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回延安散记

时间:2013-07-15 02:5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982次
从走下飞机舷梯的那一刻起,我和妻就被一团暖暖的亲情所包裹着推拥着。之后的几天里,我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便放纵奔流着。在延安,在我们心灵的故土上,多年来的记忆片段在与现实情境的交融中,渐渐连缀成一串串珍珠丝绦,缠绕在心头。

     


 


 
  从走下飞机舷梯的那一刻起,我和妻就被一团暖暖的亲情所包裹着推拥着。之后的几天里,我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便放纵奔流着。在延安,在我们心灵的故土上,多年来的记忆片段在与现实情境的交融中,渐渐连缀成一串串珍珠丝绦,缠绕在心头。我想,回延安这段旅程一定会铭刻心头,永志难忘了。

 

从飞机上俯瞰延安大地 宋红梅摄

 


  脚步甫踏上延安大地,我心头忽然回想起这样的诗句: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诗人贺敬之这首《回延安》,果然有动人心魄的魅力,他把游子回故乡那种急切的心境描述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当年,诗人离开延安又回到延安,不过十年。而我与妻已与延安故土相别38年了。38年呀,悠悠岁月,漫漫路途,当年风华正茂,而今垂垂老矣。想延安,真想,这块土地,你让我们想了半辈子了。终于踏上这块魂牵梦绕的土地上了,兴奋呀,激动呀,高兴呀,有句戏词怎么说来着:岁月的霜雪染白双鬓,归乡的幸福映红笑颜。是的,我和妻都幸福得满脸放光。

 


 


  有人接机。当年的同事和同学高声呼唤着我的名字,隔着栏杆,手就握到了一起。大簇的玫瑰和康乃馨一下子拥到我们的怀里。


  张俊雷是我在青化砭公社学校教书时的同事。个子不高,精明干练,诙谐风趣,这次重见,风采一似当年。他爱人周志勤是我当年在延安师范上学时的同班同学。我的印象中,当年的她白白净净,略胖,话语不多,安安静静的像一滴水。如今似乎是胖了一圈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像一只快乐的老鸟,感染的别人也为之一爽。李玉胜,孔武硕大的汉子,当过武警战士的他,当年在我妻的印象中,只是个土头土脑的娃娃,说话不多,很有心计,仅此而已。谁能想到,他现在已是延安文艺界鼎鼎大名的人物呀。三十八年,多大的变化呀!
  故人重逢,谈笑甚欢,照相机咔咔地把这一情景摄入心底。北京的亲朋日后都可得以一睹真情。

 


延安宝塔区作协主席李玉胜(左一)作者唐国华(左二)、唐国华爱人黄玉凤与延安同学同事合影


  
  回延安,应该说是蓄谋已久的事情了。
  我是1975年12月因招工从延安离开的。启程那天,绝早,天色微明。坐在大客车上,车窗外黑黢黢的黄土山坡连绵不绝,一排排闪亮着灯火的窑洞倏忽而过,心头惆怅不宁。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七年的经历一一重现,有痛苦有磨难,有欢乐有向往,有山穷水尽,亦有柳暗花明。1968年底来的时候,我刚17 岁,懵懂无知一少年而已,七年风雨,延安的乡亲们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使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真谛,强壮了筋骨血肉,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蜕变。老实说,我后来经过许多事,很难,但自认为应付的还可以,其根源均可追溯到延安历练这一段。


 
 

 


  在青化砭公社插队五年,在延安师范上学二年,这七年经历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永驻心头,没齿难忘。现在闲下来了,每每沏上一壶香茗,点上一支烟,头脑便游移到在延安的岁月,胸中涌动着青春的激情,眼前幻像迭出:青苗和绿树,土坡和窑洞,老牛和毛驴,乡亲和同伴……突然闪现或慢慢淡出,幽然而来或戛然而止,于是乎,我在房间的角落里为眼前的幻像而惑,奋然,凄然,怨然,喜然,怅然,有如呆子一般。幻想中醒来,如一觉酣梦初醒,一杯醇酒饮罢,酣畅之极。


  如之,怎能不想回延安那?80年代在陕西金堆城钼业公司报社工作,有一次去铜川开会,会末曾有去延安的机会,当时因囊中羞涩未敢成行,事后多年自责不已。


  9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水泵厂当头头,带队考察西北市场,车至绥德,我决计延安一行。此举于公于私都合情合理:于公,可探访延长油矿市场;于私,可顺便回延安故土探望乡亲们。后者对我更为急切。无奈,突接榆林炼厂有重要商务信息,需我即刻前往,延安一行终失之交臂。哎,人生际遇,若奈何哉!

