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平凡的世界》曾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翅膀飞翔

时间:2015-03-28 03: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639次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 收到的听众来信,创1988年“长篇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之最


 


 
 

       一次与路遥的偶然相遇后,叶咏梅做了一件影响到中国亿万听众的决定


      1987年春天,路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西德访问前夕,在北京的电车上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播”节目编辑、老朋友叶咏梅女士邂逅相遇。仓促之间,路遥送给叶咏梅刚刚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当时的路遥绝没有想到世界就是这么神奇,它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平凡的世界》的命运!


      叶咏梅与路遥早在1975年夏天就在当时的《陕西文艺》编辑部认识,当时他俩都是文学青年。路遥在延安大学读书,叶咏梅在陕北插队两年后当兵,他俩同时被抽到《陕西文艺》实习。新时期后,叶咏梅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播”节目当编辑,路遥则继续在陕西作协当编辑、当专业作家。1983年秋,也就是《人生》正在轰动之时,叶咏梅以电台编辑的身份到陕西省作协路遥书房中拜访过他,完成七集广播剧《人生》,并在中央台播出。

 


 


      叶咏梅自己做事追求认真与完美,也了解路遥性格,她回去后仔细阅读路遥的新作,竟爱不释手了。因为书中叙述的“平凡的世界”中一群普通人,把她带回到自己曾经插过两年队,并深情眷恋着的黄土地。书中的一切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熟悉、亲切,她仿佛就生活在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田福堂等人当中,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与喜怒哀乐。她感到这部作品是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是路遥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里有其重要思想追求和人生哲理的艺术表达。她暗暗下决心,决定把路遥的新作录制成广播节目,让它早日同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亿万听众见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是深受亿万听众喜爱的品牌栏目,也是展示古今中外优秀中长篇小说的重要窗口。早在全国解放到“文革”前,它就播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得全国听众的喜爱。新时期以来,它进入繁荣期,播出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苏叔阳的《故土》、柯云路的《新星》等优秀长篇小说。能够在“长篇连播”节目中播出自己精心创作的小说,自然也是路遥所高兴的事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叶咏梅和作者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梁向阳


      1987年夏,叶咏梅下定决心后,在演播者人选问题上颇费踌躇,她想选一位对陕北生活熟悉而又有深情的演播者。就在这时,正巧接到演播界的新手李野墨的电话。1984年,李野墨在大学读书期间,经人推荐成为叶咏梅任广播编辑的柯云路长篇小说《新星》的演播者,当年他年仅26岁。《新星》播出后一夜走红,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改革小说”,人们也通过电波记住这位对艺术不盲从、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青年演播者。


      “……野墨,你最近忙吗?”叶咏梅问。


      “还行,怎么,有新书让我播吗?”


      “你对陕北生活熟悉吗?”


      “何止熟悉,前年为了拍《天狗》,我几乎走遍了陕西省……”


      二人的对话言简意赅,简单明了。随后,叶咏梅送去《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让李野墨看看,找找感觉再说。没有过久,李野墨寄来读《平凡的世界》之后感受的一封信。这样写道:“……对我来说,书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以至书里的人物历历在目,呼之欲出……从那时候,一提起那片土地,那群人,我心里就翻腾……我希望能为那片古老贫瘠的土地,为那群质朴、善良而又贫穷的人说出一点什么。可巧,有了这本书!我想,我能播好这本书,我热切地希望您能让我有这样的机会。”


      有这样好的青年演播者,还犹豫什么?叶咏梅彻底下定决心了。当时,《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也已经拿到校样,路遥也开始第三部创作。演播《平凡的世界》的条件基本成熟了,叶咏梅给台里打报告,请求在“长篇连播”中播出《平凡的世界》。报告很快得到批准,演播者当然非李野墨莫属。

 


 


      为了演播好这部长卷体长篇小说,叶咏梅做足了案头工作。李野墨也对作品的演播风格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尝试:他把书中凡有“信天游”歌词的地方都单列出来,用几种方案演出给叶咏梅听。随着琴声和歌声,那粗犷、豪放、深沉的男中音便在厅内响起,久久萦绕在叶咏梅的心间……


      要的就是这个味道,叶咏梅感到心满意足,她觉得这位在演播语言上不落俗套、给人以近距离的质朴、亲切又富有情感特点的年轻人,一定能胜任与播好这部小说……

 


 


      开播前,叶咏梅专程赶到西安采访了路遥

 


      万事俱备,只欠播出时需要插入一段路遥的声音。这样,在前期作品录制好后,在节目开播前,叶咏梅赶到西安,在陕西作协大院里采访了正在奋力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稿的路遥。


      老朋友相见,路遥自然很高兴,他特意穿上一件新潮派的石磨水洗牛仔服,在他的那间“工作室”里接待叶咏梅,安排录音采访。在叶咏梅看来,由于长时间的封闭性创作,路遥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善于表达的路遥了,他的神情里呈现一种呆滞迷惘状,也许他的一切思维、情绪还没有从《平凡的世界》中走出来。


      一见面寒暄两句,叶咏梅要开始录音,路遥制止了。他说:“你先不忙录音,等水烧开了喝点茶再说,我的脑子里很乱,不知说啥好。”

 


路遥


      “有啥说啥,我想听众、读者最关心的,也是你想告诉他们的。你写书就是为想宣泄你的一切。对吗?”


