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返城史录

赖文藻:知青返城后的艰难起步

时间:2011-11-11 02:3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790次
1978年12月,在下乡十四年后,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北京。 短暂的亲友欢聚之后,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父母落实政策先我一步回京,父亲官复原职,回到了原来的石油供销行业,但解决住房尚需待以时日。弟弟每天三班儿倒的工人生活,由于全家团聚,却使他的睡眠

       1978年12月,在下乡十四年后,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 北京。
       短暂的亲友欢聚之后,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父母落实政策先我一步回京,父亲官复原职,回到了原来的石油供销行业,但解决住房尚需待以时日。弟弟每天三班儿倒的工人生活,由于全家团聚,却使他的睡眠、休息被严重打乱 —— 他在崇外花市所住的那间十余平米斗室,顿时变得难以落脚。好难啊!偌大的北京城竟使我脚无立锥之地!一起回到北京的兵团战友,情况也极不妙:有的竟到火车站候车室“寻休儿”,有的竟又吃了“回头草”,只身回到了平吉堡!为了站住脚,有的战友到处捡砖头、木料,自己“垒窝儿”;为了糊口,有几个去干“夜搓儿” —— 到清洁队“填平补齐”,夜间踩着“倒土车”后蹬板去搓居民扔倒的垃圾,煞是辛苦。(当时,北京的粮油户籍控制尚严,无流动人才和“低端劳动者”的大量涌入,社会生活中亟需“填平补齐”人员。)
       我的情况也是举步维艰,和妻带着年仅三岁的儿子,分别住在各自家中;托运来的几件家具,只得暂存在堂兄的单位仓库。母亲时常默默地回到农村老屋居住,父亲和弟弟也经常到各自单位值班,使我一家三口偶尔能有短暂的聚合。
       由于我们俩原是从东城区走的,回京后也需到东城找工作。我每个礼拜三,要到和平里办事处参加“学习”、听招工消息(因全家已各自东、西,回京时手续办到妹妹家户口所在地)。那时雪下得很大,赶上风雪天也要骑着弟弟的单车,满怀希望地前往。一次次高兴而来,一次次懊丧而去,都是几个“填平补齐”的消息,揣着“好”工作的街道干部“田胖子”却越吃越肥。
       不行,总这样下去等不及!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天无绝人之路,“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儿”。此时,在崇文区X单位工作的家桂 —— 我的远亲、一起长大的法小儿、小学六年的同窗,也主动伸出援手,我把“关系”转到了崇文区。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关键的一步 —— 很快,我便被介绍到崇外街道办事处知青劳动科协助工作;而且,家桂管辖内花市口儿的一座旧楼,经维修后“分配”给我一间,十五、六平米,间量高大,成了我的安身之所。
       一招棋活,满盘皆赢,我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妻不久就去了小学校教书;孩子入托,爷奶接送;我安心地在办事处干了一年:参与管理辖区内待业青年的学习、劳动,负责取送他们的档案,通知面试、考试查分,抄写材料;接待各单位前来招工的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 ......
       那时,崇外办事处安置待业青年的工作,搞得较有声色:组织待业青年织台布、绘图样,上街售卖;支持青年自谋职业,缓解和减小就业压力;多种形式,广泛经营,扩大安置等等,王纯副市长亲临指导,宋任穷等中央首长莅临考察;引得中央电视台及外国等多种媒体前来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央视女主播李娟的爽朗笑谈)......  毗临的前门办事处,组织待业青年在繁华地段卖“大碗茶”,举动较大,街道干部尹盛喜投入其中,最后发展成为颇具实力的“大碗茶公司”。(待业青年:包括各省区返城的知识青年、北京历届尚未分配的毕业学生,及其他社会闲散劳动力。)
       此后不久,我的老父分到了两间新楼房,他和我一起高高兴兴地去拿到了钥匙,全家协调好关系,各自的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我也于1979年10月告别了办事处,奔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化工厂,开始了新的进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