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返城年代》:一部没有代沟的“知青文学”?

时间:2014-11-16 11:4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94次
梁晓声认为,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雪城》是为7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轮》是为8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那么《返城年代》可以说是为90后甚至00后讲述的“梦醒历史”,一部全体中国人的“返城与回归”。

《返城年代》 梁晓声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3年4月版

 


  “《返城年代》是一部没有代沟的‘知青文学’,80后想要成功的人,想要提升境界的人,请仔细一读。”“《返城年代》并非史鉴,而是活的‘中国灵魂进行时’。”著名作家梁晓声知青文学封笔之作《返城年代》(上下两部)出版,同名电视剧在央视、地方媒体以及网络上播出后,一时热评如潮。


  30年前梁晓声凭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三部曲享誉文坛、影响全国,成为知青文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家曾以为“三部曲”已给自己的知青文学创作画下句点,却没想到时隔30年,他再度提笔创作,并创下收视新高。


  梁晓声为何会在30年后再续“知青题材”?相比过去的作品,这部作品有何不同?为何年轻人会对这部作品如此热衷?日前,记者走近了这部作品——

 


 


  不是为了怀旧,是为了让年轻人知道那段历史


  据悉,《返城年代》讲述了哈尔滨的几个返城知青的故事,在新城市中,他们艰辛迷茫、奋斗打拼、挣扎创痛……作者通过人物命运来反映那一代人,以及展现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梁晓声表示,写《返城年代》最初只是政治任务,并不太情愿动笔,后来才发现自己需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题材。他说:“以前我只是写那一代人如何如何;后来我突然意识到,那一代人背后的时代,更加可贵和重要。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它叫‘时代’。我写《返城年代》并不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给现在的年轻人补上历史记忆,不仅让他们了解那一代人,更要让他们知道那段历史。”


  他感慨,知青十年和文革十年是重叠的,再没有哪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和那段历史联系得那么紧。知青生活影响了一代青年,他们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代人,苦难经历培养了他们,使他们更加关心国家命运。知青一代如今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政要新阵容里,有数位领导人拥有知青经历。


  西南大学教授熊辉表示,时代改变了大多数知青的命运,在经济发展停滞时期他们被迫“上山下乡”,返城后工作安置又受到阻碍,知青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们与中国的改革一同启航。在他看来,第一代个体户,第一代大学生,都是知青群体中辉煌的代表,如今他们已成长为中国各界的中坚力量。梁晓声的作品中,都有非常生动的描写。

 


 

  一部全体中国人的“返城与回归”


  《返城年代》里有这么一个情节: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硬要进被挖空的煤山伐木,找猴头菇。领路的老工人为了她们的安全,只带大家在边缘地区伐些枯木,却因此被知青们记恨,故意撞瘸了他一条腿。直到老人死去,肇事的姑娘始终没有道歉。


  梁晓声承认,青春、奋斗总会让“过来人”情不自禁地反思过去,但“文艺不应该遮蔽历史”,不能因此就有选择地记忆,更不代表过去比现在更美好。


  梁晓声认为,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雪城》是为7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轮》是为80后讲述的知青年代,那么《返城年代》可以说是为90后甚至00后讲述的“梦醒历史”,一部全体中国人的“返城与回归”。“不管那个时代是美是恶,这本书可以让不知道的人、忘了的人看一看,恢复清醒。”他说。


  “《返城年代》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写给今天年轻人的一部精神启示录,能给他们以心灵上的碰撞,激发他们更强的历史责任感,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正能量。”著名图书策划人、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郎世溟说。

 


 


  “最接近历史真实”的知青文学


  “‘上山下乡’是一两千万人卷入的运动,《返城年代》主要表现的是特殊时代对人性、人格的压迫,以及大返城后知青们的人性、人格的觉醒与重新定位。”出版该书的时代华语图书公司营销负责人李莹肖说。


  “和其他倾向于控诉、怨愤的知青文学不同,《返城年代》没有停留在传统的‘伤痕色彩‘中,没有就伤痕论伤痕,而是充满了希望,让人沉痛之余,有振奋之感。”本土作家大窗表示,这种振奋之感今天的年轻人特别需要,这样就会直面现实,奋起直追,“走过去,就是一片天。”大型电视纪录片《北京记忆》总撰稿宋强也表示了同感,“《返城年代》延续了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这种理想主义情怀表现在返城知青的打拼和奋斗之中。”


  作家刘仰肯定道:“历史和人性本身就十分复杂,具有多面性,有痛苦、挣扎、丑陋、怯懦、扭曲,自然也有人情、理想、忠诚、奉献。在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不应刻意逃避这段历史留下的精神,不能否认这些精神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梁晓声的小说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

 

 


 

