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知青,富农--

时间:2010-02-09 01:0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92次

 


往事,有时烘托幸运—

那是红卫兵大串联,

我想去乡下看姥姥,

列车员问我:“家庭成分?”

我说,工人。

他把我塞进一节车厢,

醒来一看,到了北京。

不但受到毛主席的检阅,

还在天安门前留了影。


往事,有时也播下疑云,

它需要时间来做回答。

就像是黄河之水,

经过沉淀,

才会清澈透明。


那是1970年的冬天,

我已是插队两年多的东北知青。

社员们勤劳,友善,

同学们也争强好胜。

队里的活动我们积极参加,

知青点也算屯中一家人。

日子过得有条有理,

还被评为公社的先进。


那时号召春节革命化,

知青过年不返城。

我是高中的老三届,

早已“四海为家”,

不在乎什么节庆。

户里还有初一的小弟,妹。

稚嫩还没脱尽,

想家偷偷抹泪,

闹得我心里也不安宁。


忽然心生一计,

让小弟妹们回城省亲。

我一人留守,

也符合少数人闹革命。


乡亲们看我独守山寨,

不免心生怜悯。

各家轮流请我吃饭,

我也乐得无炊一身轻。


大年初五的早晨,

我刚洗漱完毕。

门口现出一个不太熟的霜影,

—啊,

原来是后街的刘小二,

家庭成分是富农!


“你找我有事吗?”

我平静地问。

他插在袖筒里的手立即放下,

脸上秀出了让我也为难的难为情。

“今天早上—到咱家吃饭吧—

你嫂子蒸了粘豆包,还有酸菜粉—”


这突来的请客,

让我大吃一惊。

我经历了文革,

深深懂得,

什么叫 “阶级斗争”。

连风吹草动都有来头的年代,

那根弦不得不紧绷。


我问:

“是队长让你来的吗?”

“不是。”

“是贫协让你来的吗?”

“不是。”

“那是谁让你来的?”

“是你嫂子和我,

看见你一个人在家—

大家都请,

我家也有份---”


其实,他只比我大一岁。

要不是因为死去的父亲,

他也会有快乐的童年,少年,青春---

也不至于被漂出颜色—从肉体到灵魂!


除了干活,

不许有任何思念。

他是个好劳力,

全年出满勤。

经济上还过得去,

可是,运动一来,

他必是大腕们的替身。


平时他小心,又小心,精心又精心。

可是今天,他做了,

同类们想都不敢想的举动。

他选在初五,那也是个重要的日子。

他选在早晨,那是捷足先登。


我没有立即回答,

心中只是跳个不停。

我是先进知青的点长,

生产队长的候选人。

如果我去,

后果谁都知道,

毁尽前程。


我已不能像常人一样的思考,

脑子一下子出现了空白。

空白的屏幕上又绰出几道皮影:

我和社员的关系很好,

那是一根红线串着贫下中农。

我们说说笑笑,

不分你我。

有时他也在旁观看,

如果不是他在讪笑,

都以为他是会走路的树墩。


可是,现在,

他就站在我面前,

佛像一般。

那无怒的脸谱蕴藏着倔强,

那人世间的情感,

他也有一份虔诚。


如果我拒绝,

对他,

会不会是致命的打击?

一些爱捞稻草的人,

会做成反面文章,捅到公社,

说不定会成为,

“两报一刊”的新闻。


他仍站在哪里,

脸上表情全无。

好像等待着宣判,

寂静—寂静—寂静——


“我去。”

我突然说。

声音不大,

但已够坚定。

这不是勇敢,

也不是怜悯;

这不是被迫,

也不是屈从。

这是一种使命感和对良知的信任。


我稍事整理,

便快步向后街走去。

封冻的土路上也踏一串流烟,

知青的历史也有这样一段过程。


那是一顿丰富的农家饭菜,

锅台上的蒸汽也显得隆重。

他只搭半边炕沿陪坐,

以示自己的谦恭。


我们说话不多,

表情帮助沟通。

他那习惯于迎合的圆脸,

席间也露出了真容。

他的妻子忙上忙下,

额头上津着汗,

仿佛是招待娘家的客。

这偏远幽暗的小屋,

也洋溢着节日的温馨。


我陷入了遐想,

好像是在读鲁迅—

“润土—”

“阿贵—”

“鲁四老爷—”

------

不,不能,不要乱想,

我只是毛主席

派到农村的普通知青。


我尽量放低姿态,

豆包尽量少蘸红糖,

碗边也刮得干干净净。

感叹自己吃得很饱,

也逗逗躲在他父亲身后的小春英。


一切都平安的过去了。

只有晨风吹,猪狗叫,鸡打鸣—


正月十五一过,

备耕生产誓师大会如期举行。

我们又在队部相遇,

他主动向我微笑,

微笑中增添了许多自信。

他仍坐在会场的角落,

可是,这次,

他是抬着头——

聆听队长的号令。


我长出了一口气,

心情也略觉宽松。

看他那样子,

我想起了《祝福》中的祥林嫂—

“捐过了门槛,

那罪孽一定会减轻!”


事情虽已过去了四十年,

可是印象还是那样清新。

我并没因为他而受罚,

他也没有因我而提升。

我衷心祝愿他全家幸福,

这祝愿中也带着遗憾

这顿早餐,

我还没有回请。




白子明   2010,1,22,  于西雅图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