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史库

追思传播知青文化特殊贡献的使者马元新老师

时间:2015-06-09 04:0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89次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马元新老师吧!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将马元新老师的夙愿、同样更是我们的夙愿—把知青文化研究及知青精神的传承早日完成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生大力传播知青文化的使者、新疆兵团第六师一〇三团蔡家湖镇学校教师马元新同志,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凌晨去世,享年55岁。


      
马元新同志生前非常热爱知青文化事业,曾多次赴内地参加知青重大活动,自费购买大量书籍、画报、资料与各地知青交流、宣传知青文化,同时为新疆兵团知青纪念馆的筹建和后续图片、文物、书籍的征集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他捐献各类知青书籍画报资料达数千余册。多种疾病的痛苦,依旧没能阻挡他对传播知青文化事业的脚步。对于马元新同志的去世,北京知青网深感悲痛;同时为他对知青工作的无私奉献深表感谢之情!


        2012
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在北京接到了马元新从新疆打来的电话,说他十分崇拜知青,提出要搜集有关知青的杂志及书籍等。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随即给他寄去了几本知青杂志及书籍。同年8月,我在黑河知青博物馆开馆仪式上遇到了他,得知他从遥远新疆来到了黑河,目的就是与更多的知青见面,以完成他搜集更多的知青杂志书籍并得以深入研究知青文化的夙愿。之后,我们又在上海、北京等地多次见面,相处甚欢。今年12425日两天,在参加《上海知青》杂志成立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与迎春团拜会上,我又连续见到他,他还让我给他介绍更多他所不熟悉的知青,以便他更广泛的与各地知青朋友建立联系……孰知,仅仅三个多月没有见面,马元新老弟竟撒手人寰,噩耗传来,我真的是惊呆了!


       从我和他相处、相知,又从更多的上海知青口中了解到他的许许多多的情况,我对他的精神十分敬佩。因为我了解到,他本人并不是知青,加上他的收入十分有限,而又地处遥远的新疆,他却执著地去做这件在许多知青看来都很难完成的事情,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而又格外敬佩。


      
有一次,当我问道他这个问题时,他笑着拿出了一篇文章,说:我的想法全都在这篇文章里。下面,就是他的这篇文章。

 


广大知青的业绩和奉献精神是推动传播知青文化的根本动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学校中学教师马元新传播知青文化纪事

 


     
 我叫马元新,19607月出生于新疆五家渠地区蔡家湖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十六团,1969年改为103团。我今年52岁(2012--编者注)。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海、天津知青曾经是我的老师,培育我成长,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知青是有深厚感情的,也是非常感激和尊敬的。近年来,我一直关注、收集、传播知青作品;借此机会,我对知青文化、知青精神认识,愿意和大家交流,共同促进知青文化的发展。


      
(一)新疆的建设、国家的建设需要广大知青。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部,陆地面积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全国支援新疆,来了很多知青,其中上海知青近十万人,天津知青一万三千多人,北京知青四千五百人,江苏知青一万七千人,浙江知青四千九百人,武汉知青八千人。还有四川、湖南、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的知青。广大知青在新疆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边疆稳定,给边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理念,传播科学、文化、技能,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排练和演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在各行各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边疆培养了大量的合格的建设者。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全国各族人民不会忘记知青对新疆的奉献。知青的奉献永载共和国史册!


         
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营农场、牧场、林场、渔场,曾经动员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几千万回乡知青到农村、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几千万知青,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商业、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幼儿、中小学、中等职业和高等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合格接班人,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广大知青的贡献,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影响的程度是深远的,时间是长久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广大群众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享受到。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知青的历史功绩。


      
(二)知青的阳光心态、知青的品格和知青精神


       
不可否认,由于没有经验,大批知青到农场,到农村,到新疆工作,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遭遇到很多艰难困苦,在文革期间甚至遭受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使一些知青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这些都是历史需要很好总结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复杂、艰辛磨难的环境,使广大知青很快成熟起来,更多的知青靠着不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自信,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许多人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知青生活的特殊资历,已经成为一笔沉甸甸的宝贵财富。由于经历了比较长期的坎坷和磨练,培养了知青自强、自主、自信与自重的品格,培养了知青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反映知青工作、学习、生活、理想的新闻报导、著作,图书,诗歌、刊物、电视剧、电影。