  书评:一次寻找归宿 的艰难行走

  禾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千万知青踏上返城之旅,本书中的主人公何凝之与丈夫、兵团营长林超然跟着这支队伍回到了他们曾经生长的城市——哈尔滨。


  作为当年满怀激情下乡的知青,当家庭与生活问题开始严肃摆在自己眼前时,当年被青春热血总冲昏的大脑,终于开始认识到回归正常状态的重要性,但一切又何其艰难,辛酸、曲折、迷惘、阵痛……这一切编织成返城知青生活的主基调。


  作为“知青作品专家”的梁晓声,将故事的大量情节设置在冬季,其喻意大抵是返城知青面临着太多的寒意。对于庞大的知青群体而言,知青生活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远远超出所谓“锻炼”的是,这种基于硬性政策驱使的机械式流动,不仅耽误了他们的求学时间,还生硬地割开了他们同自己出生的城市的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踏出下乡那一步很容易,但他日要想返城简直比登天还难。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青下乡的僵硬政策得以纠正,但无数知青从城市带走的心灵,显然一下子难以在城市里重新找到归宿。

 


 


  知青们经历的那些困难远非今天的同龄人所能想象。无数城市青年的宝贵青春就这样在低效劳动中浪费,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有效补充,社会阶层的流动接近于凝滞,所以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蹶不振,陷入山穷水尽。数十年后,当年政策压力下的知青下乡不复存在,但受市场力量驱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现象早就稀松平常。同是大量人口的跨地域流动,农民进城则抛开了冰冷的政策压力,改为倚助市场力量。方法选择不同,结果自然迥异:前者在无数知识青年人生中种下了一枚枚苦果,后者则是激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也盘活了社会经济。当然,今天的流动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受制于户籍自由迁徙难题,“农二代”们普遍缺乏归属感,好在这只是发展中的问题,总有解决的时候。


  归属感有时特别抽象,有时又特别具体。对返城知青而言,他们最渴望的是城市传统观念对他们的认可,对他们工作、生活、家庭的包容接纳。对今天的“农二代”而言,则更大程度地表现为一纸区别于他们降生地的户籍。如果没有归属感,心灵就不可能得以安放,虽然他们身居城市,但漂泊的阴影必定挥之不去。

 


 


  梁晓声曾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就是为了深入探究各阶层之间的关系。那本书抛弃了传统的阶级概念,而改用更具市场意义的阶层,隐含着作者对阶层自由流动的渴盼。也只有社会各阶层实现自由流动,流动者才可能在这种竞争选择中,真正找寻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从这层意义上讲,梁晓声的这本《返城年代》不仅仅是下乡知青的一次集体返城行为,更是他们为追求自身幸福、打破陈规,实现心灵归宿的一次艰难行走。

 


 


   《返城年代》精彩节选

 

  林母哭得令儿子和儿媳大为不安。

  凝之:“妈,你怎么伤心起来了?怕我们返城了给家里添麻烦?”

  林母连连摇头:“不,不是,妈是高兴得哭了呀!我这辈子,就没敢梦想着能过上几天和你们一起生活的日子!以后好了,岂不是天天都能看见你们了?”

  老人家噙泪笑了。

  林超然和凝之也笑了。凝之掏出手绢替婆婆擦泪,林母接过手绢自己擦。看得出,婆媳两人,感情甚笃。

 


 

  林母:“超然,你返城的事儿,暂时不要跟你爸说……”

  林超然:“我知道。我收到了一封我爸让我妹代他写的信,他嘱咐我要留在兵团好好干。既然已经是营长了,那就要争取当上团长、师长,家里也跟着好光荣。”

  林母:“你爸他多次也是跟我这么说的。这不表明他对你没感情。其实他可想你了,有时做梦都叫出你的名字来。他是一心指望你更有出息,他也跟着长脸。他倒是盼着你弟返城,你弟为什么还不返城?”

  林超然:“妈,我以前不是说了嘛,我弟在那儿处上对象了,那姑娘是当地老职工的女儿,既漂亮又贤惠,两人感情很深。”

  林母:“那,要是一结婚,他不就返不了城了?”

  林超然:“肯定是那样。”

  林母:“他春节前也不回来探家了?”

  林超然:“这……他说要在姑娘家过春节……”

  林母又哭了:“他这不就是有了媳妇忘了娘吗?我已经三年多没见着他了,甚至连信也写得少了。老大,妈想他可比想你还厉害啊!他毕竟是个小的,也不像你那么方方面面都行……”

  林超然不知说什么好。

 


 

  凝之:“妈,超越不是您说的那样,初次谈恋爱的小伙子都有那么一个阶段。他还采了不少木耳和蘑菇让我俩捎回来了呢,过两天我就给家里送来……”

  林母:“别往这边送了,留着你们那边吃吧。”

  凝之:“他采得多,怎么也得送过来些。”

  突然,厨房传进母鸡下蛋的叫声。

  林超然有意岔开话题:“妈,还在厨房养鸡了?”

