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海拾贝

马勇:有的『民国书』出得太滥,已超过能容忍的底线

时间:2012-09-07 09:5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54次
作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对自己钟爱的近代史研究既十分投入。他告诉记者,目前民国书出得太滥,有的已超过知识界所能容忍的一般底线,需要引起学界和读者朋友的高度注意。

  马勇给自己的微博贴上“旁观者”称号,他喜欢那种“旁观者清”的感觉。作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他对自己钟爱的近代史研究既十分投入,又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冷静,时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他爱逛书店,爱在网上云游,对当下民国书籍的出版热始终持一种警惕的态度。他告诉记者,目前民国书出得太滥,有的已超过知识界所能容忍的一般底线,需要引起学界和读者朋友的高度注意。

  选定马勇作为本期“民国书”专题的点评专家,主要出于他是一个在写和读方面具备发言权的学者,他近些年所写的《1900年中国尴尬》、《1911年中国大革命》、《晚清二十年》等专著风靡一时,所提出的许多看法多让人眼前一震,颇受读者的关注,因此发行印数相当可观;再则,正像梁文道评价的那样,他的书稿尽量少用严格的学术体例,具有一些通俗的纪事风格,一般读者没有专业的训练也都能看得懂。

  因此,马勇谈及“民国书”就总有一种贴切感,由衷而发。

  青阅读:这几年有关民国的书籍印行很多,成批量出版,大家反映好坏不一。马勇老师,您作为专业治史学者,怎样看待这股民国热?

  马勇:这几年掀起辛亥、民国出书热潮,读者也爱看,我个人觉得这可以引导民众关心国家过去的历史,值得鼓励和肯定。但是有的书稿确实是粗制滥造,存在一些过错,超过容忍的一般底线。这是出版的小环境造成的,不需要创新,可以不负责任地跟风,泥沙俱下,把严肃的史料给颠覆了,同时多少破坏回望百年的难得机会。

  最多的问题在于,此类书稿偏重夸张的文学色彩,靠文学性的想象行文,与存在的历史事实多有差距。譬如岳南的《南渡北归》尚属不错,他所描述的学者,我大都研究过,但是他所讲的故事和我们认知的历史事实有所差别。岳南是一个作家,我跟他讲,你这本书不能当历史书来卖。这本书市场走势很好,大家都愿意了解中国当年知识分子对民族危机的反应和感人的生命历程。主要是,这本书在文学上是夸张的,有点简单化,对民国特殊形态理解不够。如一直讲傅斯年与政治抗争,这离真实的傅斯年差得太远,没明白傅斯年从激进学生逐渐转变为偏右学人的发展脉络。但我们把它视为文学,可以容纳,不能苛求。

  有一本写刘文典的书,编了很多假故事,如刘一脚踢了蒋介石的下身,好像是说知识人对政治威权的抗争,其实没有这样的事,一点影子也没有。刘文典主要是一个专业的读书人,做了两千多年来很少有的研究项目,没有刘文典,我们就读不懂《庄子》、《淮南子》。作者没有所本,把政治上的期待生硬地附和在文中。历史学家再写刘文典,不应该再把这样的东西列入,要努力找到故事的本源。

  青阅读:现在有关民国的出版物过多过滥,光是涉及林徽因的传记就已经出了十几本,大家的反应都不是十分理想。

  马勇:现在写林徽因及其他学人的作品很多,写得有点倒胃口了,毁掉一个个很好的素材。一些非历史出身的学者,对史料体会不深,历史现场感体验太差,只有靠文字去讨巧,靠捕风捉影写绯闻,文字花哨,无限夸张。处在社会转型过渡时期,他们那代知识人不是今天的人们理解得那么低俗,我们远远感悟不了那代人的风流和学识。涉及私生活,一定要慎重,不能夸大和胡编。此类写作已走到头,没有久远的生命力。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些民国学者的后人成了企业家,有钱了,就赞助社会上的作者写父辈的传记,专门写父辈的好。家属如此深入地介入传记的写作,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警惕。

  青阅读:您觉得当下民国出版热存在哪些主要症结?担心何在?

