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诗歌:走进陕北的大山

时间:2014-06-15 01:4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41次
起伏跌宕历尽沧桑/ 不再幼稚,不再轻狂/不在迷茫,不再幻想/像大山一样脚踏实地,志在鸿鹄/像大山一样厚重实在,胸怀坦荡/像大山一样虚怀若谷,无私奉献/像大山一样坚忍不拔,国之脊梁。

 


 

(一)

 

六八年是一个多雪的冬天,
一辆辆卡车载着北京知青,
驶进了陕北黄土高原。
抬头山峁,低头山涧,
延河水冻成了冰川。

 

裹着铁链的车轮在山路上蹒跚,
軋雪的嘎嘎声令人心惊胆战,
陡峭的悬崖令人毛骨悚然,
呼啸的北风刮进车厢,
冻得大伙瑟缩成一团。

 

城里长大的孩子,
从没见过这么浩瀚的群山,
像高高低低隆起的驼峰,
遮挡住远望的视线;
像汹涌澎湃的波涛,
撞击着稚嫩的心怀;
像一座座难以逾越屏障,
阻挡在我们的面前;
不知前方的路还有多远?
不知今后的日子还有多难?
绞成一团乱麻拧在心间。

 


 

进村的路曲曲弯弯,
宛如羊肠缠绕山间,
脚下的路泥泞不堪,
一步一趔趄,两步一磕绊,
汗水、泪水,
化作咸涩的苦水流进心田,
雪水、泥水,
一个个抹成唱戏的三花脸,
强颜苦笑,强挺着腰板,
因为我们曾经宣誓:“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
不谙世事的青年,
天真无邪不知深浅。
既然选择了磨难,
没有退路,咬牙向前!
莫辜负用信念许下的诺言。


后生们把绳子系在腰间,
拉着我们在上山的路上攀援,
没有嘲笑,只有鼓励,
老乡的质朴和热情,
让我们感到丝丝温暖,
爬一段山路,喘一阵粗气,
沟沟坎坎举步维艰,
抬头山高路远起伏绵延,
头顶是昏暗低垂的苍天,
北京在什么方向?
父母姊妹可把我们惦念?
老师同学可把我们挂牵?
遥远了的北京让我们思恋?

 

心中的五味瓶打翻,
天上乱云飞翻,心中思绪万千,
这里就是落户扎根的地方?
这里就是梦想中的家园?
疑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理想的梦幻化作一片云烟?
我们将化作一粒粒尘埃,
消融埋没在这大山里面?

 


 

老乡走在我们的前面,
用山里人特有的背绳,
把沉重的木箱背在双肩,
脑门上青筋暴起,
面颊上淌着热汗,
脚下踩出一串深深的脚窝,
沉重的行囊把脊背压弯。
狭窄的羊肠路上无处停歇,
只能这样负重移步向前。

 

我们被感动,我们被震撼,
雪天进山对我们简直就是灾难,
陕北老乡却如履平川,
眼前的情景,令我们唏嘘惊叹!
这难忘的一幕永远铭刻在心田。
老乡成了我们眼中的刚强铁汉,
我们的双肩何时才能挑起重担?

 


 


(二)

 

艰难地跋涉终于到达终点
几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和男孩,
被安排在这最深最高的沟掌深山。
小小的村子三面环山一捧青天,
十一户人家分住在三个山头,
拉话话容易见面面难。
吃水要赶着毛驴到山底下驮,
烧的柴禾要到深沟里去砍。
山里人的生活特别简单,
一盘大土炕几只粗糙的瓷碗,
两三床棉被几件破旧衣衫,
几乎就是全部家产。

 

面朝黄土背朝青天,
披着星星出工,伴着月亮下山,
劳动、吃饭、生育、繁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没有奢求没有期盼,
清贫、寂寞、原始、孤单,
山顶洞人的传说,
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就是最初看到山里人生活的真实,
令人疑惑、令人同情、令人辛酸。
面对山重水复,心被思绪塞满,
一群无助的孩子面对大山放声呐喊,
大山响起凄怆的回旋:
出路在哪?在哪?在哪?……
看不见回家的路在何方向?
矛盾的选择不知如何回转?
生活将多苦?多累?多难?多险?
艰苦的磨练已向我们郑重宣战!


