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刘蕴秋:漫漫求学记(上)

时间:2012-01-04 08:2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80次
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在延安插队的北京女知青对知识学习强烈渴望的心情。在漫长的求学过程。她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坎坷。但是,她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意志执著远行;最终,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真正属于她的大学学历

 

编者按: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在延安插队的北京女知青对知识学习强烈渴望的心情。在漫长的求学过程。她经历了种种的困难和坎坷。但是,她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意志执著远行;最终,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真正属于她的大学学历证明。这是一首令人动容的知青奋斗之歌,更从一个侧面有力地验证了经过上山下乡锻炼考验过的知青群体,及伴之而产生出来的知青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呵!
 
                                                 刘蕴秋:漫漫求学记(上)
 
                                                                 
 
       秋秋是个没远见又很实际的人。插队期间,一直没摸过课本,心想既然到了农村,学了也用不上,就一门心思务农吧。直至1971年底被推荐进了延安工厂。
       到工厂后,曾有大学来厂里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次招生时,秋秋正在学徒期间,没资格报名。第二次招生时,秋秋出了徒,却没敢报名。原因是家中过于困难,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三个弟妹生活极其艰苦,秋秋每月要往家中寄钱,贴补家用,真要是上了学,还能不能继续贴补家里呢?秋秋觉得不太可能,非但不能,还可能给家中带去负担,那是秋秋万万不能接受的。思想斗争了一番,最终还是放弃了报名。
       直到1975年,秋秋所在的工厂成立了七二一大学,秋秋认为,如若能上成七二一大学,即可学到知识,又不影响协助母亲养家,一举两得,因此,欣然报了名。此前秋秋工作表现一直不错,觉得怎么也能上了,没想到在审核学员资格时,有人反映秋秋爱看外国小说,上纲上线说成思想意识不好。秋秋最终被拒之于学校门外。为看外国小说没能入学,秋秋觉得满腹委屈。爱看不假,但是此事传出却另有原因。
       那段时间厂里大修车多,任务紧,搞起了会战。外车间派来人支援秋秋所在机加工组,临时借调来的几人中,有一位干部子女。冬天里的一个夜班,大家吃完夜班饭回来,围住车间的大火炉,短暂休息。那位干部子女说,我爸前天来延安了,我陪他去了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还去了延安图书馆,那图书馆长是我爸当年的老部下,我就借了本小说,馆长答应我看完后,可以再去换。
       秋秋一听有外国小说看,眼睛一亮,问,你借的书名是什么?回答:安娜.卡列尼娜。七十年代初,外国小说还属于禁书,一般人无法搞到手。秋秋说:你看完后,能不能借给我看看?对方回答,没问题,馆长跟我说了,多借几本也行,别弄丢弄脏就行。秋秋心眼实在,听到还能多借书,立刻找来纸笔,列出了七八本书名,有基督山伯爵、皇家列宫、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等。秋秋将书名郑重交给对方说:暂时就列出这几本书名,借到哪本都行,谢谢啦!谁想,几天后就传来秋秋上学被拒、思想意识不好的消息。原来,那位干部子女是个党员,还在厂团委兼职,讨论入学名单的会议,她也参加了。讨论到秋秋头上时,她举起了秋秋给她开过的书名说,这人爱看的书都是些批判过的外国小说,这种人怎么能培养上大学呢?致命的一句话,让秋秋被拒之于七二一大学之外。
学没上成,还被扣了顶黑青的帽子,那位正在看着安娜的干部子女,却坐在了七二一大学的教室里。秋秋心中气难平,又没地方去说理。下了狠志将来一定要拿下个文凭,起码是大专。俗话说,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
 
                                                             
 
       1976年初,那位干部子女调回北京。临走前,又是道别,又是留影。厂内共有知青近170人,她走的是最早的。女友一直为秋秋不平,劝秋秋说,得找她理论理论去,不能让她在欢声笑语中走了,要让她留下些赌心的记忆。她党入了,学上了,到头来先撤了,好事让她占全了不说,还坑害别人…秋秋不嫉妒她回京,只是眼见她上了一年的七二一大学,就此半途而废、糟蹋了一个名额,着实心疼生气。一年前的气又升腾出来,于是去了那位干部子女的宿舍。
       那位正好一人在屋,见秋秋进来,满脸堆笑。秋秋直截了当地说,你要走了,送你几句临别赠言,对方笑着说,还这么客气干嘛?秋秋说,希望你到新的单位,不要学林彪耍两面派,光用马列主义照别人…对方一听这话,脸一下子拉长了,刚要分辨,秋秋拦住她继续说,你是个党员,说话办事要想着给党添彩,不要污染党的新鲜血液,败坏党的声誉,影响党的光辉形象。…说完,秋秋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1977年恢复高考,秋秋没参加,因为自知不具备高考水平。秋秋是68届初中毕业生,中学在校真正学习文化的时间还不足一年。看到老高中生和七二一大学的学生们去参加高考,秋秋好不羡慕。同时对自己没有远见,没及早动手自学,后悔不已。
                                                                        
 
       1978年初,秋秋调到河北某县城一个工厂工作,那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县城一个重点中学的老师,给社会上的落榜生免费辅导考题,秋秋去听了,什么log、sain、cosin、象听天书一样,一点不懂。也是,老师讲的是上一年的高考题,秋秋这个初一水平的怎么能听懂呢?半场秋秋就撤了。
       怎么才能尽快把中学的课程补上呢?当时社会上还没有现在的各类文化补习班,自学秋秋心里没底,耽心遇到困难半途而废,几经考虑秋秋决定,找几个同事一起学习,那样遇到难题能讨论,互相鼓舞也有利于坚持。
       考虑成熟后,由秋秋发起,成立了一个余业文化学习班,愿意学习的同事均可参加。最终连秋秋在内共5人。没有教材,去书店买,没有老师,秋秋出主意每人讲一本书,讲者比其他人先看20页,反复看懂,之后把这20页讲给大家听。至于讲者和听者都不甚懂的,再找高人请教。经协商决定,每周一三五晚饭后,集中到秋秋宿舍来学习,每人一个小板凳,床铺当课桌。秋秋找来了小黑板,买了粉笔、黑板擦等。课程从初中数学学起,秋秋自告奋勇教第一本书。
       每次讲课前,秋秋都认真地备课,标出知识要点,估计出同事们可能提出的问题,以便做出解答。对自己实在看不懂的,就在课上交给大家讨论。每次讲完课后,秋秋跟大家一块做书后的练习,之后对照答案判断对错。
第一本书学习了几个月,终于学完。大家都很振奋,感觉有收获。第二本教材是初等几何,是另一个同事讲的,第三本是三角函数,第四本是解析几何。学完一本又一本,中间没有间断过。学习期间遇到过不少困难,有时难度大点的题谁都不会做,一道题能解几天,最终做出来后,都高兴得了不得。也有始终没思路,怎么也解不开的,就去向老大学生技术员请教。就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把初中课程全部学完。还学习了部分高中课程。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