      
(备注:石河子周总理纪念馆知青内容,阿拉尔三五九旅纪念馆知青展厅的内容,后续补充。)


      
(三)新疆大地流传的知青著作


       
在新疆大地上已经流传了很多的知青著作,已经出版的作品有:《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新疆芳草湖农场》、《亲历激情岁月》(14辑)、《亲历激情岁月》(特辑59辑)、《阿拉山下我们的军垦岁月》、《献给大漠》、《天涯路》、《天涯长路》、《送你一束沙枣花》、《胡杨有情》、《重返石库门》(回沪记)、《恋土》《恋乡》《恋子》(三部曲)、《新疆上海知识青年名人录》、《太阳回落地平线上》、《戈壁深处的呐喊》、《荒烟》、《上海知青在新疆》、《上海青年在新疆》(画册)、《浦江儿女在天山》、《碟之灰》、《桑那高地的太阳》、《梦寻准格尔》、《大时代的记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专辑》(12)、《支边知识青年史料选集》(15)、《湖北援疆史料汇编》、《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岁月的呼唤》、《山魂水韵忆北屯》、《戈壁春秋》、《无锡支青》(1-14期)、《永远的热土》、《大漠长风》、《西眺烟云》(天山下的武汉儿女)、《戈壁红柳》、《回眸吾瓦》、《大漠留痕》、《红柳花盛开的时候》、《胡杨树下的事故》、《八八八印记》、《激流勇进》(上下册)、《天津知青支边支农上山下乡大事记》、《难忘二道湖》、《胡杨无语》(小说40万字)、《洋楼与车库》、《悠悠棚户情》、《长风文集》(16期)、《我的知青朋友》、《梦归阿勒泰》、《永远的胡杨》(画册)、《绿洲风采报》(1-7期)、《尘封的记忆》。


        
正在收集的知青著作有:《那里曾是胡杨林》、《青春的足迹》、《天津知青文化巡礼》、《魂系戈壁四十年》、《荒漠玫瑰》、《绿色的丰碑》、《岁月匆匆》、《逃亡》、《历史的记忆》、《缘》、《悠悠岁月》、《伐木记》、《初上昆仑山》、《西部的太阳》、《远方》、《胡杨林》、《个人问题》、《情怀》、《新疆兵团农二师二十二团上海知青通讯录》、《印记的回声》、《上海青年扎根边疆》、《血色炼狱》。这些著作只要收集到哪一部,我就将该部著作送到新疆兵团出版社。


       
(四)知青著作的收集、来源、发放和去向


       
回顾二十世纪五十年至八十年代初期的知青这段丰富多彩的历史,全国和新疆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知青纪实文学作品、文献作品。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2月份出版发行两万册图书《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周恩来与共和国知青),200911月再版发行两万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简称《大事记》),再版发行两万册图书《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简称《始末》),20099月出版发行五千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集》(简称《大图集》),这些图书资料在阅读欣赏、史料查阅研究,档案馆珍藏保管,纪念交流,博物馆展览宣传,史志办珍藏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0115月,我和居住在北京的新疆兵团农六师108团北京知青赵燕军老师电话中多次交流,我委托赵老师在北京新华书店帮助我购买了《知青心中的周恩来》、《大图集》、《大事记》、《始末》各一册,当年6月下旬赵老师来到新疆五家渠,给我带来这些图书。


        2011
10月下旬,我给人民日报出版社转帐人民币一万贰仟元,从当年11月至今年四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承担邮寄费、包装费、托运费,以六折图书价提供了图书《知青心中的周恩来》516册,(今年四月份)《大图集》三册,《大事记》20册,《始末》20册,合计559册。图书送给广大知青。直接发给北京2册,天津200册,武汉10册,无锡133册,上海50册,杭州7册,新疆157册。到达新疆的图书在当地发放给知青,送给宣传部、电视台、报刊、史志办、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和单位。


