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朱文杰:心中的延安

时间:2014-06-03 01:1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84次
一 我心中的延安,是朴素的纯粹,是红火的明亮。是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是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是延河水啊流不断。 那是我从诗中歌中想象出的延安,也是

 
 


 
 

 

      我心中的延安,是朴素的纯粹,是红火的明亮。是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是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是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是延河水啊流不断。 


      那是我从诗中歌中想象出的延安,也是我上世纪七十年中五、六次到延安,定格在我脑海中的延安。

 

      四十多年里,延安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而迎接着我的是不时变幻着面孔的新延安。楼房多了,街道宽了,彩虹桥,纪念馆,真正是“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这些都让你感叹时代进步的日新月异。

 


 


      而在这近十多年里,我去延安少了些,但仍时时刻刻关注着延安。山川秀美,退耕还林,让延安变得绿啦!地下发现了石油,让延安变得富啦!听到这些好消息,能不让我振奋雀跃,欣喜若狂呢?!

 

      但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却在这几年让我变得有点不适应了。第一是2012年5.2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期间,我外地一批作家朋友去延安采风,但遭遇景区人满为患,排队购不上票,只有狼狈逃离。再就是今年正月十三,受陕西卫视之邀陪北京知青回延安过大年。可一到延安就遭遇拥堵,如在西安城圈内一样,让我迷惑,延安交通咋成这咧!碰上开车的西安司机路不熟,走错一个路口,绕一个小圈,一下费了两小时,连续遭遇了双重堵车,印象不深刻都不行。我们下榻酒店就在延安市豪华路段百米大道,因之在百米大道上就颠簸了两次。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是延安的标志。可在延安几天,陪这些在“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们去宝塔山留影,可再也选不出当年标准好角度了,到处是视觉污染,宝塔也不巍巍了,延河干涸的河滩龇牙咧嘴的显得异常刺眼。

 

      延安,这一条本来舞动如飘带的河川道,由于地处中心位置,吸呐各方人流、物流、车流的枢纽中心,一下变成了拥挤不堪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到处乱哄哄的喧嚣,也让你有如入水泥森林之憋屈感。我把这种城市盲目增容,称之为爆炸式发展,膨胀式增肥。如果任由其扩张,可能再过两年这川道就会变成一条堵塞僵硬的“死长虫”。

 


 
 

      正在这种困惑之中,突然听延安朋友说起,延安正在建一个新区,规模比现在延安城还要大。把延安搬上清凉山、凤凰山上去,前景如何美好之类。这让我半信半疑,把延安城搬上山,这个想法大胆得有点离谱,能行吗?

 

      确实,如今的延安已如身陷泥潭浅沟中的一条巨龙,连腰身都转不开,更难说什么一飞冲天,大展宏图啦!你看,狭窄的川道楼群密布,人口密札札如蜂巢累积,那些地处坡道悬岩沟壑处的老民居、旧窑洞,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其低下,如遇暴雨冲刷就可能滑坡塌窑,首当其害。

 

       确实,如此关头,再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见怪不怪啦!不改变,不创新观念,不大胆改革,改变旧面貌,已实在是不行了,实在是迫在眉睫的时不我待啦!

 

      但把延安城搬上山,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到底是好大喜功的盲目,违背自然规律的瞎指挥,还是一个惊世创举的神奇,科学可持续展的的超级绝顶的好策划呢?!当然,我心中期昐的,是老天能降福赐福延安。

 

      回到西安不久,突然接到陕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我的老朋友雷涛先生电话,邀请到延安正在建设的新区采风,亲眼看一下延安正在发生的这一创造奇迹的历史壮举。为了释疑解惑,为了老朋友的信任。虽然我正夜以继日赶一部三十万字的被列入陕西图书重点工程的书稿,但仍爽快地满口答应了下来。

 


 
 

 二

 

      大沟大壑之间,陡然一片足有十几平方公里平坦如垠的土地,展现在你面前,给你的震憾绝对是超级的猝不及防,奇迹就发生在你脚下,不由你不信服,不由你不打心眼里生出敬佩。

 

      猛然间想起陕北民歌中有一句:“蟠龙卧虎高山顶”,这怎么好像是“老天早有安排”专意唱给把延安城搬上山似的,唱给这一片新开垦出的,新延安的处女地。如此嘉瑞吉祥之兆,让你暗暗称奇。陕北人喜欢龙和虎都盘卧在山顶顶上,这可能是他们独特的审美了。

 

      现场观摩采风,让我疑念全消。明白了这“青史留名”天大的事让延安人弄成啦!这还不仅仅是初战告捷,打响了振奋人心的第一炮。而且是经受住了去年一场“百年罕见”、“自194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过程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日最多、且间隔时间最短的一次集中”持续强降雨的考验。这种考验太重要啦!不但充分证明了工程质量的可靠,也最大限度降低了技术风险。延安新区新开垦出的土地没有被水毁而发生任何滑坡、泥石流灾害,而是“我自岿然不动”,是风雨过后见彩虹,成为一项让上上下下都满意的放心工程。

 


 

      延安新区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已达78.5平方公里。实际可建设用地约40平方公里,而延安老城建成面积36平方公里。无疑是为再造一个延安打下了坚实基础的,真正的“当惊世界殊”。过去老城川道两面来风,如今已变焕成新区的八面来风啦!