 


 


  2011年8月间,我退休了,几十年奔波劳作之后终于闲下来了。于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又相继重逢。酒酣之际,重提延安插队故事,壮怀激烈,唏嘘慨叹,回延安之愿望成为共鸣,老友们相约同行。如此一番周密计划,甚至计议到杀猪宰羊,沽酒摆桌,招待乡亲们的场面布置。议论中,老哥儿们满脸放光,人人眼前呈现出酒香飘四野,醉了一道川的景象。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可能是世间但凡好事必定多磨,老友们一同回延安的计划几番重重提起,又几番轻轻放下——但到启程日期临近,总又因老友间诸事缠身,无从超脱而作罢。转念间,两年光阴已逝。在这期间,我妻的学生李玉胜通过北京知青网寻找她这位老师的消息被看到了,电话联系上了。师生之情再续,热望相见之情日炙。我妻原在延安蟠龙公社插队,早有回延安探望之意。于是,回延安的话题在我们夫妻之间越议越热切,只是行期尚在犹豫之间,三月乎,四月乎,还是再议乎?真是老不顶事了。


  作决断的人物出现了——儿子。2013年五一休假期间,在儿子的住处,小伙子轻描淡写地摆摆手:别瞎耽误功夫了,听我的吧!鼠标在电脑上轻轻一点,5月10日上午8点45分,直飞延安!
  好了,妥了,就这么定了!高兴坏了!咋自己个儿就定不下来呀?真笨!


  妻,漫卷衣物喜欲狂,即刻打点行装。
  我,满脑子飘荡着信天游……
  唱几句吧: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到大门口……
  青线线,蓝线线,兰格莹莹翠,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个蓝花花好……”
  再唱:
  “走头头的骡子呦三串串铃,走到那个沟里呦,一洼洼的声……”
,    还想唱……
  夜深了,我们睡得格外香甜,像在当年窑洞里一样。
 


延安现在是“苹果之都”


  从机场驶出的汽车停在延安龙飞盛世大酒店门前。
  龙飞盛世大酒店在延安颇具盛名,二十几层的大楼直耸蓝天,玻璃幕墙上映衬着延安青山绿水,内部设施相当豪华,金色的吊灯,典雅华贵的地毯,使人印象深刻。


  临行前,我与俊雷通话:在他方便的情况下,请他代为找一下榻之所,我们是工薪一族,不要太贵,同时中午备一桌酒饭,我来结账。嘱之再三。没承想一切都反过来了。俊雷一定要尽地主之谊,先是预定一豪华客房,又定下一桌佳肴,而且为安我心,反复强调他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费用由他来办。这怎么好意思!我执意要担责,虽然有些肉疼,但咬牙也要顶上。俊雷两口子执意坚持,其间,周志勤笑言:现在我们已经不差钱了,说得大家都笑起来。我们只好笑纳他们的美意了。


  康老师到了。康老师也是我在青化砭中学时的同事。他原是延安中学67届高中生,插队在青化砭大队,和我一样被队里派到学校教书。他为人忠厚,处事沉稳,作风正派,后来一路当官,由公社武装部长而乡镇党委书记,再后来,90年代初随爱人一起调到北京市园林局工作。我们在北京时常相聚,前些日子他回延安探亲,此时正赶上我回延安,特赶来相会。俊雷与他也已多年未谋面了,举杯相向,谈笑甚欢。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师范同学白晓良、赵素梅也到了。白是当年的班花,飘逸曼妙的身姿,不知迷倒过多少人;赵沉稳依旧,言语不多。举杯时,袁春河同学也来了。他现身居延安市要职,诸事缠身,席间电话不断,酒过三巡之后,匆匆履职而去。


