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王克明:知青文本的人文价值

时间:2016-04-07 12:5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96次
在邢仪、庞沄主编的《延川插队往事》中,知青作者们更多地摆脱了当年的感性氛围,理性地叙述亲历往事。人民公社制度下的贫穷落后和封闭文化,知青迁居农村后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文革苦难时代里的青春风貌和酸甜苦辣,在他们的文章里都有记述。
 
 
 
     40多年前我们经历的陕北,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跟古代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居住是农耕是饮食是歌舞,都是在没有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稳定地传承下来的。只是在1866年之前,陕北的民间服装跟后来不同。我插队的余家沟村在打坝时,炸出来过那年回乱中,原住民逃跑时埋藏的晚清服装,长上衣、肥裤腿、宽滚边那种。文革后有一位新华社记者去苏联中亚地方,见到1866年后从陕西跑去的东干族,那时他们说陕西话,穿的是我们余家沟炸出来的那种清代服装。
 
    我们离开陕北三四十年,陕北的古老文明就不同当年了。许许多多陕北村庄,村民已陆续外出谋生、离乡进城了。非常多的老知青都说,他们插队的村儿,没剩多少人了。这种情况,遍及陕北。我在延安市和榆林市各县转,也去深山探访,到处都是这样。一些陕北人写的文章,也在诉说着故土消失的乡愁。那些离乡远去的后生女子,从此散居四面八方,只在记忆中保留儿时故乡。对于他们的后人来说,远方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里,将成为一个祖先的传说。以后老知青再回去,是不是还能见到一些故友,是不是还能听到熟悉乡音,很难说了。
 
     这是一种什么变化?这是传统农业文明的消失过程。只是它进行得太快了,快得给人一种激进的感觉,站在推土机前,那就是一种暴力的感觉。文明的演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和平长入现代文明,像英国那样。但是我们看着陕北的乡村,觉得它的消失速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1866年的那场战争,就使得村庄迅速地成为了遗址。这种突然的变化来自我们的城镇化。
 
 
王克明在发言
 
    几千年来,反反复复,毁灭重生。天灾呀,战祸呀,颗粒无收呀,杀人无数呀,农村总还是农村,农业社会就是这么成熟起来的。进入当代,共产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治理结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大规模政治运动持续不停,阶级斗争没完没了,陕北的农民失去了1948年土登评产时确定的私有土地,也失去了十万年来人类为寻找蛋白质而迁徙的自由。但就这样,我们去插队时,农业村落还在,农耕经济还在。只是在我们离开后,短短几十年间,因为城镇化,
 
    陕北发生了农耕消失、文化消失的变化。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强烈地质疑我们的这种城镇化。它带来的不是传统文化和平长入的现代文明。但现在这个GDP的时期,质疑可能会成为妄议。在这样的一种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消逝,古老文明终结,农业文明迅速地走向了终点,它几乎都来不及给我们留下记忆。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无法和平地长入现代文明,才使得记忆的价值重要起来。知青经历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回顾的生存经历、乡俗文化,是那种文明留给我们的深刻记忆。我们插队时候的政治语境,和乡村现实距离很大,但知青对农村的观察判断,不被那些东西困惑,城乡环境的落差使他们保留了观察敏感,所以能留下非常真实的记忆。虽然,对知青群体的价值判断,或对个体插队价值的判断,有些难以摆脱文革时代构建的政治逻辑,无法相对超脱地回望今生,这是部分知青文本的历史局限。但其中对于文明状态的记述、文化冲突的记忆,仍可以通过未来的、时间的过滤,沉淀出来,成为史料。要知道,一切激荡风云散尽之后,留下的只是文化,无论是古往今来,还是从今往后。因此,记忆消逝中的文明,是为人类文化留下遗产。这是知青插队照片、回忆文本的人文价值所在。
 
     打开《延川插队往事》和《赤脚医生往事》这两本书,就相当于阅读自己的青春时代,阅读和自己一起走过从前的青春伙伴,心为青春感动。
 
     在邢仪、庞沄主编的《延川插队往事》中,知青作者们更多地摆脱了当年的感性氛围,理性地叙述亲历往事。人民公社制度下的贫穷落后和封闭文化,知青迁居农村后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文革苦难时代里的青春风貌和酸甜苦辣,在他们的文章里都有记述。书里有很多当年的生产生活照片,非常珍贵。农业文明两千年,没有图像史料反映古代面貌,插队年代留下的大量生产生活照片,是古代传承形态的真实记录,所以珍贵。
 
 
 
 
     赤脚医生是农业文明末期的事物,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产物,在当时曾被政治性夸张,用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但孙立哲因医术高超,服务乡村,救民水火,他的人性价值已经超越了政治框架,所以至今被农民赞美不断,感恩不绝。我随他回插队村庄时看到欢迎他的场面,非常感动,当时心想,这就是一个菩萨。靳之林老师的《赤脚医生往事》,用几百幅当年照片和速写,真实记录了孙立哲及其医疗队的行医经历。书中,当年医疗队员们对乡村经历和农民病困的客观回忆,也为后人了解农业文明中的人类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我们都为陕北付出过血汗,都接受过朴实的乡亲情谊。但是,虽然同在陕北插队,甚至同在一个村庄插队,每位知青却又背景不同,亲历不同,损益不同,也感受不同。书里的文字,史铁生的,插友们的,都是真情表述,留住了记忆,也留下些反思。和而不同的叙述,或许可以成为这两部图书的一个特点。这很有价值。我们总在被统一思想,能以和而不同为特点,说明我们已经打开了思想的牢笼,迈开了自由的脚步,容纳了不同的观念,说明我们有了一点文明的进步。
 
 
       这是王克明在『五年了,你依然在我——缅怀史铁生暨《延川插队往事》《赤脚医生往事》首发式』上的发言。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