      水“吱吱”地响着,不一会儿便开了,使春寒袭人的屋子里增添了一丝温暖。路遥没有给叶咏梅沏茶,而是冲了一杯咖啡放在她前面。慢慢地,他的话匣子也打开了:“我从小就想,在我40岁的时候一定要写出一部长篇,要写我的家乡,写我周围的普通人,所以《人生》写完后我就开始准备写这部百万字的长篇了,三年准备,三年写作,共六年……”


      “这部作品包含着两个紧密联系的生活系列:一个是并不平凡的1975年以后的10年中国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场景系列;一个是在这个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的人生系列。由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特殊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深邃的历史图景,产生了这些年许多非现实主义作品所难以企及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我想通过三条线,一条是主人公之一孙少安,以其来反映当代农民在变革时期的思想、心态和生活;一条是主人公之一孙少平,我刻意塑造了这一青年形象,他的自尊、自重和独立思考,他的不安于现状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拼搏、实干精神正是我们国家所希望于青年的,这种素质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前途;第三条线是以田福军这一干部形象来反映当代历史背景下的干部队伍状况。”

 


 


      “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我呢,作为这个世界里一名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人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上帝。听众朋友们,无论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说得多么精辟,这才是有着广博生活积累与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理解的路遥,这才是那个思维活跃、头脑睿智、文思如泉涌的路遥!


      正式采访结束后,叶咏梅问老朋友一个非正式的问题,“你最喜欢你笔下的哪个人物?”


      “这叫我咋说呢?”路遥迟疑片刻,憨笑着说,“都喜欢。我觉得整个生活给我们社会带来了生机,在变革中当代青年主要有一个自身的建设问题,要有一种苦难意识,要通过踏实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我想,我们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青年就应该从这样的道路上走过来。要提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便要求每个公民无论他处在什么环境,都要对生活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他们追求的不是那种靠投机取巧、偶然因素或现成条件所获得的舒适生活。那样,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国家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们国家要现代化,要发达富强,我认为首要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素质;既要有文化,又要在生活中迎接各种苦难,还要对社会、国家和自己负起责任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少平虽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我正是因为喜欢这些普通人才去写他们的。”

 


 


      “那么,他们身上有你的影子吗?你像他们之中的谁?”来西安前,有人告诉叶咏梅,路遥的这部《平凡的世界》就是写他自己。


      “这叫我咋回答?”路遥面有难色,然后诙谐地说,“他们中间有我的影子,可以说像我又不像我,我是从他们中间走出来的,我熟悉、理解、喜欢他们。”


      是啊,这才是路遥的智慧!正因为他熟悉、理解、喜欢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的普普通通的大众,喜欢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和金波等等平凡大众,他才会把对他们的爱凝集于笔端,把一片深情奉献给了他们,他正是从这些普通人中走出来的啊!叶咏梅的眼眶湿润了,她完全理解了路遥,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更加坚定了做好这部长篇小说的连播信心!

 


 


      1988年3月27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为期126天的播出

 


      198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道“长篇连播”节目准时播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与豪放,随着电波传来了: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杂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从3月2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每天分两个时段,向全国的听众播出长达126集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有意思的是,《平凡的世界》在当年的首播时,第一部是成书,第二部是校样,第三部直接就是手稿。而这第三部手稿是路遥在身体快要崩溃的情况下,于5月25日咬牙最后完成的。


      播出126集,就意味着播出了126天,直到8月2日结束,历时4个月有余,跨越小半年的时间。这样,在广播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传媒、传统的小说连播是中国民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通道的情况下,《平凡的世界》的传播效应可想而知。

 


 


      《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形成人人争着听收音机的情况。当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每天中午12点半,人们都会自觉地围在收音机边,静静地收听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平凡的世界》是沙漠中的甘醴,是美好的精神食粮,给无数普通人带去温暖、带去奋斗与前行的希望。


      《平凡的世界》自开播到结束,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数千封听众来信像雪片一样飞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信者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军人、离休干部、待业青年等,他们共同表达这样的心情:听了《平凡的世界》,它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如何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这个天地里,我们领教了作家手中笔的厉害,体会到了作家撼人的魅力……


      收听的故事五花八门,但均十分感人。一位学员来信告诉电台编辑,他们系有3个队270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100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

 


 


      新疆马兰基地的军人柴俊峰,在收听《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如痴如醉,每天都用盒式录音机录下来,126天一天不落。他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听,许多精彩片段他都背诵下来,并由此开始学习写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播放《平凡的世界》而收到的听众来信,创1988年“长篇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之最。在《平凡的世界》播出时,叶咏梅隐约地感到这部小说会有较大的社会反响,但是这种如同潮水般涌动的社会反响还是远远超乎她的想象。为此,她感到激动无比。


      任何事物的成功,均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到“长篇连播”中《平凡的世界》,责任编辑叶咏梅对小说精当的分集处理与适当的删节,对小说的播出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演播者李野墨,在二度创作、演播的时候,形成了贴近听众、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口语自然等一些明显的特点,以粗犷、憨厚、豪放、诚挚的声音魅力吸引了广大听众。这样,《平凡的世界》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一下子就抓住听众的心绪。

 


 


    《平凡的世界》在电台播出的另外一个结果是,直接带动纸质图书的销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只印了3000册,基本无人问津。可一经电台连续播出,叩动了千百万听众的心,竟使作品供不应求。出版社只好不断加印,以满足读者需求。


      是的,路遥的坚持是成功的。赏识路遥才华的叶咏梅女士,她用一片温柔的“叶子”(叶咏梅笔名)托起路遥作品,并通过广播来传播。《平凡的世界》赢得了中国的亿万普通听众,而亿万听众也在《平凡的世界》中获得巨大的精神能量。后来,又在新疆、内蒙古、陕西、云南等省台重播。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这样,《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在中国的天空中飞翔起来了……

 


梁向阳
 

作者简介

 

      作者厚夫,本名梁向阳,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为路遥生前的忘年交。著有《走过陕北》、《行走的风景》、《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路遥传》等。

 

 


 
 

       原文题目:《平凡的世界》乘广播的翅膀飞翔  2015年03月22日  北京青年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