  酒是好酒,菜是上品。几番推杯换盏之后,绵延不绝的话题便在席间铺展开来。
  我、俊雷和康老师当年教书的校舍是50年代由青化寺道观改建的,破败简陋,教材教具贫乏。但老师们对教学工作是严肃认真的,娃娃们是可爱的,朗朗的读书声是悦耳动听的。正值文革期间,精神与物质一样贫乏。然而,我们当时正年轻,青春的活力难以压制地四溢。教学之余,打篮球,唱山歌,扭秧歌,喝小酒,讲笑话,成为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多少冲淡了一些积压在心头的郁悒惆怅之情。我记得俊雷弹得一手好风琴,琴声悠扬,男女老师随声歌唱。那旋律至今仍飘荡在我记忆的深处。


  后来,1973年10月份,我被选拔上了延安师范学习,与周志勤同班。记得1975年8月份毕业前,俊雷与志勤搞上对象了,双方都向我打听对方情况,我是最爱成人之美的,为他们分别说了好话,果然促成了一对美满良缘。现在他们一对儿女,均已成才,家庭美满得令人称羡。我很得意。

 


作者爱人黄玉凤与当年的学生、现在的延安宝塔区作协主席李玉胜合影


  席间,周志勤们说了许多师范时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轴历久弥新的画卷,鲜活的人物,青春的面貌,引人无限遐思。妻的学生李玉胜不愧是搞文艺的,刚刚提起信天游,他便站起身来献歌一曲:“哥哥在格梁梁上,妹在那个沟,拉不上个话儿招一招手……”唱得苍凉悲切,荡气回肠。
  饭后,大家一起逛延安。

 


 

  延安变化之巨出我想象。早年印象中的穷街陋巷一概皆无,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化商业都市景象。车流,人流,楼宇,商铺,色彩斑斓的广告,喧声夺人的音响,在青山绿水环绕的偏僻小城中涌动着喧闹着流淌着。如果你不定睛于宝塔山、清凉山和凤凰岭,并把它们拉回到记忆之中,你很可能一瞬间恍然于某东南沿海的繁华闹市之中。


  但风是清凉的,干燥的,爽人的,风中有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夹杂着庄稼快要成熟的清醇醉人味道。这久违了的味道,撩拨着你心中柔软的地方。走在街上,你侧耳细听,高高低低的陕北乡音在你身边缭绕,或嘹亮豁达,或清淳脆生。如果说吴侬软语使你想到了水,那么陕北乡音会使你想到什么?对了,是山,是连绵不绝蕴含深厚的黄土高坡。不知别人怎样,我当时一瞬间,泪水润湿了眼眶。


 


 


  站在凤凰岭上,放眼四望,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花是鲜艳的,五月的延安大地真是醉人的。听俊雷讲,延安自90年代初以来,大搞退耕还林,种树种草,绿化山川,如今已初见成效。他热情地指点各个景观,引我纵目观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理解。当主人向别人炫耀什么的时候,被炫耀的一定是他心中的珍宝。俊雷们生于斯长于斯,与这块土地厮守相伴几十年,汗水泪水痛苦欢乐,都和这块土地凝结在一起,如今这块土地欣欣向荣,郁郁葱葱,怎么能不使他们倍感骄傲和自豪那?


  回到母校延安师范。当年住过的窑洞尚存,当年学习的教室早已变成了高楼,连校名也已换成延安教育学院。我站在窑洞前留了影,准备发给北京的同学,让他们存成永久的记忆。
  之后,参观了中央党校延安分校,看了枣园党中央故居,晚饭定在枣园农家乐小院。中间请说唱艺人把延安风物历史细述一番,感慨唏嘘不一而足。

 


 


  薄暮时分,车行延安大桥,堵得像粥一样。恍惚间,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当年。好像是1974年冬月,我去看同学,当时他正生病,躺在床上,满脸菜色。我把仅有的3块钱全买了吃的给他放在床头,看着他贫病潦倒的样子,心情坏透了。大约也是这个时候,我从延安东关走回延安师范,路过延河大桥。只记得当时车稀,人少,灯暗,冷风嗖嗖,腹内空空,念命运多舛,感前途渺茫,形单影只踽踽而归。