 

      让我们感到“当惊”的还有,延安新区建设不仅创下了目前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世界最大的岩土工程;不仅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延安城市建设史上的第一次,而且构筑出崭新的巍然挺立的里程碑式的亮丽的示范形象,一扫昔日浓罩在延安上空的阴霾,在世人的眼前,亮起一片霞光万道的璀璨来。

 


 

     延安新区开发建设,已以一个成功的案例,列入了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院研究员顾宝和先生即将出版的《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一书中。取得不可否认的卓约成绩和优秀成果,延安新区,正追赶着历史潮流的波澜壮阔,为延安市开创出了这些年令人瞩目的大好局面,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这当然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去大写特写一笔。

 

      但是!干成任何一件事,都不会一帆风顺,压力与波折一定会缠上你,更有举步维艰,甚至四面蜂涌而来的怀疑指责和抵毁,一石不光击起了千层浪,还引发出了社会舆论的大海啸。

 

      但是,对于一位,或一群拧成了一股绳的勇者来说,这可能就不过是小菜一碟。因为他们早已有了经受泰山压顶考验的坚韧和准备。当然,这也是所谓的敢于担当!

 


 

      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前进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矛盾所惑,既使逆风起飞,也是义无返顾地不皱眉头。这是需要信念的忠诚,超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以及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的。他们靠的是一颗忠诚的心,一颗火热的心。他们心中想的是“为人民谋幸福”,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古至今中国人崇奉的传统文化中就讲究这些,修桥铺路,多发善举,为民造福,功德无量。

 

      大禹治水留下了黄河上的禹门,苏东坡、白居易为杭州留下了苏堤、白公堤。而延安新区建设者们心中的信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给延安留一座希望之城、魅力之城。

 


 

      风景这边独好!可以期待的是,打响了振奋人心的第一炮,以及逐步获得了社会政府、行业内外普遍的认可,社会信誉度、美誉度必然会得以大幅提升。

 

      延安新区的建设让我看到了,延安这一班子带头人的思维、眼界、胸怀、胆略的非同一般。他们审时度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以适应时代大发展的需求,勇立潮头,激情跨越。

 


 

      这其中,他们一定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有人称这是“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困境尴尬之中的求变之举”。而我以为这更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舍我其谁的奉献之举。

 

      大胸怀、大抱负、大气魄、大手笔,这几个大,就是前所未有,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敢做大动作,谱写大文章。

 

      这些年中,我见惯了的一种官场现象就是:宁可不干事,也绝不揽事、惹事,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使自己成为只知烧香拜佛,阿弥陀佛的“僧官”。也见惯了官僚主义泛滥下的责任缺失、效能低下,不作为、不敬业,一门心思考虑的都是如何投机钻营,如何升官发财,以及自己裙带罩住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的鸡犬们,如何拿卑鄙当通行证。

 


 

      而推动延安新区的建设者们,他们坚持的原则是:“科学论证规划,打破常规推进。”他们严密组织、精心部置,“不蛮干,不逾矩”。《诗经·小雅·小旻》上形容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见证着他们尊重科学的谨慎,他们明白细节决定成败,反复试验、论证,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质量监理层层把关,努力把认真作到极致。他们清楚: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穴,而更清楚:基础坚固了,未来的前景就无限的广阔。

 

      站在新的延安历史发展的拐点上,把延安建成“五省通衢”区域性中心城市龙头地位的更宏大、更吸引人的目标,已因为延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初步成功,而为之创造了可能性的基研和平台。

 

      一步好棋,全盘皆活。敢于在逆风中扬帆的延安人民,将脱茧蝶化、嬗变升华,创造出这一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的一个永久神话。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延安建新区,不是喜新厌旧的新老城区剥离,而是新老城区融为浑然一体的无缝对接,相互促进的相得益彰。

 

      所谓把延安城搬上山的山,并不怎么高,基本还属高原地貌。削平了山头,就可以使连接他们的公路坡度平缓下来,而公路两边的开发也不可能闲置,公路通百业兴嘛!快捷交通可以建轻轨、地铁,步行道、登山路,以一座山体公园来连接,真正让人羡佩,设计者匠心独运的大胆创意。