  林母:“就养了一只,不是图的不用买鸡蛋了嘛,再说冬天也不容易买到。你俩等着,我给你俩一人冲碗蛋花儿!”

  林母起身到厨房去了。


 


  林超然和妻子都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林超然紧握了一下妻子的手,耳语地:“谢谢。”

  凝之也反过来紧握了林超然的手一下。

  林超然:“妈,我不吃,给凝之冲一碗就行。”

  凝之:“妈,我现在也不想吃。”

  林母的声音:“凝之,超然不吃可以,你得吃。你现在正是需要增加营养的时候,为了孩子那也得吃!”

  林超然和妻子相视苦笑;凝之将头靠在超然肩上。

 


 

  林母端碗进来,放桌上,说:“先凉会儿。凝之,超然不吃,两个我都打在一碗里了。你可得听话,一会儿都喝了,啊?”

  凝之顺从地:“妈,我听您的。”

  林超然:“妈,我爸在什么地方上班?我想去看看。”

  林母:“在江北。具体什么地方我也不太清楚,那得问你妹。你何必急着去看,到晚上父子俩不就见着了?”

  林超然:“我是想知道他干活的环境,干的又是什么活儿。”

  林超然刚离家门几步,听到背后凝之在叫他,转身一看,见凝之也跟出了家门。

 


 

   他又走回到妻子跟前。

  凝之:“别忘了,先要把罗一民的工资给他。”

  林超然一拍书包:“忘不了,带着呢。”

  凝之:“超然,我喝不下那碗蛋花儿。我从没对老人家说过谎,可今天,帮你圆了个弥天大谎,这谎要骗到哪一天为止呢?”

  她流泪了。

  林超然将双手搭在她肩上,安慰地:“我也不知道,能骗多久骗多久吧!哪天实在骗不下去,真相暴露了,咱俩也就解脱了。”抬手替她抹去眼泪,又说:“要尽量装得高兴,千万别让我妈看出来你流过泪,啊?”

  凝之点头。

 

  某街角小商店里,林超然的妹妹林岚在用提子一下下往一个大瓶子里灌酱油,柜台前站着一个小女孩儿。

  门一开,林超然进入。

  林岚惊喜地:“哥哥!”

  林超然:“先给人家装完酱油。”

  林岚给那女孩装完酱油,用抹布擦了擦瓶子,递给那女孩抱着,嘱咐:“路滑,走好啊。”

 

  林超然替女孩开了门,女孩出去后,妹妹也绕出了柜台,抱住了他腰。

  另外一名女售货员笑望他俩。

  林超然:“别这样,让别人笑话。”

  林岚:“不管!亲亲我!”

  林超然无奈,应付地在妹妹脸上亲了一下,妹妹这才放开他。

  林岚:“哥,啥时候回来的?”

  林超然:“昨天半夜。”

  林岚:“和我嫂子一块儿回来的?”

  林超然:“当然。”

  林岚:“你俩也是返城了吧?”

  林超然摇头。

  林岚失望地噘起了嘴。

  林超然:“不过这次探亲假很长。”

  林岚又笑了。

 


 

  捧场

  梁晓声的知青文学给我这85后展现了另一代人的辛酸史。通过他的述说,透过历史的眼眸,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那些人,那些事;这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啊!其中的他们遭受了灵魂和肉体的折磨。彼此之间又爱恨交织。新的时代到来后,能够重返都市的他们,是如何寻找自我的救赎、并回归正常价值的?

  ——卓越网友“凤尾鱼”


  知青是悲剧的一代,困难时期吃过糠;文革当中扛过枪;运动后期下过乡;好不容易盼到返城,基本都到了而立之年,整整一代人第二次面临无职业、无住房、无学上的局面,不久国企改革又下了岗。国家的每次大悲大喜都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今这代人已成为中国政坛乃至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不如意的生活,《返城年代》并非史鉴,而是活的“中国灵魂进行时”。本书全景再现了知青群体返城之后,曲折的生存经历和坚韧的意志,为历史留下了这一代人追求理想的印记。

  ——新浪网友“老五”

 


 


  拍砖

  这个时代还有必要重温“文革”吗?我看这个书,完全有代沟,一代有一代的不如意,我们现在活着就容易吗,我看此书励志作用不大,老是唱苦难经,只会给我们压力重重的生活再加压。

  ——当当网友“墨子”


  这本书虽然读起来没有障碍,但是,也太“剧本”了吧,故事很多,对话很多,但是文学性很少,好像就是为电视剧量身定做的,文字本身的力量,还是有欠缺。

  ——新浪网友“祝一祝”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