  一闪念间,天上银河落人间——延河大桥附近,车海,人海,灯海,交织错落,喧闹异常。我们的车走走停停,蜗牛一样慢。没关系,这是延安城市迅速发展的烦恼,是喜人的烦恼,对比从前,现在虽有诸多不便和烦恼,毕竟凄苦和噩梦已绝人寰。

 


 


  入夜,我正躺在床上休息,八强和保牛来了,他俩赶了70里夜路从村里看我来了。他们是我插队时要好的哥们儿。我曾几次电告,明天一早我就回村,大晚上的就别来啦。他们执意要来。怎么说那,这就是情意无价吧。
  人静之后,妻说,像在做梦?我说,是的,在梦中。
  
  5月11日上午,在俊雷们的安排下,我们先回妻插队的蟠龙镇张山圪台村探望。
  也许是李玉胜先跟村里打了招呼,汽车刚刚开进村口,村委会便拥出一群人来,招着手向我们走来,高高低低的喉咙叫喊着妻的名字,一双双大手伸到我们面前,婆姨们拉着妻的胳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妻被这一场面深深打动了,语无伦次地感谢大家。李玉胜向大家介绍我说,这是咱村的女婿,大手们又向我伸过来。

 


 


  于是拥进屋里拉家常,说过去看今朝,乡亲们都还记得知青们的名字,一一细说当年旧事,当年知青们的脾气秉性,语气神态,穿衣戴帽,干活勤懒,彼此关系好坏等等,好像在说自家的娃娃。谈起了老人们,当年的精壮汉子和勤快婆姨们大都过世,只有几位硕果仅存,眼前的这些人,都是同龄或后辈,妻当年的学生有的也已当了爷爷。可不,38年呀,两辈人呀。

 


 


  话题转到今天,乡亲们的表情舒朗开来,七嘴八舌插话,大概的意思是,村里在几任支书的带领下,苦干硬干,在山上推广大垄沟,川地种植大棚韭菜,向阳坡地载上苹果树,不歇气地苦干好几年,结出了丰硕成果,山上大垄沟种的粮食产量翻番,苹果见了效益,冬季大棚蔬菜卖出了好价钱,乡亲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老汉老婆婆们也有了外出转转的愿望。成果摆在那里,各级组织评比,张山圪台村,一跃成为延安乃至陕西的“红旗村”。

 


 


  好家伙呀,我和妻都睁大了眼睛。朴实憨厚的乡亲们,给点阳光就灿烂,一双双结满厚茧的大手,竟能舞弄出这么一篇好文章。
  村里转转吧。一条电气化铁路穿村而过,柏油公路在村前蜿蜒着伸向远方。旧村因铁路建设已七零八落,然而新村已然建成,打扮得漂漂亮亮地立在公路边上炫耀。阳光灿烂,远远近近的山峁上绿树成荫,莺飞草长,和煦的五月风梳理着山川大地。我想,延安人把山川秀美这几个字挂在嘴边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吧。


  午饭后,一行人回到青化砭镇,镇党委书记是个英俊小伙,俊雷是他的老上级,与李玉胜也熟悉,大概是这个原因吧,小伙子力邀我们在此坐等河对面我们村的书记村长来接我们回去。那就先聊聊青化砭的变化吧。李玉胜写过青化砭的报告文学,镇书记也想向老领导说说青化砭情况,于是,大家喝着茶听两人说。

 


 


  青化砭这些年和我们在的时候比,可以说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没有回去过的北京知青们,你们绝不会想到,如今的青化砭已是延安市宝塔区的工业重镇,蔬菜集散地,退耕还林重镇,畜牧业重镇。李玉胜说,你们要是有时间多转转,就能深刻感受这里的变化了,今天的青化砭再也不是荒山秃岭受恓惶,烂街破窑不像样,光棍讨饭女人不嫁的狼狈景象。