        2008
年至2009年,新疆天津知青王国征老师(居住在北京)与新疆北京知青赵燕军老师(居住在北京)等多位热心知青的努力,新疆部分天津知青、北京知青、上海知青、无锡知青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访谈录系列节目《知青来相会》)也称(《支青来相会》),其中50位知青的节目在新疆兵团电视卫视台节目中播出,共录66盘,每盘30分钟。我和赵燕军老师商量,联合出资,由赵老师和知青战友在天津制作四套,每套66个光盘。20116月开始托运下旬到达新疆,赠送五家渠博物馆一套,五家渠电视台工作人员一套。带给我两套,我个人留一套,与知青传阅观看,并送给史志办同志观看。另一套寄到广州,请居住在广州的知青和学生观看、传阅。


        
新疆知青文学作品近些年涌现了很多,天津、上海知青联合写的作品有2003年兵团农六师《岁月的呼唤》、《永远的热土》、《大漠长风》。2010年兵团农五师《阿拉山下我们的军垦岁月》,2004年新疆天津知青著作《那魂牵梦萦的地方》,20054月农十师3480位天津知青著作《山魂水韵忆北屯》,2011年天津知青刘金镖出版文献著作《天津支农支边上山下乡纪事》,农二师上海知青2009年出版图书《回眸吾瓦》,2010年出版图书《红柳花盛开的时候》,2011年出版图书《大漠留痕》。兵团农一师2012年出版图书《胡杨树下的故事》,《八八八印记》。上海知青谢敏干老师十年内出版了长篇小说《恋土》、《恋乡》、《恋子》三部曲,出版文献著作《新疆上海知青大事记》、《新疆上海知青名人录》。陆为轩老师出版了长篇小说《激流勇进》。丁言鸣老师出版了《献给大漠》、《我的知青朋友》、《尘封的记忆》,画册《永远的胡杨》;他还支持新疆兵团党校工作的房艺杰老师,199912月出版了《浦江儿女在天山》;并且与上海知青共同努力,2011年编印了新疆知青报纸《绿洲风采报》。江苏无锡知青2006年出版了图书《戈壁春秋》,江苏泰州支边青壮年出版了图书《戈壁红柳》,武汉知青20112月出版了图书《西眺烟云》(天山下的武汉儿女)。正式出版的图书和内部刊物以成本价,我筹集资金购买。购买后赠送给各地知青和相关联谊会,联系人员负责发放。其中,20117月至10月分批出资合计6500元,购买图书《阿拉山下我们的军垦岁月》416册,7月至12月分几次出资合计6300元,购买图书《西眺烟云》(天山下的武汉儿女)291册,(注:原计划300册,武汉没有那么多书)。2012年元月至2月,出资2150元,购买图书《浦江儿女在天山》86册,并预订了75册。2月至8月几次出资合计12000元,购买图书《恋土》、《恋乡》、《恋子》、《大事记》、《名人录》500多册,同时又预订了500多册。3月份出资500元购买《激流勇进》(上下册)15套,合计30册。4月份出资498元购买图书《大时代的记忆》10册。3月份至6月份出资1400元购买《绿洲风采报》、《我的知青朋友》、《尘封的记忆》、《永远的胡杨》。3月至7月数次出资合计2500元购买图书《胡杨树下的故事》100册以上,同时还交流了几十册。5月至6月数次出资合计3300元购买图书《天津支农支边、上山下乡纪事》100多册。5月至6月数次出资800元购买两种图书《那魂牵梦萦的地方》、《山魂水韵忆北屯》合计70多册。(说明:想追加资金购买,天津没那么多书了。)


       
天津出版的图书《阿拉山下我们的军垦岁月》在天津知青中发放115册,无锡备而不用发放125册,武汉知青中发放30册,上海知青中发放35册,北京知青中发放12册,杭州发放7册,福建发放25册,广东发放12册,到达新疆64册,发给知青,还送给出版社、博物馆,屯垦资料馆,图书馆,史志办、文联、人大、政协、电视台、报社、电视剧和电影创作人员。


