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银幕,你都能闻到电影《火锅英雄》里那浓浓的重庆味道,除了九宫格火锅里上下翻滚的辣椒和牛油,主演们的重庆方言更让你相信,这就是重庆人的故事,火爆、义气、耿直,还自带幽默感。
重庆崽儿陈坤这回演得特别出彩,这大概是他最接地气的一个角色。洗去了贵公子的光芒,去掉了胡八一的英雄气概,这次他演的刘波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年混混,虽然终日沉迷于打麻将,却对老年痴呆的外公特别孝顺。在被追债追到山穷水尽时,因为一个意外屌丝逆袭,loser翻身成了人生赢家。陈坤说过,自己之所以接这部戏,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他的故乡重庆,全程用重庆话演出让他特别能投入这个人物,甚至让他找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虽然已经离家多年,但重新说起重庆方言,陈坤说自己很快就都捡起来了。他的这种感觉我估计很多人都有,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或许已经早就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甚至已经快要遗忘方言的腔调了。但只要逢年过节一回老家,回到故乡的语境中去,方言的语言细胞似乎一夜之间就能被激活。和妈妈的味道一样,方言早就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印记,写进了每个人的基因里。
很多时候,方言被用来制造喜感。比如和《火锅英雄》同属黑色幽默的《疯狂的石头》中,那些曾经让人笑掉大牙的台词都来自方言,郭涛的重庆俚语、“刀哥”的保定方言、“黑皮”的青岛话……甚至那句粤语“顶你个肺”,都让人过耳不忘。更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还有赵本山的东北喜剧、冯小刚的京片子,以及《没事偷着乐》的天津话,有时候光是听到这些腔调你都想乐。
更高级的用法是用方言来刻画人物。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更能够生动地传达人物尤其是草根人物的性格,那种自然、鲜活的气质不是镜头语言所能替代的。比如《老炮儿》,里面的北京话就不是葛大爷那种狡黠的冷幽默,而充满着胡同里自然生长的原生态气质。如果没有“茬架”、“扛雷”、“撮火”、“局气”这些词儿,六爷的形象很难立得起来。也正因为如此,方言成为演员走近人物的一个诀窍。电影《亲爱的》里,赵薇要饰演一个普通农妇。无论是剪短发,还是穿得再土,赵薇那张明星脸都太容易让人出戏了。好在她拾起了自己家乡的安徽方言,让这个人物一下子变得可信起来。黄渤的陕西话也让人印象深刻,“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这句方言承担了他唤醒儿子记忆的重任,一说起来就特别催泪。
把方言用到极致的大概要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贾樟柯的电影从来都是拍小人物、拍现实生活,他电影里的人物大多操着地道的汾阳口音,方言让他的电影多了一种纪实感。《山河故人》里的三段式故事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口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1999年纯粹的山西汾阳话,到2014年进入大城市后普通话夹杂着上海话,再到2025年的澳洲,年轻一辈甚至连中文都说不了,和长辈的沟通要通过谷歌翻译。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跨越的不只是万水千山,更是语言上的巨大鸿沟。
如果把电影也比做火锅,方言可能就是那不起眼却又有讲究的调料,同样的食材,你是蘸油碟、麻酱还是海鲜酱油,涮出来的味道自然大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