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见的好友来了一通电话,问我是否可以帮忙看一幅古画。因为画中有许多落款及印章他看不太明白。笔者在得知原委之后,向吾友毛遂自荐,自愿帮忙做初期的资料收集与研究。谁知一看之下,令人震惊。 经过初步勘察与研究,感觉此画画风奇颖,世间罕见,画功深邃,无法摹仿。原本吾友认为此画会不会是元明时期的仿宋竹画。但是笔者认为明代并未出现类似之风格。根据元代许多画论记载,此画可能是北宋的墨竹画。这幅署名为《宋苏文忠风竹真迹》(右图)的古画,它的篇幅之巨(长2.7 米,宽1.4 米)、历代名人落款之多、题跋内容之详细,十分罕见,落款日期也颇为明确,不似一般伪造品可比拟。 题款人中,北宋有范纯仁、程颐、文彦博、苏轼、米芾、贺铸,共计6人;元朝有虞集、黄溍、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孟淳、张雨、苏大年、龚璛、俞和,共计8人;明朝有文嘉、王宠、金问、朱之蕃、黄道周、万寿祺、吴宽、宋珏、文震孟,共计9人,合计有23题款,南宋与清朝从缺。这些人无一不是历史上的大收藏家。以上落款人皆有印章,另外一些可辨识之名人收藏章,如元内府的奎章阁宝、奎章阁参书(巴思八文、当时任此职者为柯九思);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项墨林鉴赏章、隽李;清代的商丘宋荦书画府印、缨虹阁书画记等。外还有两封印的释文为“深斋”,很有可能是宋朝大科学家沈括晚年住宅梦溪深斋的印鉴。 笔者认为,仅这些名人的落款及印鉴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至于画名《宋苏文忠风竹真迹》,很可能是后人无法断定真正作者后的误解。笔者比对宋元时期对于文同的记载,认为这幅画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失传近千年,北宋文同的《篔筜谷偃竹图》。由于此画年代久远,后代对于文同的墨竹已然生疏,元代的人都已经很难见到真迹了,明代人对文同作品的无知尤其明显。 从画的题跋内容可知,元人黄溍、虞集、龚璛等人,认为该画是文同真迹;元末明初人张雨、四十二代天师和宋朝米芾等人,认为该画是苏轼的作品;明以后的人再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谁画的了,只题为文、苏竹画。尤其明中期的题款大都如此。
该画的纸张是宋代流行的麻面纸,而且厚度夯实,墨汁不晕散。纸张的年代是北宋的可能性最高,比较传世之宋代纸张,相似度远超过想象,并且绝非晚于元代。裱褙为清代北京皇家制式,重裱的时间是康熙12年(公元1673),可见画的年代相当久远。从画面上不难发现,画作本身远比任何一处题款古老,画风也异于我们所熟悉的宋、元、明三代的墨竹,因此是个值得研究的议题。顶尖收藏家,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世界知名的博物馆,都以文同的作品为镇馆之宝,即使是仿造或是托名的作品都不敢轻易放弃。连柯九思临文同的倒挂竹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都有一席之地,大都会在简介中还称赞此画可为元代墨竹的楷模。《宋苏文忠风竹真迹》如果确能认定为文同真迹,则是文化传承的又一大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