  聊天中,我借上卫生间的时间,到街上转了转。他们所说不虚,青化砭现在简直就像个小县城。从镇政府门前左右望去,商铺林立,马路笔直,车流滚滚,河对岸占地10亩的农贸市场叫卖声声,镇政府和所属的七站八所全是簇新的小楼。还有,延长油田的石油管道穿街而过,抽油机满山偏野,生产区、生活区井然有序。


  我看见了那座大石桥还在!大石桥,应该是我的。因为它的大部分石料身上都印上了我和我们手掌上的汗水。当年,是我们用毛驴车从石料场运到这里的。我参与了它的奠基和完成,我记住了那些艰辛劳作的日子。我还记得,它的前身是一个晃晃悠悠的铁索桥。38年过去了,这座桥上过了多少人,过了多少车,承载了多少憧憬和梦想……大石桥当然是所有人的,但在心里,它就是我的,那一年,我19岁,它是 我的成人礼。当年,我的那头毛驴叫懒汉,我曾在一篇小文中写过它,它还在吗?我赶毛驴车的伙伴有来招、八强、喜招、糜招和张万才,张万才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他还在吗?我抚摸着栏杆,我想他们。

 


 


    我的常屯村书记村长来了。书记雷来招当年是个苦命的娃娃,70年冬,一场风寒感冒父母双亡,不过后来他娶了俊俏的凤英。他住在知青隔壁,早早晚晚在一起。来吧,先来一个熊抱。


  回到常屯了,站在知青们住过的窑洞前,恍若隔世。就是这个灶台,我曾一马勺一马勺地往锅里舀水煮稀饭,我们吃得太多;就是这颗大树,我们曾在下面汗流浃背地吃饭,面红耳赤地争论;就是这条小路,我们曾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想起来了,都想起来了,我的青春岁月呀!


  对面来了个谁?当年和我一起赶驴车的糜招,张嘴一笑,只有几颗好牙。老支书谢发垠过来了,80 多岁了,精神矍铄,我记得他爷爷就是长寿之人,有福呀,老书记!张耀两口子来了,当年他们俩一个是铁姑娘,一个是公社拖拉机手,真正的俊小伙和俏婆姨。


  走,到家里坐坐吧,八强把我们引到了他家。家里窗明几净,地瓷砖明可鉴人。
  我忽然发现个问题,怎么不见村里的年轻人?八强说,基本上都出去了,村里川地被油矿建设占了不少,山上退耕还林了,地里没活儿了,年轻人上油矿进工厂的,上北京上海打工的,都有,去见世面了。好啊,甭担心,相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一定比我们干得更出色。


  晚上,又是聚餐。书记来招把当年的伙伴们聚在一起,坐在常屯饭店雅间,西凤酒,水煮鱼,爆炒羊肉,香酥鸡,摆了满满一桌子。真是世道变了,当年这个月份正是青黄不接时节,家里来客,若能吃上一碗荞麦饸饹,那心里得美成什么样儿呀,现在一桌子菜,大家只顾言笑,竟没吃下去多少。


  饭后,大家一起陪我们回到油矿招待所,人越聚越多,听到信儿的都来了,一屋子人畅聊了半宿。
  第二天早晨,离别的时候到了,我心里真有点伤感。彼此都老了,再次相聚的机会无多。好在大家都有手机,逢年过节多报平安吧。回首四顾,这山,这水,这情,这景,实难割舍在心头。


  5月12日下午1点30分,在柔和的汽笛声中列车开动了,延安的山川渐行渐远。
  我想,延安三日行程一定会凝入心底,成为永志难忘的记忆.
  
  
  
                                                    写于2013年6月22日


  
  
 

  
  
作者简历


       唐国华, 男, 1968年底--1973年夏 延安县青化砭公社常屯大队插队,1973年秋--1975年秋在延安师范上学,1975年末--1990年末在陕西金堆城钼业公司工作,1991年初--2001年末在北京水泵厂党委工作,2001年末--2011年夏在管庄水泵供应部工作.现已在京退休。
 

 


恋恋不舍、思绪万千……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