      
武汉知青出版的图书《西眺烟云》(天山下的武汉儿女)直接发往:北京22册,天津30册,无锡10册,上海32册,杭州7册,福建5册,广东7册。到达新疆60册,发放办法同上面图书一样。


       
上海出版社各种各样图书发往:北京20多册,天津近200多册,发往黑河博物馆几十册,辽宁《共和国知青》编辑部几十册,无锡几十册,福建几十册,《福州知青》几十册,河南几十册。到达新疆几百册,发放办法同前面一样。


      
《回眸吾瓦》发放,后续补充。


      
《胡杨树下的故事》发放,后续补充。


     
长篇小说《恋土》、《恋乡》、《恋子》发放,后续补充。


     
文献著作:《新疆上海知识青年大事记》、《名人录》发放,后续补充。《天津支边支农上山下乡纪事》发放,后续补充。


    
(五)完善知青文化传播的机制


      
知青文化的传播需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需要健全制度,需要完善经费的保障机制。(详细段落,后续补充)


     
作者:马元新

      联系电话:09945616219  手机:1339994668918997804219

      地址:新疆五家渠市蔡家湖镇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103团学校

      邮编:831304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想,我们真的应该为他大书特书一番,才能表达我们对他的感激之情和深深的敬佩之情!

 


 


     
我看到一位名叫有言则鸣的上海知青在2012年的上海知青网论坛中写道:


     “
他不是知青,他是知青教育出来的学生。从小学起他就在上海支疆知青、北京支疆知青、天津支疆知青的教育下成长,如今,52岁的他自已是一位教师,就职于新疆农六师103团学校。

 
      
他不是强者,虽长得颇为结实,有一副厚实的身板和一张黝黑的脸庞,然而在他的胸腔中却装了六个支架,曾被严重的心血管毛病所困扰。但他却利用暑假,奔波在天山南北,东进到上海江苏,最近还要北上黑河,参与中国首届知青文化周的盛事。

 
     
他不是富翁,凭一个中学老师的工资要瞻养老人,扶育孩子。但他却在一年之中倾囊付出四万多元,自费收集了数十种各地知青的出版物,并化费巨大的精力邮寄到全国各地,无偿馈赠给各地的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的知青。为联络各地的知青作家,他的两个手机每月的电话费就有几百元。但他乐此不疲,终日笑呵呵地,他说能看到知青文化的有序传承,这是他最高兴的事。

 
     
他叫马元新,八月十二日从新疆来到上海,八月十七日还将北上黑河,在知青文化周上介绍他热情传播知青文化的心得体会。

 
     
奇哉斯人!诚哉斯人!在某些当权者对知青文化活动视作异端,避之唯恐不及之时,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怀着真诚的感恩之念和纯粹的知青情结,以一已之力,作弘扬知青爱国奉献精神的义举,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崇高和感人!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师吧,马元新。


      
感人至深!

 


 


    
还有一位名叫戈壁红柳的上海知青同样写道:


     “
今天早晨八点我接到马元新老师的电话,他在十一点要乘火车去无锡,要我最好在这个时间送五十本《胡杨树下的故事》到火车站去托运,把书寄到到黑河的知青会议上去。突然的电话,我早上还约了一个当事人见面,怎么办?我想马元新老师为了知青文化的传播,那种孜孜不倦、全身投入、不惜代价的精神,不能让他失望。于是我在家里把五十本书包扎起来,怎么送?如果开汽车去,我不知道托运的地方在哪里,而且在火车站找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找到停车地方也很难,如果停了汽车,要把四十多公斤重的书送到目的地也很费劲。我觉得还是开助动车比较方便,但是时间已经很紧,我家住在虹桥机场,到上海火车站二十多公里路,一个小时内能不能到达?