青春的理想总是美好灿烂,
残酷的现实总是无法预见。,
婆姨女子羞涩的站在硷畔,(窑洞前的空地)
鸡、狗围着我们前后跳窜,
询问厕所在哪儿?
她们引我们到坡下一个柴棚前,
里边有许多土疙瘩让人奇怪?
原来是老乡用的“土”手纸,
令我们咋舌面面相腆。

 

山上用水更是困难,
我们不敢用水洗涮。
乡亲们送来玉米面窝窝,自制的酸菜,
饥饿的我们一通狼吞虎咽。
山里的夜漆黑一片,
煤油灯孱弱的火苗,
被门缝吹进的风刮得忽闪忽闪,
望着土窑洞圆圆的顶长夜难眠,(圆顶有点像当年的火车厢顶)
朦胧中又回到火车车厢,
迷迷糊糊,摇摇晃晃,思后瞻前……

 


 
 

(三)

 

寒冬过去,春风送暖,
绿色萌动生机盎然,
生活一天天在变,
看,
清晨山沟里升起袅袅的炊烟,
听,
邻家母鸡咯咯下了一颗鸡蛋,
说,
队里黄牛下了一头牛不老儿(小牛犊) ,
眺,
羊儿在山坡坡上尽情撒欢。
春天,
老汉耕地吼起信天游,
夏天,
婆姨收麦采回山丹丹,
秋天,
后生背回一年的收成,
冬天,
巧手女子剪出来年的心愿。

 

这些都是他们幸福快乐的源泉。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满足,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快乐,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悠闲,
山里人有山里人的达观,
古有陶渊明桃花源里种田,
今有山里人生活的陶然,
入乡随俗,在清苦中寻觅生活的甘甜。

 


 


(四)

 

陕北的土地贫瘠,
却能看见大山挺立的脊梁,
陕北的土地苍凉,
却能看见大山坦荡的胸膛
陕北的土地广袤,
黄色是大山憨厚的脸庞,
虚怀若谷是大山的情怀,
高耸入云是大山的志向,
弯弯的山路绕缠岁月的年轮,
沟壑纵横写满历史的沧凉……

 

大山给我们太多的启迪,
大山赋予我们太多的遐想。
不再抱怨,不再迷惘,
不再犹豫,不再彷徨,
在一天,就实实在在活一天,
在一天,就播种一天的希望,
让青春插上翅膀,
在生活的风云里搏击翱翔。

 


 

 
 

和山里的老乡一起摸爬滚打,
吃着自己种的五谷杂粮,
睡着用柴火烧热的土炕,
体味着底层人民生存现状,
勤劳质朴的老乡用真诚和善良,
温暖了知青曾经冰冷的心房,
从此,不管在什么地方,
都会想起病中,
老干妈送来的那碗滚烫的拌汤,
不管走到什么地方,
都会时时牵挂着,
培育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经历了生活的动荡无常,
经历了脱皮掉肉的苦痛忧伤,,
我们变得自信、自立、自强,
人生磨难铸就了勇敢刚毅的个性,
处变不惊、积极向上。


我们走进大山,
大山改变了我们的模样,
我们走进了大山,
大山是我们抛洒青春的地方,
我们走进了大山
大山给了我们不屈不挠的力量,
我们走进了大山,
大山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和思想,
我们走进了大山,
生命之舟在这里起航,
我们走进了大山,
大山给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蒙昧到清醒,
从迷茫到向往,
从稚嫩到成熟,
从无知到成长,
一路走来,千山万水,
一路走来,无限风光。

 


 
 

(五)

 

知青上山下乡,
不论功过对错,
都是不朽篇章。
历史不堪回首,却要回首,
往事不该遗忘,不能遗忘,
四十年征途漫漫,从没走出这片土地,
知青的情,依旧在弯弯山路上徜徉,
知青的歌,永远在高山沟壑里回响。

 

有痛苦有不幸,
有酸甜有渴望,
有拼搏有志向,
有财富有辉煌,
逆风中成长,逆风中飞扬,
共和国的旗帜上,
也染着知青鲜红的血浆,
知青命运就是共和国的命运。

 

起伏跌宕历尽沧桑。
不再幼稚,不再轻狂,
不在迷茫,不再幻想,
像大山一样脚踏实地,志在鸿鹄,
像大山一样厚重实在,胸怀坦荡,
像大山一样虚怀若谷,无私奉献,
像大山一样坚忍不拔,国之脊梁。

 

回首四十年,感慨万千,
回首四十年,思绪如江,
回首四十年,白发苍苍,
回首四十年,故乡路长,
陕北的大山是我们永远的眷恋和向往!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