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二、初到马场
三、农场第一夜
四、枪声惊马
五、挖垡子
六、扬鞭出牧
七、夜雨惊雷任马驰
八、东山探幽
九、鬼打墙
十、套野兔
十一、雪花那个飘
十二、舍身救军马
十三、铲地
十四、放马东山
十五、搜女特务
十六、捉盗蜜贼
十七、套狍子
十八、扑山火
十九、调教骑马
二十、杨秋菊放夜牧
二十一、塞妞失马
二十二、东山赛马
二十三、望月吟诗
二十四、偷瓜
二十五、吃忆苦饭
二十六、唱样板戏
二十七、雪夜飞骑看电影
二十八、得与失
二十九、打草上东山
三十、巧手制麻将
三十一、晨雾垂天乱马蹄
三十二、会餐
三十三、追炮仗
三十四、拖镫
三十五、运动会
三十六、五友夺车
三十七、女中丈夫
三十八、秋夜听琴
三十九、打狼
四十、上学
四十一、入狱
四十二、后记
一、引子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想起当年在马场当知青的日子,回首已是四十年的光景匆匆而去。前几天无意间在镜前一照,对面那人已是双鬓沾霜,好在现在已经退休,每天也就只能是走走步、打打拳、写写字、养养花。今天突发奇想,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莫不如把当年在马场当知青的那些事做一次回想,用文字写出来,供各位茶余饭后当做消谴,也许能找回你年青时的影子。
话说在东北小兴安岭西南嫩江县与北安县之间,有一片丘陵地带,这里的山不高而林木茂盛,水不深而清澈透明,老莱河从这里发源,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条条沟塘水草丰美,一座座漫岗豆麦飘香,自从一九五八年大批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陆续来这里垦荒,在这里安家落户,建起了农场,这里就成了一片肥得流油的黑土地,每年为国家生产大批粮食。
在嫩江县双山火车站往北四十多里,有一个高峰马场,这里养了一千多匹马。从一九六八年五月开始,京、沪、哈、齐等各地知青来到这里,人多了,故事也多了,这马场也开始热闹起来。故事就从一九六八年五月第一批知青来这里开始说起。
二、初到马场
一九六八年五月,黑龙江的土地刚刚从冰天雪地中醒来,高峰马场沟塘里的马群已经开始啃到塔头上的嫩草了。漫岗上的麦苗也钻出地面,远远望过去,尤如一块铺天盖地的绿地毯,从地头一直铺到天边。
五月九日这天,早晨7点钟二队的队长就接到场部的电话,那是副场长程保树打来的,告诉他说今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除了在甸子上放马的和值班的人以外,都到场部门前结合,去欢迎来咱们马场落户的知青。
北大荒农场的人本来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转业军人居多,也有从山东、河北来的支边青年。自从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以来,今天是第一次成批的知识青年来马场落户,马场增添了新兵,队伍壮大了,人们自然高兴,再说也都想看看这批文革中的红卫兵是什么模样。下午两点半,二队队长就四处喊人,大伙就陆陆续续来到场部门前。
话分两头说。今天来这里落户的是齐齐哈尔的知青,早晨8点钟,齐齐哈尔火车站站台上插满了彩旗,锣鼓震天,到处挤满了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送孩子的,也有兄弟姐妹来相送的,其中同学来送同学的最多。有的人拿着笔记本,在写临别赠言,也有赠送毛主席像章的,还有送《毛主席语录》的。
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送孩子的,想到今后骨肉分离,天各一方,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的农场是什么样,今天在这里分别以后,一家人何时才能再团聚,免不了要暗自落泪。兄弟姐妹和同学来相送的,也是手拉着手恋恋不舍,说一些相互勉励的话。还有的同学感叹这次没有被批准,心里想着下批再去,就说你们等着,我第二批马上就去找你们。
高峰马场来接知青的是场部人事员张树青,他在八号车厢车门前大声说:“高峰马场在八号车厢,在这里!”
知青们无暇顾及开车的时间,直到车站的工作人员提醒该上车了,这才挤进了车厢里。进入车箱后,好多人都把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向送行的亲友挥手告别。列车就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缓缓地开动了。看着亲人和车站渐渐地远去,知青们这才朦胧地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要离开父母亲人和这座城市,心里泛起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慨。
锣鼓声已经听不见了,车厢里稍许有些安静,这时不知道是谁带头唱起了《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歌曲------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跋山涉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歌声渐渐成了大合唱,接着又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下定决心》等歌曲,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人开始拉歌,点名让某某唱,有一位原来是学校红卫兵宣传队的女同学唱了一首新歌《北国江南黑龙江》:
“北国江南黑龙江,粮米满囤北大仓,北大仓啊好地方,秋收万担谷,豆粒闪金光,我生在这黑油油的土地上,我长在这黑油油的土地上,-----”。
下午五点多钟火车到了双山火车站。人们走下火车,站台上锣鼓喧天,也是插满了彩旗,有二十多台大卡车一字排开,每台车上都竖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大西江”、“荣军”、“红五月”、“尖山”、“高峰”、“鹤山”、“大跃进”等农场的名字。知青们按着顺序在站台上排成十多列队伍,每排队伍前都飘着一面红旗,高峰马场领队的领着知青们上了去马场的汽车。
去高峰马场的知青有三十多人,全都站在大卡车上,汽车在一片苍茫的黑土地上疾速前行,拉着知青们向高峰马场驶去,大伙儿都睁大眼睛尽力往四处望去,好象在寻找什么,又好象用心灵去感受这无边原野的博大与开阔。汽车越往前走原野的起伏就越大,逐渐进入丘陵地带。向前方望去,远处青烟缭绕,郁郁葱葱,象是一片林海。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汽车来到一道山岗前,这时前面路上横了一道栏杆,栏杆旁边站着一个人,左手提了一件圆筒似的东西,右手握着一根小棍子,知青们也不知道他拿的是什么东西。车停了,大伙儿不知道是出了什么事,只见司机从驾驶室中走下来说:
“都下车吧,消毒!”
