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 地点:清华大学 时间:2013年4月20日 演讲人:张志和
演讲人张志和小传: 张志和,文学博士,原国家行政学院文化学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出版学术著作和书法专集三十余种。张志和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目前受聘于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所开设的文化讲座,注重古为今用,以其具有学术性和思想性而受到广泛好评。
开场白: 当今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与繁荣?目前我们的缺失是什么?这是今天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我想不管干哪个行当,都应当懂文化,尤其是懂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才能了解我们自己是谁,我们该怎么做。
出门坐汽车,在家住高楼,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被“西化”了,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是中国人。
文化是什么?
文化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但是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很难。因为在不同场合、不同层面上对文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真正的文化,是社会人的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的规定性。搞明白其中的三个词,文化的意思就清楚了。
第一,我们大家都是“社会人”。如何理解“社会人”这个概念?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都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实现的。试想,如果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单独的我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社会人”的概念。 第二,什么是“内在行为”呢?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问题,但是我是依据什么样的逻辑或者原则来思考问题的?我为什么这样想而不那样想? “外在行为”,就是人做事情的方式。这些加起来就是文化。具体到一个人,说这个人有特点,能被大家记得住,就是因为这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怎样,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其相貌有特点。大而言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文化,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同外国人不一样,因此才能称为中华文化。 第三,什么叫“规定性”呢?文化一旦形成,它就约束着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必须按照文化的规则来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在中国,男人就不可以穿裙子,小男孩也不可以,这就是文化的规定性。英国的男人是可以穿裙子的,那是他们的英伦文化。穿着打扮如此,其他各个方面无不如此。由此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在我们思想行为中带规定性的东西,也是非常有力量的。
什么是传统文化? 简单说就是在清朝灭亡以前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的文化中加入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很多人就认为我们已经被“西化”了。比如说,我们坐在这样的讲堂里,使用着现代化科学设备,出门坐汽车,在家住高楼,所有的东西都被“西化”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表面的,在内心深处,我们的灵魂仍然是中国人。如果中华民族被彻底“西化”了,那么中华民族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文化很像空气,当没有提醒你时,你不知道空气有这么重要,但是一提醒,就知道我们离开空气就活不了。
我们为什么必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西方人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什么意思呢?单独的人对问题的思考,即便用上毕生精力也会有缺陷。人类的文明像大树是慢慢长出来的,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想得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用某个人和某几个人的思想来替代人类文明。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犯的错误,就是因为这个,所以,发展和建设走了不少弯路。邓小平同志用八个字——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救了我们。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让我们放弃教条主义,改革开放就是让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然后再决定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欣然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好的东西,所以社会就发展了。 但是有一些人认为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不好,不能要!不知道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我们在东亚这个地方有幅员辽阔的疆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她究竟好还是不好? 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今天,我就是想和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们的历史文化究竟是怎样性质的文化,它对于当今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一体。什么叫多元?因为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是一个多元。另一个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三个元素叫“儒释道”,这也可以称为一个多元,但是合起来又是一体的,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其中,儒家思想是关键所在,你了解了儒家的思想,你就是个理性的儒家的人;从来不知道这个东西,那么你是个感性的儒家的人。与你读没读儒家的书关系不大。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空气,当没有提醒你时,你不知道空气有这么重要,但是离开空气就活不了。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就是想要大家明白,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这种文明,尤其是儒家思想,是怎样的性质、应怎么样去学习和理解它。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才有“国家”这么一种说法——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成龙唱的歌是有渊源的。
“五经”是中国两千多年间不变的“干部读本”
