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的阜外大街一带——
老马带着孩子,游完动物园回家,为了省钱不坐车,蹦蹦跳跳地走在大街上。 拐过街口不远,传来了音乐声,原来是路边空地一临时演出大篷里发出的,耍杂技的。孩子吵吵着非要去看看,老马也只好走过来了。 里面确实很热闹,一阵阵的掌声,好象正在表演空中飞人.孩子更浮躁了。 “同志,您看这么大的孩子要票吗?”老马问那看门的。 看门的是个年龄和老马相当的人,打量了一下孩子:“也就五六岁吧,不要,免费!” 老马高兴得拍着孩子的头:“儿子,你进去看,爸爸在门口等你。” 孩子拍手欢笑地跑进去了。 “嘿——”看门人有点诧异。 老马在篷架的旁边阴凉处找个砖墩坐下,掏出烟叶烟纸,慢慢地卷,慢慢地吸……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老马不觉抽了六七根。大棚门口已冷冷清清,看门的也寂寞难耐—— “嗨,嗨,哥们儿,有你这么着的吗?为省钱吧。” 老马一面拍着屁股上的灰土,一面笑答:“你们那写着三毛一张票,我兜里就一毛五了。” “干什么工作的?” “个体户,修自行车的。” “看你这岁数,是不是也是插队回来的?” “对呀,怎么,你也是?” “哪拨的?” “山西的。” “哪个县?” …… “嘿!咱们是一个县,就差几十里!怎不早说呀,快进去找孩子去!” 老马也欢快地进去了……。可找到孩子的时候,演员正在谢幕,节目已经完了。 散场时较乱,尽管几次回首也没能再见那个看门的一眼。 好在孩子依旧是兴致勃勃。可再拐一小街时,就不爱蹦跳了。 “爸,我有点饿啦.” 老马扭头一看,原来路边有辆卖煎饼果子的车。生意挺火,香味扑鼻,又只好过去看看。 “多钱一张?” “三毛,”卖煎饼的是个胖女人,年龄也跟老马差不多。 “哦,哦--能不能卖我半张。” “不行,没法煎。” 老马无奈,拽着孩子要走,可小馋嘴非闹着要吃。 “臭小子,你老子插队的时候连烙饼都吃不上!怎么这么馋呢,再不走扇你啦。” “等会儿,”卖煎饼的插话了,“哥们儿,给你煎个大个儿的,半价!” “呦!那太好啦,谢谢喽!” “谢什么,我也是插队回来的!” ………… 晚霞映在大街的上空,暖风吹在爷儿俩的笑脸上。老马背上了孩子,啃一口煎饼果子,哼一句歌儿:“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啦啦啦啦……”美美地回家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