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黑土风情] 贼粘贼粘的“粘豆包”

时间:2008-03-04 09:2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42次

 

    东北的风味儿食品很多。今天主要谈谈“粘豆包”。
    先介绍一下豆包的做法及主要原料。早年间,做豆包的主要原料是大黄米。就是一种叫“糜子”的散穗谷物。去壳以后就叫大黄米。大黄米的特点,就是又黄又粘。是做粘豆包的上好原料。既然有大黄米,就还有一种叫小黄米;另外还有一种叫“红粘谷”的东西。后两种品质级差,一般少有人吃。现在可能都绝种了。

    那么,豆包豆包的么,就还要有豆馅儿。豆馅儿就是用上好的红芸豆。当然其他豆子也行,如:红小豆,奶白花,兔子翻白眼等等。
    首先是攥豆馅儿,这是极其劳神的活。俺家人口多,百十来斤豆子,要烀两三锅,然后用“豆杵子”(现在用绞肉机)一点一点的碾碎,成泥。再要用手攥成鸽子蛋大小的豆陷儿。母亲和姐姐每年都很劳累,“心灵手巧”的我,自然也一样要参加“大会战”。
    然后就是淘米了,每年我家淘米可是件大事。我家都要淘两三百斤米。起早,父母就烧水,要淘洗三四遍,控尽水后就等着粉碎了。

    那年月,条件极差。我家那小镇子里,就只有两家粉米的地方。要承担全镇的人家粉米。大家淘米的时间又比较集中(粘豆包是季节性极强的食品,大家都在过大年前做),所以,要排老长时间的队,在那里等着。一般这样艰巨的任务,全是我二哥三哥们来完成。天寒地冻,粉米的屋子里也不取暖。冻得人一个劲儿的跺脚来抵御寒冷。我则充当“通风报信的”,时常跑回来,向母亲“报告军情”:“前面还有二十六家了,快了。”
    终于打回来米了,已是夜里两三点钟了。看着还没吃晚饭的孩子们,母亲心疼啊。赶紧给孩子端饭吃。

    但是哥哥们却极其兴奋,因为马上就可以吃上一年一次的粘干粮了。接下来就是发面,用那种陶土的盆子发面。发出来的面好吃。这时哥哥们就要到粮库的工人队的宿舍,找地方睡觉。家里的炕全放上面盆了。

    你注意了么,刚才我没叫豆包,而是称粘干粮。对了,这黄米面可不只是就能做粘豆包,能做好几样系列食品呢。可以统称粘干粮。
    发好面的第一次,母亲就烙年糕饼子。里面也放上豆馅儿,用豆油在锅里烙,母亲一边烙一边用勺子沾豆油按压,那粘糕饼子就像在母亲手里变戏法儿似的,变成又薄又圆有一层黄橙橙的“咖质”的香喷喷年糕饼子。母亲让孩子们吃个够,一般我和我三哥都要撑够呛。
    还有时候,母亲做一种叫豆面卷子的食品。就是把黄米面做成窝头状再蒸熟,用黄豆炒熟再粉碎的黄豆面洒在上面,杆成薄饼,卷成卷子。好像北京地区叫驴打滚儿。我喜欢吃那种豆面子的香味儿。
    母亲还撒黏糕。南方的一些地区和朝鲜族,做黏糕是用蒸熟的糯米饭,在石臼里用木槌子打烂成泥,再做成各种形状的黏糕。朝鲜族叫打糕。
    但是东北人们做的黏糕,是在锅里放上帘子,在帘子上面铺上屉布,铺上烀熟薯的芸豆,再撒黄米面,灶低下使劲的烧火,那里冒气,就往那里撒黄米面。上面再撒上烀好的芸豆。盖上锅盖,一次性的蒸熟。
    那热气腾腾的黏糕出锅,扑鼻的香,能给你香一个跟头。
    还有油炸糕,母亲嫌费油,一般不舍得做。只有老舅来我家时才做。
    包豆包时,姐姐就叫来一帮朋友帮着包。大家互助,然后再帮别人家包。

    那年二哥要去当兵,母亲知道二哥这一走,就两三年难吃到家里的豆包。于是就天天给他做好吃的,油煎粘豆包,煎的两面都黄黄的。焖瘦猪肉块儿,用猪里脊肉丝炒酸菜。当然,少不下我这只病猫跟着吃蹭儿。

    粘豆包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粘豆包是东北人永远的情结,承载着黑土文化。要是讲啊,真是两天也讲不完。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