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的形式。
又到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的读书体会是,读书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读“有字书”。我读过的书总体有五大类,一是每天必读报、必听广播(过去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后来的新闻联播,现在的晚间新闻及网络新闻),几十年从未间断,偶尔间断第二天也要补上;二是读经典作家的著述,数量无法具体统计,其中《资本论》通读过两遍,《矛盾论》等读过不知多少遍;三是读专业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金融等专业书籍;四是读文史哲,文学方面包括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名著,历史方面包括二十八史(清前的二十四史加清史、北洋史、民国史、中共党史)、世界史等,思想哲学方面包括卢梭、培根、黑格尔等,但老实说这些大多都是过去年代读的;五是读其他感兴趣的杂书和文章。这里我特别想说,读书是为了应用。读专业书有用,读文史哲对指导工作也有用甚至更有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处理矛盾,读点文史哲,可以使你更好地去工作。到光大后,为了工作的需要,我特别又捡起《论持久战》读了很多遍,对帮助我确立工作思路起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读“无字书”,读(知)与行要结合起来,正如我给书法的“书外功夫”下的定义,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不可能穷尽天下路,有的不能“身行”,“心行”也是可以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也没有去过洞庭湖。但是,因为他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有非常透彻的了解,更因为他有着“先忧后乐”的情怀境界,所以写出了这篇文章。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情怀和境界,就是去了岳阳楼也还是写不出来。我为了读党史,几十年来,各路红军长征的路我基本都走过。
第三个阶段是读书要思考,我把它叫“自悟书”。读书要用心读,要思考,否则尽信书等于无书。《围城》中讲,不识字的人受人骗,识字的人受书骗。“学而不思则罔”。比如我对毛泽东的认识,过去是盲目崇拜,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有过怀疑动摇,后来是理性崇敬。我读了大量关于毛泽东的书,有正面的,也有不太正面甚至攻击性的。读后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全面历史地去评价,理性地认识到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不是一般的人,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大艺术家。
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的。
(作者唐双宁是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