 
    
我把五捆书绑在助动车上,骑得不能太慢,否则要迟到,骑得也不能太快,增加了四十公斤的车子,惯性作用刹车就不灵,好在我比马老师先到了十分钟,在大太阳底下,找到了两个箱子,装好书本,打成包,不但气喘吁吁,早已汗流浃背,湿透了身上的体恤衫。人家要收我们二十元的打包费,马老师正要计较,我觉得快要虚脱,赶紧付了款好离开这个无遮挡的烈日狂晒。


    
马老师又从他的箱子里翻出了十本新疆石河子的画册,要我转交给我们写书的编委们,我不知道他的箱子里还有多少有关知青的图书。

 
    
要说明的我原来根本不认识马元新老师,他在新疆听说了我们八团的上海知青在编写《胡杨树下的故事》,打听到我是这本书的主编,将近一年时间里,他给我连续打过不下于五十次的电话,听说我们的书已经印刷出来了,就给我寄过来一千元钱,以后又连续三个月,从每月工资中挤出五百元给我寄过来,前后给我寄了二千五百元,我又按照他给我发过来的短消息,把书寄往全国各个知青,我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分三十多次,寄出了138本书,现在又托运到黑河50本。

 
    
我们的《胡杨树下的故事》一共印刷了一千册,我自己出资一万三千元,拿了其中的一半,我也希望按照成本收回一部分自己的投入,面对马元新老师的热情,我怎么能跟他计较价钱呢?他分四个月给我寄来的二千五百元,都是他的生活费用,他的投入又是为谁呢?我无言回答。


    
真的是令人无比感动呵!

 


 


     
还有一位名叫谢敏干的上海知青在一篇《不忘知青历史功绩,推动知青文化大发展》写道: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103团部分下乡知青按政策返了城,进入新世纪以后又有不少下乡知青退休回原籍居住。20111月,马元新被批准回祖籍福建探亲。虽然假期只有短短的45天,但他还是从中抽出21天亲赴上海、杭州、无锡、武汉、天津等地上门探望曾在103团生活工作过的下乡知识青年,并送上新疆土特产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无尽思念和敬仰之情。在探望过程中,见不少知青退而不休撰写"回忆录",并获赠了不少已出版的知青图书。马元新将这些珍贵的图书带回了新疆,在认真阅读后被深深感动……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马元新决定做一名积极推广宣传知青文化的传播使者:20117月至10月,分数次共汇款6500元,自费邮购《阿拉山下我们的军垦岁月》(新疆天津知识青年集体回忆录)420册;89日数次共汇款6300元,邮购《西眺烟云》(新疆武汉知识青年集体回忆录)300册;1012日一次性汇款12000元邮购《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图集》三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各20册和《知青心中的周恩来》520册;20121月花两千余元购《浦江儿女在天山》150册;1月至5月数次共汇款4000元邮购《苦恋三部曲》32册、《新疆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大事记》《新疆上海知识青年名人录》各52册;6月数次共汇5000元邮购《天津支农支边上山下乡纪事》200……另自费订阅《黑土情》《上海知青》《知青上海》《共和国知青》《无锡支青》等杂志和《知青风采》报各数十份……在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宽松(曾两次住院接受心脏动脉支架置入术,儿子在内地上大学,每月还补贴下岗弟弟1000元)的情况下,马元新已拿出40000元用来购买以上图书和订阅杂志、报刊,并分别赠与兵团党委宣传部研究室、兵团党史研究室、兵团党校资料室、《兵团日报》社、兵团出版社、兵团电视台、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市周恩来纪念馆、黑龙江知青博物馆等单位和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无锡、福州等地知青团体或个人,以供研究、宣传和交流之用。马元新决定将此"义举"继续进行下去,奉献精神十分感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以弘扬"知青精神"(爱国、奉献、奋发、向上)为主旋律的知青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并且必将会被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全民族共同精神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所以,在积极推广宣传知青文化的同时,马元新还多次亲赴兵团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出版社、电视台等部门或单位,就进一步促进知青题材文学、影视创作直抒意见,并建议划拨专项资金以推动知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马元新老师吧!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将马元新老师的夙愿、同样更是我们的夙愿把知青文化研究及知青精神的传承早日完成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