 


 

      而新区的填方区,本来是存在一种沉降的隐患。但留下来建公园绿地、植物园什么的生态工程,我以为更符合新世纪绿色城市的目标。我甚至想,我们的新延安,为什么不能创造一项城市绿地公园占地面积比例最高的中国之最呢!再现陕北好江南的绿意婆娑,不让当年的“花篮的花儿香”的南泥湾专美于前。

 

      填方区综合利用,我以为还可以留一两个人工湖,只要解决渗水问题,延安新城就是一座山水之城。一座城市得水而悦,得水而媚。城市中聚一泓碧水,云影波光,空翠新沐,让每一位来这里的宾朋都会从这曾经干旱的陕北感觉到,水光潋滟出的湿漉漉的滋润,这该是多么地富有诗意。

 


 
 

      还可以利用填方区建地下战备仓库,人防工程等等大型设施。接近地面处还可以建停车场呢?以及建地下不夜城、商业娱乐中心等等。有些沟壑是可以经巧妙改造后利用的,不要一味追求一马平川,新区有起有伏,高低错落,有山有水,只要不影响中心功能区和交通就行。市内道路,遇填方区可预留地下通道,尤其是十字路口形成立体交叉,不用等城市发展起来了再开挖。这样作肯定省线,有时候的因地制宜,也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并非卖地那么筒单,棋看三步嘛!无非是先在纸上谈兵作好规划。

 

      我是对延安新区有点入迷了,爱之切,也就可能异想天开,有些所谓建议也就难以完全切合实际了,也可能成了事后诸葛亮。但我无非是想尽点心,如果能抛砖引玉,总结出点经验也很好。

 

      再有,网民们曾经的怀疑,甚至发生过恶意漫骂这些不愉快的事,但一件事物存在着两个方面。我们如果在新区开发中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贪反腐战线前移,绝不姑息养奸,首先对贪腐行为起到一种威摄作用。我们敢不敢发宣言:延安新区建设的千亿工程不出大贪官呢?!树立为官清廉新风,在经营土地,工程招标,工程质量诸方面,建立建全规章制度,不留一丝一毫漏洞。那就会堵住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嘴,让谣言消失于无形。

 

      所以参与新区建设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们,更要经受廉政方面的大考验  让自己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这块神圣的土地,重塑一种新型的延安精神。

 


 
 

      “心旷神怡天上城,满目绿意画中游。”可以期待的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新城即将屹立在世界的眼前。但中国之梦需要一项一项来实现,而等待我们的是,同志仍需努力。

 

      因为他们知道,成绩已经属于过去,而面对的仍然是机遇和挑战,风雨和考验。为了梦中的延安新城,他们追求无限,编织锦绣,编织希望。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谱写着一曲曲新的篇章,再夺制高点,再创新辉煌。

 


 


 

      延安新区很快将迎来下一阶段的城市地面建设。考察研讨介绍情况时,新区管委会的领导提出让我们采风团成员们,为新开发成的北区和东区起个好名子,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是位于清凉山的北区,我以为顺其自然的命名叫清凉区应该不错。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云:“众星何灿烂,北斗驻延安。大海有波涛,飞上清凉山。”他还有一句:“万众瞩目清凉山。”看来,清凉山名头是很响的。

 

      清凉山得名于佛教教义,意为从世俗轮回中解脱出来到达清凉的涅槃理想境界。而清凉给你净土般梵境的纯。佛经中清凉主要是与世俗的烦恼相对照的,佛家认为烦恼是热毒,由过多欲望和杂念所造成,而佛法正可以解热毒烦恼,使人如入清凉世界。大诗人苏东坡有:“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浇尽烦恼毒。”

 


延安清凉山景区
 

      清凉也是一种心境,苏东坡还在《念奴娇.中秋》中有:“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加上清凉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洞石窟,还有大宋名臣范仲淹的范公祠。祠内门匾上书“宋朝人物第一”。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世。祖籍陕西彬县,范仲淹也在家书中自称:“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任过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在延安还留下了许多诗作。最著名的为《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安石尊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司马光评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吕中则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今之宝塔山下摩崖石刻至今仍有范仲淹之亲书笔迹,赫然在目:“嘉陵山”之题词。

 


 
 

      再就是东区,史志记载肤施(今延安)东有五龙山,北五里有伏龙山,也叫虎头山。所以应了陕北民歌中那一句:“蟠龙卧虎高山顶”,所以称蟠龙区,应该很合适。

 

      还有西区虽面积不大够不上设区,但他位于凤凰山上,以后如能形成规模,叫凤凰区则特别的漂亮。到时候,延安新区东西龙凤呈祥,北有清凉之境,南边有寓意富贵之牡丹山,那就山川形胜,瑞气环绕,万分喜庆啦!