中国人现在所享受的文化主要是周朝以后的文化。周朝以前的先民是“听天命,信鬼神”,精神状态不好,周朝建立后,人们在思想上有一个重大改变,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 “天命靡常,惟德是亲”,就是说人的命运并不是一个定数,上天只亲近、保佑品德好的人,这就是后来孔子所讲的“听天命,尽人事”。它强调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在周朝建立之初,有三个人为中国文化的确立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个是周文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本书叫《周易》,这是中国人的哲学;第二个人是周武王,他用武力重新统一了天下,实现了社会的安定和太平;第三个人是周公,他是周武王的亲弟弟。他代周成王行政7年,为中国人制定了一整套礼仪规则,把整个社会管起来了。这套礼仪从政治层面讲就是7个字:“封侯建国家天下”,天下人都是一家人。所以,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国家”这么一种说法,家即是国,国即是家,成龙唱的歌是有渊源的。 到了春秋末年,礼坏乐崩,天下大乱,孔子就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让天下不乱呢?他认为只有恢复周公当初制定的礼仪制度,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抱着这样的理想,孔子深入学习研究周朝的文献资料,还跑到许多诸侯国去考察,所以,就成了当时最有见识和学问的人,越是有学问有思想,就越有抱负,孔子的抱负就是要让天下太平,可他只是个平民百姓,没有权力,如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呢?他想出一个办法:办学校,教学生们去帮助诸侯们管理社会,所以可以说,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大学的校长兼老师。要办学就要有教材,于是孔子编了六本书作为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另外还教授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古代所说的六经六艺。 到汉朝的时候,六经只剩下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大学问家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奏章,建议把儒家思想定为正统思想,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讲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这个意见,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人的正统思想。 什么叫“正统”呢?就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要以这五本书为依据,所有想当官的人都必须读懂这五本书。从汉武帝开始到清朝灭亡前,这五本书大体上就是我们这个国家2100多年间不变的“领导干部的标准读本”。清朝末年废除科举,提倡新学,这些经典就废掉了。现在很多人都不太知道这里面包含什么样的道理。
汉朝人对“易”字有三种解释:“变易”、“不易”、“简易”。三种解释已把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高度概括出来了。
《周易》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周易》也叫《易经》。“经”这个字是汉朝以后加上的,经典的意思。 汉朝人对“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叫“变易”,运动变化发展的意思。这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世上万事万物皆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静止孤立存在的;第二种解释叫“不易”。“不易”的意思就是不变。什么不变呢?规律或者叫法则不变。事物千变万化,但规律和法则不变,因此周易用八个字:“阴阳交感,刚柔相推”来概括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第三种解释叫“简易”。主要是对人来讲的,人活在世上不是只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成就事业的。面对千变万化的事物,该怎么办?《周易》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什么事情就简单而又容易。老祖宗是给我们提个醒,要我们做事情千万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这就是“简易”的意思。所以《周易》书名中一个“易”字的三种解释,就已经把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高度地概括起来了。 《周易》讲的“阴阳交感,刚柔相推”,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理念:和合文化。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谐,爱好和平,主张合作,这不是一种空话,是我们的一种哲学理念。以合作求共赢,在和平中谋发展。 从《周易》看当今社会就应明白一点:做任何事要从和平、和谐、合作方面来思考,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过去一个时期讲斗争哲学,人们说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三人合到一块儿就变成“虫”了,为什么会变成“虫”呢?因为三人在一块儿就开始斗,彼此的力量都在内耗中消失掉了。所以,“斗争哲学”是很不好的。
中国人因为孔子大同世界的这个理想,早就认同公平、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只不过是用另一种语言来阐述这样的理想。
儒家文化基因使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儒家的经典中“五经”之外有“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我经常在想:现在,我们不少家长管孩子很困难、很头疼,到底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圣人早就讲过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是教不好的。孟子讲要“易子而教”,就是让别人来教你的孩子,找一个他比较尊重的人来指点他,这才行。《论语》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今人应该好好读的。建议大家:你的孩子如果读书了,就给他买一本《论语》。在初中、高中时读一遍,这孩子一辈子肯定不会成为坏孩子。如果已经工作了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怎么办?就要补上这一课。做人做事该怎么做,《论语》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永远不过时的书。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就是《礼记》里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这就是大同世界,是孔子在2500多年前告诉我们的。这与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什么区别?孔子是为中国人构建精神家园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任意扔掉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否则,就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
