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化研究

朱盛镭:我国知青文献的计量分析

时间:2016-04-09 12:3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65次
有关知青问题研讨及其文献发展引人注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从文献总量、文献年代分布、文献来源、著者、学科专业和文献机构等角度对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主要数据库中有关知青的文献(主要指公开发表的论文、文章)进行检索、梳理和计量统计, 分析
 
 
 
 
  【摘要】有关知青问题研讨及其文献发展引人注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从文献总量、文献年代分布、文献来源、著者、学科专业和文献机构等角度对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主要数据库中有关知青的文献(主要指公开发表的论文、文章)进行检索、梳理和计量统计, 分析我国知青研究文献的现状与特点,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0 引言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大规模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为过去。这场运动的发起、延续和结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 [1]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文化的议论,一直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有“知青”经历人士热议的话题。有关知青问题的研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真正标志知青史学术研究开端的可能要数中央文献研究室张化研究员1985年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等5单位举办“2008知青学术研讨会”后,我国知青问题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与此同时,社会公开发表的文献也逐步增多,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景式的知青上山下乡将更清晰地展现出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将使我们对知青上山下乡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更趋深化,视角更趋多元,研究也更趋深入和理性。(沈国明语)[2]
 
  为建立知青文献资源库,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对有关以知青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以及报纸、会议、年鉴论文或文章等资源(统计时间截至2013年12月底)进行检索和总量统计,并从年代分布、文献来源、著者、学科专业和文献机构等角度对整合的主要文献资源进行细分计量统计, 可初步分析知青研究及其文献的发展特点、发展脉络以及存在问题。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讨论的知青文献主要指发表在公开出版的期刊、报纸上的论文、文章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发布的硕博士论文,并不包含公开发行的图书、非正规出版物和网上资源等。
 
 
本文作者朱盛镭,现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情报中心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汽车》主编;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专家。负责或主承担国家部委、上海市和上汽集团课题项目40多项,获奖30多项;撰写和发表专著、论文、文章和编译数百篇,约300万字,其中有关汽车科普、汽车文化和汽车社会科学的文章约100多篇。2008年承担编写《中国汽车百科全书(文化分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2013年撰写“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丛书”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
 
 
 
  1 知青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1 采用主题途径检索进行总量统计
 
  分别选择 “知青”“上山下乡”“支青”“下放青年”等检索词,从主题词途径进行文献检索。由于主题词经过了规范化处理,它对文献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以及同一概念的不同书写形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其含义较明确,便于准确检索,可避免或减少出现漏检和误检现象。文献来源主要分布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报纸、会议录和硕博士文库,文体主要有学术论文、文章、杂感、报道、传记、回忆录、散文等。
 
  通过文献的检索,初步得到6.5千篇左右的资料。进一步对已下载的这些资料进行人工甄别、筛选和归一化处理,原则是:
 
  (1)注重保留学术性的文献,删除与知青主题明显不相关的资料;
 
  (2)归并整合重复性的文献资料;
 
  (3)有选择地保留部分虽与知青主题弱相关,但有个案性、有典型性的文献资料(如政策、文件、法律、案件、名人、事件、作品、企业、科技、教育、就业、慈善、会议、书评等)。
 
 
  最后获得知青文献约4500篇,总体情况和载体分布情况见表1。
 
 
 
 
  由于期刊刊发的知青论文、文章和高校研究机构发布的硕、博士论文学术性较强,文体写作也比较整齐规范,以这类重要文献作为统计分析对象,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邱新睦认为,知青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算起至今,可以大体上被划分为4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1985年为萌芽期,1986年至1994年为初潮期,1995年至1999年为高潮期,2000年以来为后高潮期。这种划分是基于对研究活动及成果发布情况的统计分析。[3]本文基于1982~2013年我国期刊有关知青主题的文献刊发总体情况和年代分布情况(见图1)分析,认为我国知青文献起步于70年代末(当时主要是纸质版文献,从1982年起有电子版文献)。从图1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知青问题的文献数量在总体上呈稳步增长趋势(称为孕育期)。1998年前后有一个热潮(“后知青”文化热导致的知青问题议论,称为发展期);2008年以后,年发文献的增幅较快(受“2008知青学术研讨会”影响,进入高潮期)。2012年和2013年,我国期刊发表的知青文献分别达到245篇和227篇。
 
