画家——乔正东、宋如新等多是靳先生当年在延安工作期间的学生;一组是散布于北京各行业的中年人——从科长、经理、医生、画家、编辑到商人,这些是当年在延安插队的知青,那时,靳先生的家是北京知青的大本营。据说,这些知青还请来了当年延安的生产队长;一群年龄更大,多已白发飘飘的长者——这些是靳先生50多年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的同学。 认识靳之林先生已经跨越10个年头,而我至今还没找到合适的头衔:画家?学者?教育家?任何一个头衔都名副其实,而任何一个单个称号都不能饱满地概括这位老人。画家是最早、也是最本色的靳之林:他受业于徐悲鸿、齐白石两位名家,毕业后留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成为董希文先生的助手,国画西画兼学。20世纪50年代他以《南泥湾》名震画坛,70年代的《女书记》成为油画肖像画的经典作品。90年代以后,大量以延安黄土地、黄河为中心母题创作的油画再次引起美术界的关注,著名画家靳尚谊称他的作品为“中国风景油画的典范”。 教育家当然也是非常贴切的称呼。靳之林先在中央美院、后调任吉林艺术学院任教,在延安工作13年后,1986年又调回中央美院,从事美术专业教育将近40年,还担任教育部的美术教材审查委员。即使在延安工作时期,他的身份不是教师,却带领陕北的年轻画家创建窑洞画派。今天,当年跟随靳先生学习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有名望的画家或美术工作者。 学者?当然。自1980年开始,一套名为《中国民艺民俗与考古文化丛书》陆续写作并在大陆、台湾等地和日本、美国等国出版,著者靳之林。这套丛书并非普通学院派的“言必称希腊”的引经据典风格,而是靳之林先生用双腿“走”出来的学问: 从1973年在延安工作开始,靳之林对民间艺术产生了巨大兴趣,进而带领延安各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在黄土高原挨村普查,发现大批民间剪纸艺术大师。 1980年,靳之林主持的延安剪纸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1982年,靳之林带领安塞剪纸艺术家李秀芳去法国讲学表演。 1985年,靳之林带领6位黄土高原的剪纸艺术家到中央美院讲学,直接促成民间美术系(现民间美术研究室)的成立。 1995年,为配合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靳之林邀请黄土高原的3位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高凤莲、郭佩珍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展览。 同年,在靳之林推荐下,库淑兰、王兰畔两位剪纸艺术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美术大师”称号。 靳之林在研究剪纸的过程中深入到民间艺术的深层精神,对中国本源文化发生了极大兴趣,开始追寻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因。他说:“我不主张纯粹地搞研究。我希望这些活的东西活下去。所以我对收集东西不感兴趣,关键是促成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这个是血液。要不然,光收集到博物馆,那血液就会干枯。我关心的是现实。我进行这些考察,主要是寻找文化的基因。一个人优种的流传靠他的基因,一个民族优种的流传也是靠它的基因,这个基因在血液里。”靳之林考察了中国主要的文明发源地,后来又去法国、希腊、埃及、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美国、德国等地考察,从世界文明比较中研究中华文明的特质,开创了包容考古、民间艺术、文化学与人类学的新学科,他一人完成的大型丛书正是考察研究的结果。从根本上说,他的学问是艺术家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巨大的开拓性与原创性。值得深思的是,靳先生的著作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科的分类限定,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回响。喧哗是时代的主题,人们已经听不到真切的声音。然而,他依然行动着。就在我写这篇小文的时候,他已经住进黄土高原的窑洞,开始又一次艺术旅行。 靳之林先生用一首诗总结自己的艺术道路: 徐悲鸿先生的油画《箫声》引我进入艺术殿堂 古元同志的版画《菜圃》送我到了黄土高原之乡陕 北窑洞老大娘交给我两把金钥匙 一把叫“生生”,一把叫“阴阳” 打开了民族文化的宝藏……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3年12月16日
靳之林简介
靳之林(1928.5-),河北滦南人。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长。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十字勋章。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留校任教。曾任教于吉林省艺术学院。1973年到延安落户,从事群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工作。代表作品有油画《南泥湾》、《公社女书记》、《玉米地》、《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等。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油画博物馆等收藏。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艺术考察与研究,并由此进入到中国本原文化的研究。已出版专著《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和《中国民间美术》。 靳之林创作的陕北《南泥湾》题材的油画作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靳之林先生据陕北农家小院创作的油画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