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张刚:难忘知青岁月 传承知青文化

时间:2012-01-17 02:0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58次
1969年,20岁的上海知青张刚来到黑龙江黑河市瑷珲公社下乡。北大荒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张刚一生为人谦和、低调。多年后,他"下海"做起了大老板,成就了一番事业,仍有人评价他,保有一颗钻石般纯净的内心。



      1969年,20岁的上海知青张刚来到黑龙江黑河市瑷珲公社下乡。北大荒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张刚一生为人谦和、低调。多年后,他"下海"做起了大老板,成就了一番事业,仍有人评价他,保有一颗钻石般纯净的内心。2010年10月17日,已成为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刚做客"新华访谈",回忆当年在黑龙江的知青岁月,以及知青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


      张刚:知青和当地农民关系融洽
      主持人:可以说,你们这批年轻人过去之后,给当地带来了一股非常青春的气息,跟当地的乡亲也相处的非常融洽,您在那里一共呆了多长时间?
      张刚:前后五年。我是1973年9月份回上海的。当时我们在农村的时候,应该说跟农村的关系,跟农民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他们对知青非常非常关心,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实际上我只剩半条命了,差一点就没命了。
        当地要修水库,我可能是1971年夏天去的,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因为我是生产队长,就和另外一个生产队的刘队长一起看干活的社员。有一天晚上出去,外面漆黑一片,什么东西都看不到,打手电也看不到。我走在前面,那个生产队长说,你走在前面,他走在后面。我说前面怎么什么也看不到,后来一伸脚就掉下去了,人没了。我掉下去的时候摔昏了不知道,刘队长也吓坏了,他一看我不见了,也不敢动了,就蹲下来拿脚一探,就是悬崖的边上,就是水库,底下全是大石头。掉下去以后,他就赶紧往后退,他要再掉下去,我们两个人就都没了。于是他就赶紧退回去了,找社员来救我,后来是当地的解放军下去,把我救上来了。
      这个故事是他们后来告诉我的,因为我带眼镜,眼镜也不知道摔到哪里去了。当时摔的很巧,旁边都是非常大的石头,要随便碰到一块大石头,我就死了,可是我都没碰到。后来住在部队的医院里,大概住了不到一个月,再回到黑河医院,后来又回到外山道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当地的老乡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我们是插队落户,住在当地农民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常接触多、交往多,关系非常好。我和其他4名知青住在一户姓杨的生产队长家,晚上我们5个人就睡在一个宽约2米的大炕上。

 


      主持人:您回到上海后,是不是也经常会回想起在那的一些经历,跟他们相处的一些片断?
      张刚:离开黑龙江后,我在1999年、2006年和2008年回去过。2006年,黑龙江在瑷珲镇搞了一个知青博物馆,展馆面积7000平方米。2008年博物馆举行开馆典礼,上海组织了200多人去参加。上海市的人大副主任周雨鹏也出席了开馆仪式,他也是黑龙江知青。今年夏天,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还到知青博物馆参观。
      2006年,参加完奠基典礼以后,我把上海去的人都带到了我们生产队,大家一起吃饭、联欢。大家认为,我们知青和当地老乡是有感情的。
      主持人:我听说今年您邀请他们过来参观世博会,是吗?
      张刚:对对,今年邀请了3多位,还有当地老乡的后代参观世博会。这些老乡到上海后,我尽量给他们安排好一点。由于提早到达世博会场馆,我们30多个人都取得了最热门的中国馆和沙特阿拉伯馆的预约权,大家非常高兴。
      张刚:命运,"命"是注定,但"运"自己可以把握。
      主持人:您觉得,您当年的知青这段经历,对您日后的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张刚:知青这代人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知青的命运也是够苦的。知青该读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了,上山下乡了;该长身体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回来以后,又是改革开放,知青岁数也大了,又要下岗了。所以这代人特别特别苦。上海有一位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世运和命运》,就是通过"世运"看老三届的命运,通过老三届的命运来看世运。我自己写过一篇文章叫《知青的命运》,我觉得,"命"是注定的,而"运"是靠自己把握的。"运"怎么样把握呢?"运"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呢?一个外环境,一个内环境。外环境就是你处在的环境。比如,我是在上海大城市,另外一个人是在农村,环境是肯定不一样的,讲大一点的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环境,讲小一点的环境就是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家庭。内环境就是指个人因素,同样是这个城市,这个学校,同样的家庭环境,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运"要靠自己来把握,绝对是要靠自己把握。有的人说"命"不好,实际上"命"都是一样的,你不好我也不好,机遇我把握住了,我的"命运"就好,而你没把握住,你的"命运"就不好。
       主持人:可以说你们当时去的地方,虽然离上海比较远,可能气候条件、物质条件各方面跟上海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你们去了以后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
       张刚:从大城市上海跑到黑龙江一个小山村,这个反差是非常非常大的。在上海有床,有电灯,有收音机等,跑到黑龙江小山村,睡的是炕,没自来水,就是一个水缸,用水要到井里去打水。当时在上海主要是以米饭为主,到那边以馒头为主,就是馒头、大饼子(玉米面),还有玉米粥,新疆可能也有吧。就是把玉米破碎了,烧的稀粥。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住在农民的家里,吃的是知青食堂。外山道沟的食堂办得可以,刚去的时候,是当地的老乡派一个比较会做饭的大师傅,我们再派个知青,给他当下手,逐渐我们的知青也学会了做饭,我们就全部接管过来自己做。我们自己养猪、养鸡、养鸭、养鹅,所以吃的东西很多的。
       知青在当地生产队里,是有文化的,过了一两年以后,不少知青都成了当地的骨干,生产队里一些关键的活都是知青来担任,比如会计、计工分的、医生、老师、木匠等技术工种都是知青来担任,连生产队长都是我们当,我还当过生产队长。
 


       张刚:上海知青欲借研究组织和互联网传播知青文化
       主持人:上海是不是有一个上海知青联谊会?
       张刚:年轻一代对知青不太了解,要么一知半解,要么知之甚少。因此,上海知青最近准备成立一个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记录知青历史,告诉下一代,知青产生的原因和知青的所作所为。
       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计划把全国地方志中有关知青的内容搜集、整理出来,编辑成七大卷。这些文献将成为后人研究知青历史的宝贵材料。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知青文化,上海知青还计划成立一个知青网上博物馆,把全国各地现有知青博物馆的内容都汇集进来。目前,黑龙江省、云南省和青岛市都有知青博物馆,以后可以逐步纳入知青网上博物馆。知青网上博物馆就像网上世博会一样,一点击就可以获得相关资讯。
       上海也打算办一个知青网。知青网将设立知青部落,每一下乡地点就是一个部落,便于知青相互联系。知青网就是一个知青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上海知青计划借助知青网,联络广大知青。
       我们想把知青网上博物馆办成这样,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了解知青情况,这是我们知青的心愿。
       

                                                                      2010-09-25(责任编辑:李雪)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