  马勇:我估计,民国热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有些书稿把民国想象得太美好了,走得有些极端。原来把民国历史一律看成丑恶是不妥的,有重新研究的空间。但目前生硬地美化民国也很可怕,对于民众也是一种误导,从过去的混乱走到了新的混乱。

  我们要建构不一样的民国叙事框架,尽量脱离现实的干扰。现在作者、学者只考虑小问题,在宏大叙事背景下缺乏对历史本质的思考,缺乏创新。

  青阅读:一些“民国书”质量低劣,受限于作者的水平。但是我们有一群出色的治史学者,他们的出场是否能改观当下出书的境况。

  马勇:真正的历史学作品是十分严谨的,像近代史所三代人接力撰写的《中华民国史》,几千万字,从1972年开始,用近40年时间来写只有38年的民国历史,极为专业化,所讲的东西都有所本,具备典范性质。

  大陆学术界民国方面的选题很好,有好的学术理念,就是没有大读者群。我们都高度赞赏杨奎松的作品,同样一个题材,你写的册子只卖几千本,而杨奎松发行几十万本,在最大范围内传播。他写四一二政变、西安事变,引人入胜,环环相扣,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和紧张。他的写作方法应该表彰和推广,让大家都学会这种有效的方法。

  我也同情一些学者的处境,是当下学术评估体制造成的,他们只能写给少数人看的高头大章,没有考虑怎么服务最广大的读者群,没有顾及他们的阅读感受。我们的写作方法应该引起重视,讲究好的表达方式,研究二次转换方法,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对自己和市场要有自信。我曾开玩笑说过,如果我们有岳南他们的写作技术和表达攻略,就可以把岳南他们挤得没有饭吃。

  “劣币驱除良币”,人家就占领市场。只要出来一批严肃的优秀书稿,读者有鉴别力,慢慢劣质书就会被淘汰。我也时常去图书大厦看书,觉得市场竞争固然激烈,但是读者也在挑剔,作品的品牌、质量还在起作用。

  学术界在努力,进步非常快。我觉得,像罗志田、汪朝光、王奇生、黄道炫这样一批民国史学者研究状态奇佳,他们出手不凡,将会提升“民国书”的整体质量,那些所谓的通俗历史书籍会慢慢退出市场。

 

滥书作者该收手了
 

  记者观察

  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层,近些年出版的民国书摆满一个四五层书架,记者细数一下约有25本。记者重点翻阅以民国学人为记叙对象的书籍,总体印象是好书稀缺,平庸无益之作过多,市场反应也不佳。

  此类书籍不少作者为高校博士、自由作者,在各自序言中对民国学人推崇备至,深感今天“坦荡襟怀的缺失”、“率真风度的消隐”。这一批作者撰写的专著有激情但手法单一,过于堆砌资料,有识见的东西过少。有两本书都叫《民国范儿》,一是同心出版社2011年12月版,二是东方出版社2012年2月版,文字略嫌一般,利用了一些熟知的段子、轶事铺展为文,还多少带有一点学校论文气息。《民国的那些人那些事》(王凯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版),文武人物收得芜杂,大都从已知资料中编撰,“枪手”的痕迹较重。

  《民国那些腕儿》,由一个自称历史爱好者的欧阳悟道编著,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集中写了19位军阀。作者一再说,对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深度的释解。实际上很难做到,心有余而力太不足,材料的组合能力尚可。《民国底气》(东方出版社2012年6月版),作者王学斌为北师大博士,想在“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的民国写作潮”冲杀出来,抓取的细节值得玩味,对“不滞于物的名士”也描述到位,但整体不尽理想。

  《民国那些牛人》(刘继兴著,武汉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善于包装,以情入手,像“知音体”,如“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与戴笠的隐秘情感”、“迷倒民国五位总统的一代名伶”、“美女冠军缘何成了民国军阀十八姨太”等。还有《民国心史》(傅林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6月版),新意已然不多,只能靠包装现代来糊弄,如“八零后摄政王与帅哥刺客的故事”。

  《狐云独去闲——民国闲人那些事》(肖伊绯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全书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有相当的考证,写事缜密而不拖沓。值得推荐的是《细说民国大文人》、《民国范儿——是真名士自风流》,民国文林编著,是一对夫妻合作产物,现代出版社出版。从二百多本书中撷取片断,挑选得当,读之有趣,无俗意。有趣的是,后来几乎所有“枪手”型的作品都可从这两本书中找到最初的素材来源。《去趟民国》(刘仰东著,三联书店2012年1月版),涉猎很广,整理有序,挑选的眼光锐利。

  《民国奇女子》、《民国女性的别样人生》、《民国少女》、《民国情事》等书籍絮叨甚多,读之乏味,昏昏欲睡。今年上半年新出三本副题均冠名为《林徽因传》的书稿,正名分别为《喜欢你是寂静的》(王臣)、《情若莲花的女子》(肖辰)、《我的心是一朵莲花》(张红萍),均施展各自的“妙笔生花”,毫无新意可言,过度消费“林徽因”的恶果已经显现出来。到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应该说此类书到了结束的时节,该收手了。白著一方面市场卖相不错,另一方面恶评如潮,不少人有孰不可忍的感觉。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