大家想一想,马克思是德国人,研究出了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他的祖国不用它?为什么他在英国做研究时英国人很尊敬他,但是就不用他的理论?整个欧洲,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知道他的学说博大精深,但都不用!因为欧洲文明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所以他们不会认同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遥远的东方,我们中国人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是为什么?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基因。中国人因为孔子“大同世界”的这个理想,早就认同公平、平等的思想,马克思只不过是用另一种语言来阐述这样的理想,和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东西非常吻合,所以很快就被接受了。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基因,我们中国人也一定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接受过来,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孔子。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后世讲,儒家的人生理想是 “修、齐、治、平” 四个字。关键在“修身”二字上。
传统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儒家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是《大学》开头的一段话。这一段话是儒家思想的纲领。朱熹把它归纳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就是指治理国家的三大原则——“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每一个人都应当尽量努力去做八件事情,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内容,“修身”就是让你做好两件事:第一,养成美好的品德;第二,增加你的学识才干。有了这个前提,下一步才是把家管好。能够“修身、齐家”,才可以去“治国、平天下”,这个“治国”也不是指今天的治理国家。“国”在孔子那个时代是诸侯国的意思,就是地方政府。你能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再去参与中央政府的管理工作,就是“平天下”,让天下太平。这是儒家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规定的一条大道理,从“格物致知”开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后世讲,儒家的学问就是 “修齐治平” 四个字。在这里面,关键在哪里?在“修身”。所以《大学》的开头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这是关键所在。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主要还是被这句话规定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因素起了关键作用:一是我们党的英明;二是政府管理有效;三就是有儒家的思想做支撑。前两条我不讲,就讲后面儒家的这条。因为有“修身”的观念,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爱学习的人,最关心子女教育的人是我们中国人,一个爱学习的民族怎么能不发展不进步呢?这就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家庭幸福是中国人追求的第一目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好起来的时候,社会怎么能不进步呢。
“薪火相传”是寻求灵魂归宿的最佳途径
因为有“齐家”的概念,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爱家的人。宗教里讲灵魂不灭,所以现实生活不重要,追求来世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印度人信仰的是印度教,印度人不崇拜所谓的英雄和国王,他们崇拜在山林里修行的那些人。因为那些人通过修行,将来能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在印度,大多数5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对家庭的义务已经完成了,离家出走,当乞丐去修行。印度现在大约有500万乞丐,并不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是在为来生做准备而出家修炼。 关于灵魂的讨论,只有中国人没有说清楚。灵魂究竟是不是永恒存在?如果不是永恒存在的,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该怎么办呢?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件事就没讨论清楚。他的学生也曾经问过“死”是怎么回事。被孔子批评了一顿:我“活”还没弄明白呢,你问我“死”是怎么回事,我哪里知道!这就是《论语》上那句“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那个说不清楚的东西我们就不要说了,我们只管把活人的生活安排好就可以了。所以孔子一辈子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论语》上讲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关于灵魂的讨论,中国人是没有研究出究竟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该怎么安排?最后,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一种方法,相信什么呢?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这叫“薪火相传”,只要你相信这句话,家庭就是最重要的。所以,中国人奋斗的第一目标,就是追求家庭幸福;其次才是自己的幸福;第三是治国平天下。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再苦再累,只要家庭好都满足了。甚至到了生命的紧要关头,人们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保住后代子孙的生命——汶川地震的时候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老太太抱着小孙子,在地震的那一刻,把孙子推出去,自己被砸死了。但她很安宁,因为小孙子是她生命的延续! 中国人就是这样:追求家庭幸福是中国人追求的第一目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都好起来的时候,社会怎么能不进步呢?中国社会当前的快速发展,与中国人爱家的心情有极大的关系。客观上看,家庭是一个集体。在古代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养老育幼的事情,都在家庭里完成了。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把为家庭奋斗当成一个“私事”来看待,它是“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有“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儒家思想是要你在有能力为家庭工作之外,再为社会做一份贡献,当官就是让你奉献的!可是,到后来有很多人认为当官是发财的一个途径,因而出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学问和思想是多么的好!今天我们说构建和谐社会,如果不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不拿儒家的思想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讲一讲怎样理解当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每个人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想,中国文化虽然有一定的缺陷——轻视工商业和科学技术,但是它本身是人类最优秀文明的成果之一,是需要我们大力继承和弘扬的,缺少的东西可以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来弥补,两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呢,是《论语》上曾子讲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