  我国有关知青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发布起步于2001年(以张曙博士论文《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为标志)。2008年后有关知青主题的硕博士论文成果每年发布数量增长很快(图2),2013年达到44篇。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关知青主题的硕博士论文总量达到278篇,其中硕士论文244篇,博士论文34篇(仅占硕博士论文总量12%)。
 
 
 
 
  1.2 对文献来源类别进行细分统计
 
  文献来源类别指刊载某个专题文献的期刊(或载体)所归类的学科专业领域。通过对文献来源类别分析可以确定有关知青研究的性质、横向研究程度等。文献搜集的时间范围从1980年代起,截至2013年12月底。按主题词“知青”对知青文献进行学科专业统计分析(图3和图4)和文献源统计分析(表2)。
 
 
 
 
  1.2.1文献学科专业统计和归类
 
  我国有关知青主题的期刊文章和硕博士论文学科分布于众多的学术领域,这表明:
 
  (1)知青研究受到众多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重视;知青学是一门跨学科交叉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有应用价值;跨学科研究有利于知青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2)目前知青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类、文艺理论类和人物传记类领域。而专家最推崇的知青史研究比较薄弱(仅占4-5%)。
 
 
 
 
  1.2.2 文献源统计和归类
 
  通过文献源(研究成果刊载分布)分析,可知知青研究文献的刊发载体比较离散。表2为40种主要期刊按刊发知青文献篇数的排序,可知目前知青文献刊发载体主要以文学类和人文社会类期刊为主。
 
 
 
  1.2.3 文献著者统计和归类
 
  以发文数量排序来确定知青文献的核心著者(表3)。从表3可见,我国还未形成有关知青问题研究的核心著者群体。目前发表文献的作者主要集中于高校学者和研究生。本计量统计的不足是:仅注重文献数量,未考虑著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仅限于期刊,未统计学术专著、重要报刊和网站的文献;因此忽略或未凸显一些著名人物,如定宜庄、刘小萌、潘明啸、郑谦、邓晓芒、刘晓航、沈国明、阮显忠、朱政惠、金光耀、金大陆、黄洪基、杨剑龙等。在一些影响力或时效性较强的纸媒和网站上,有时可阅读到这些学者专家观点前瞻、睿智实现的文章或访谈录。
 
 
 
 
 
  1.2.4 文献机构统计和归类
 
  以文献著者所在机构的发布文献数量为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4。从表4可以了解到,有关知青问题的研究机构主要是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的文献发布数量排序依次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河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
 
 
 
  2 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我国知青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知青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对知青问题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中,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知青问题研讨以及文献发展有以下主要特点。
 
 
 
 
 
  2.1.1 知青问题研讨向深层次发展
 
  从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来看, 近些年知青文献呈较迅速增长的态势, 知青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研究人员与政府管理者的重视。同时有关知青,包括后知青问题的社会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 这对后知青时期的社会管理和政策研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与此同时, 高校的硕、博士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44篇),这说明知青问题研讨已成为社会需求热点,知青学研究正向深层次发展,且后继有人。
 
 
  2.1.2 知青研究初步形成了体系
 
  从知青文献计量分析中可以看出, 知青文献初显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定体系, 即从基本理论研究到方法研究,再到人文社会、经济管理、城市化发展、青年教育、哲学思辨、法律伦理、社区服务、心理研究等方面,构架了知青研究文献的框架。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知青研究。知青文献统计分析也初步印证了朱政惠教授的观点:知青学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问题,需要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统计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联合探讨,需要数据化手段的介入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2] 因此研究范畴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将对知青研究文献体系的合理构建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2.1.3 知青研究注意与社会现实沟通
 