      延安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新区建设应该扣住这一点。我们知道新区的延安历史博物馆、城市博物馆、城市中心,以及延安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电影放映广场等一大批承载着这块地方悠久、厚重、光荣历史文化的建筑己全面开建,特别的令人欢欣鼓舞。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之魂。而我还有几个补充的建议想一吐为快。

 


 
 

      首先我想建议的是,在那些已规划建设的大大小小公园、花园、绿地中建一二座有点规模的牡丹园。因为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就有:“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的“丹”指陕西宜川,“延”就指的是延安。延安南的万花山,也叫牡丹山,现仍有野生牡丹5万多株,27个品种,总面积1千多亩,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宋《图经本草》载:“今丹、延山中皆有,但花有黄紫红白数种。”《大清一统志》载:“牡丹山,在肤施县(今延安)南四十里,其地多产牡丹。山为花占,故万花山得名于牡丹,又荣于牡丹。”

 


 

 


?
      延安万花山牡丹经专家鉴定为中国牡丹原生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种群保护价值。日本专家亦认为万花山的牡丹全是难得一见的稀有品种,除了大红、粉红、白、黄、紫等常见颜色外,还有黑牡丹和绿牡丹。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有“牡丹出丹州、延州”,并在《花谱》中载有牡丹名贵品种:延安红、丹州红。

 


 


      如今洛阳牡丹佳天下,当年洛阳引入延安牡丹,今天延安同样可以引洛阳牡丹呀!借助咱们延安万花山的5万多株野生牡丹的资源优势。创建延安牡丹研究所、延安牡丹培育基地,如肯下大功夫,指不定哪一天延安牡丹也会佳天下的。如果再在新区新建的牡丹园门前竖一块石碑,刻上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的“牡丹出丹州、延州”。那这座牡丹园一定会成为延安新区一大亮点。

 


 

      另外,有“天下牡丹之宗”称号的万花山,也是花木兰的故里。全国争花木兰故里的有虞城、毫州、黄陂三地,而我认定的木兰故里是延安。因为不但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云:“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延安郡”。就是在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主演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的河南豫剧《花木兰》中,花木兰在从军的路上向相遇的从征伙伴自我介绍时,就明确地说,她是延安府尚义村人。其实在解放前后一些著名的剧作家在他们所创作的戏剧中,不论京剧、越剧、河北梆子均称花木兰系延安府人氏。

 

 

      还有,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的范仲淹,他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关心教育。后来作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据《延安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南嘉陵山上,曾有范仲淹创建的嘉陵书院。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传道济世、兼容并蓄、自由讲学为特征,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种极具特色的制度。如果在延安新区恢复范仲淹创办的嘉陵书院,那一定是拯危继绝,光照中国文化教育界的大事。

 


 

     再就是建一座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今年正月我陪北京知青来延安过大年,就参观了一座建在老城宝塔区南二十里铺山沟沟中“延安知青文化展览馆”,展出该馆创办者高明亮先生多年收集整理的当年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劳动和生活的相关照片、资料及实物文献2000余件。

 

      在上世纪发生在延安的对这块厚重但闭塞的黄土地发生大冲击的大事件有两次,一次是1935年的中央红军到陕北,再就是1968年开始的北京知青来延安。

 

      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中,记有《延安日报》总编辑杨葆铭1997年对我说的“由于两万七千名北京知青到延安,带来了现代文明,我才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火车头帽子、塑料布,用奶做的糖叫奶糖。北京知青的到来,是对陕北这不毛之地、化外之地、蛮荒之地、封闭之地的一次强烈的文化冲击,至少把陕北的文明程度提前了二十年,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了铺垫,对本土青年的成长,从道德伦理、衣食住行、精神滋养等方面起了全面的启蒙作用。为陕北的文明进程、改革开放理论思潮形成,起到了没有人能替代的作用。”

 


 

      以我看,北京知青对延安的影响,历久而弥新,至今更显示出了其意义之深远重大。所以建一座这样的延安北京知青纪念馆,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带有抢救性收藏展示性质的。如能建成,那将会成会另一件影响全中国,甚至世界的大事情。

 

     最后,还要建一座以陕北剪纸、农民画为主的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尤其是陕北剪纸,已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国被命名为世界剪级艺术大师的民间艺人中,多一半就在延安地区。


      这些都是延安的文脉所在。其具有的非凡意义,不言自明。这也就是我心目中的延安所必须具有的文化遗存,是对延安历史文化大格局的一点补充,但这种补充也易于被人忽视。

 


 
 

             2014年4月30日至5月5日  于西安龙首苑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