原来高峰马场是黑龙江省乃至全东北地区唯一没有马传贫病的马场,防疫工作相当重要,凡是进入马场的人和车都要消毒后才能放行。知青们可是从来没有见过这阵式,心里在猜测,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消什么毒啊?务农还要消毒吗?现在车停了,人们只好下了车,看见栏杆边有一块木牌,木牌上写着《防疫制度》。大伙儿都围了过去,木牌上写的内容大概是说这里是马场,为了防止牲畜传染疾病,凡是进入马场的人和车都要自觉消.毒,不许带动物进入场区,外来人员要自觉遵守等等。这时栏杆边的人拿着手里的小棍子朝汽车轮子走去,只听嗤嗤嗤嗤一阵声响,棍子里喷出阵阵白雾,大伙儿这才知道他是向汽车轮子喷消毒水。原来他手里拿的是喷雾器,他一边给汽车轮子喷雾消毒,还一边说着:“下来的人都走消毒坑,消毒后再上车。”
大伙儿在汽车司机的引导下一个接一个地从消毒坑走过去。这消毒坑是一米见方的两个坑,有半尺多深,前一个坑里下面垫着一层麻袋,麻袋里浸着药水,后一个坑里是石灰。大伙儿鱼贯而过,学着司机的样子,脚下使劲地跺几下,很认真地进行消毒,然后才又上了汽车,继续向前驶去。
汽车刚刚上了岗,人们就看到山岗后面有一片房子,大多是草房,屋脊高高突起,烟筒不是在房顶上,而是建在房子旁边,距离草房有两三米远。在屯子中间有两三处是红砖瓦房,大伙儿猜测大概这就是场部吧。就在这时汽车停下了,马场领队的同志从驾驶室里走下来说:
“都下来吧,过了前面的高岗就是场部了,现在咱们看到的左边这些房子是一队,场部在前面的高岗下面”。
这时人们隐隐约约地听到山岗后面传来锣鼓声,大伙儿都下了汽车,很自觉地排成两队。队伍里有穿草绿军装的,有穿蓝制服的,胸前都戴着大红花,无论男女,都是清一色的草绿军帽,清一色的黄书包。人们整了整衣服,正一正军帽。知青里有一位名字叫伊红军的同学在学校就是红卫兵宣传队的,这次他也来了,在火车上他就很活跃,这时有人提议让他领队喊口号,他是当仁不让,走出来整顿队伍: “立正!稍息!立正!齐步走!”一通大喊,知青们就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岗上走去。这时锣鼓声越来越响,知青们刚刚走到山岗顶上,就看见山岗下面路的两边站满了人,原来山岗那面另有一个世界。几栋长长的红砖大瓦房和几栋长长的大草房特别显眼,还有一家家的小草房连成一片,整齐地排列着。路边的人群里有大人也有孩子,几个锣鼓手使劲地敲打着锣鼓,人人脸上都是好奇而又喜悦的神情,就象欢迎亲人一样在等待新来的知青。伊红军清了清嗓子,带头喊起了口号:
“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
“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走过人群的时候,人们的情绪都十分高涨,欢迎的人群里也响起了口号:
“向红卫兵学习!”
“向红卫兵致敬!”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锣鼓声和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手里高举着毛主席语录本,高声呼喊口号。知青们慢慢穿过欢迎的人群,过了一个下坡,来到一幢大红砖房的门口,马场领队的同志说:
“到了,到了,都进来吧”。
大伙儿进了门,看见屋里地中间放了几张吃饭的大桌子,这才知道是食堂,有人端来一盆水,说:
“大伙都饿了吧?先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知青们都洗了手,农场的同志又说:“大伙到买饭口去拿饭,先不要交钱和粮票,吃多少就拿多少,不要浪费,钱和粮票以后再收。”
知青们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都是十八九岁的青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顿饭不吃都受不了,现在又经过一天的旅途颠簸,早就饿了,都向买饭口走去。就在大伙正要去拿饭的时候,听到伊红军一声大喊: “集合!站成两排!”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