  近几年, 除了文学期刊外,其它多种人文社会期刊发表的知青论文、文章的数量逐渐增加, 相关著者和文献机构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特别是知青研究应用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文章开始出现。从知青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来看, 研究学科专业由原来单一化的文学研究逐步向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多元化发展, 开始注意与社会现实沟通,拓展和提升了知青问题研究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2.2 知青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知青文献发展情况较好, 但从以上的定量分析中, 仍可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2.2.1 知青研究的学术结构不合理
 
  知青文献中的人文研究文献偏多,特别是文学类研究占有相当大比重。目前文献著者绝大多数从事文学教学与研究,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知青这代人重文轻理知识结构,也反映出知青文献局限于少数研究领域的学术结构缺陷;知青名人的文献较多。一些有知青经历的企业家、官员、学者、艺术家在功成名就后倾向投入“青春叙事”,而他们书写的“功德碑”文字往往或鲜有史料价值,或需要史实甄别;虽然近年来知青研究与其它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文献有所增加, 但总体上数量还是偏少,这与朱政惠教授有关知青学分为八方面,即知青历史研究、知青社会研究、知青史料研究、知青文学研究、知青研究史、后知青社会和文化研究、知青研究数据化和物化研究、知青研究的学科建设和方法论问题等研究领域[4]的期待还距离较远。
 
 
 
 
  2.2.2 知青研究纵深发展遭遇瓶颈
 
  知青研究遇到许多棘手问题,学术发展遭遇部分瓶颈。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很难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问题之一是知青问题研究涉及“文革”敏感话题,许多研究者不敢涉入过深,有的研究仅局限于数据、资料、事件的碎片化分析;问题之二是专业历史学家的研究文献太少。同我国庞大的史学研究队伍相比,从事知青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较少,高水准的研究论著也还嫌少。知青史还未列入中国当代史的学术体系;问题之三是知青研究文献的著者离散,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从已有成果看,有影响的研究知青史的学者大多数是有知青经历的历史学者,他们是上山下乡的亲历者(“文革”结束后有机会在高等院校接受正规的史学训练),但知青史研究对于他们而言却是额外的“副业” [5];问题之四是新生代学者中,研究知青专题的博士研究生偏少(仅占研究生总数12%);青年学者对于“文革”史和知青运动史了解不透,他们撰写的论文中有时存在一些“硬伤”。
 
 
 朱盛镭(右一)在会议上发言
 
  3 结语
 
  综上计量统计分析表明, 我国知青研究文献发展经历了孕育期和发展期后,进入了高潮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通过搜集、筛选、归并和整合分类,获取有效的知青文献约4500篇,其中有关知青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共有279篇(截止2013年底);对期刊文献和硕博士论文进行类别统计分析表明,知青研究范畴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类、文艺理论类和人物类领域;著者大多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还未形成有关知青问题研究的核心著者群体;知青研究成果的刊发载体比较离散;文献研究机构发布的知青文献数量的排序与其影响力不成比例。
 
  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显示,我国知青问题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了研究文献的体系;知青研究注重与现实沟通,显示一定社会效应;知青学研究的新生代学者成果丰硕;对于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研究结构不合理、发展遭遇瓶颈等,需要呼唤有关部门、学术团会和知青文化研究会等组织共同研讨解决。
 
  为建好知青研究数据库,下一步工作除了对2014 年后发布的知青文献继续进行搜集整理外,还需着手进行知青学术图书和重要媒体(包括知名报纸、网站、博客、电子期刊等)上有关知青文献的搜集,注重挖掘和收集有思想深度和有人文价值的知青文献。
 
 
2009年,朱盛镭(左)和北京知青网姜成武总编在上海会议中合影
 
 
  参考文献
 
  ① 阮显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贡献》,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2014年刊,第52页。
 
  ② 金大陆、金光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版,第1页,第729页。
 
  ③ 邱新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4期。
 
  ④ 朱政惠:《“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座谈会”录音纪要》,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刊。
 
  ⑤ 胡黎霞、韩维业:《述真实历史待后人评说》,《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阮显忠会长、楼曙光副秘书长等专家的指导,在此特表谢意。
 
 
         文章来源:《上海思想界》  2015年6月号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