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丰富胡同:“柿院"热闹居民闭户

时间:2007-05-12 03:0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66次
 
 
         探访老舍故居  游客闯进普通人家  民工寄居京城 农用车成胡同景观
 
        丰富胡同:“柿院""热闹居民闭户
 
 
 
 
胡同春秋
        丰富胡同因为老舍先生出名了。每隔40分钟,王府井旅游观光车都会从灯市口西大街经过,途经丰富胡同南口时,导游照例向游客介绍说:“大家往右看,丰富胡,同的第一个院落就是老舍故居……”到胡同参观的人也大多是因为老舍故居慕名而来。在胡同的居民看来,这样的出名多少有点被动和拾人牙慧。其实,他们宁愿人们认为这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北京小胡同,每天发生的也只是最平凡不过的生活。
 
胡同简介:100匹布换来的小院
        1950年,老舍被任命为新中国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老舍希望能有一所自己的小房子.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答复后,老舍请他在美国的出版代理人寄回500美元版税,换成100匹布,在东城丰富胡同l0号买下一所小三合院(现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l9号)。
        老舍爱花,小院里的花草树木几乎都是他亲手种植的。1954年春,他和夫人胡絮青一起栽了两棵柿子树,于是给这个宅院起名为“丹柿小院”。如今,这两棵柿子树依然枝繁叶茂。看守老舍故居的老大爷说,秋天满树都会挂满黄澄澄的柿子,比市场上卖的柿子甜得多。小院的两块小草坪枯黄,上面零星散落着蒲公英和不知名的淡黄色小花,和老舍先生生前“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全是花”相比,显得有些荒凉。
        居民们习惯把丰富胡同称为市中心的中心,生活、交通都极其便利,这也是当初老舍选中这座宅院的原因之一。出门步行5分钟就是王府井商业街和东安市场,萃华楼、东来顺这样的老字号饭馆也近在咫尺,下馆子绝对用不着发愁。
 
胡同剪彩:大门紧闭谢绝参观
        丰富胡同长不到100米,宽约15米,住户也不多,每个院落都紧闭着大门,白天很少看到住户进出,胡同也因此显得格外安静。
         一直到12点,才见4号院的一位大妈从后门出来,拿着小铲子侍弄她养的花草。不大的花棚里种着玉春瓣、月季、文竹、君子兰和桃树苗,提子苗也几乎爬满了铁丝架。赵大妈说,和以前比起来,这已经不算什么了。小小的花圃给胡同平添了许多生气,而且又在老舍故居对面,自然容易吸引路人的眼球。
        赵大妈只要见着相机,都会吱溜钻进房间里。这不,摄影记者的相机还没端好,她就扬起手遮挡,说:“可别把我给照进去啊!”赵大妈说以前各个院落的大门都不关着,自从老舍故居建成老舍纪念馆对外开放后,每天都会有人来参观。看了老舍故居觉得不过瘾,还对居民宅院和胡同生活充满了好奇,直接闯进院里左顾右盼,掏出相机不停拍照。时间一长,居民们不好直接下逐客令,于是采取“消极抵抗”策略,紧闭院门,任凭怎么敲门也不开。
 
外地人租房早出晚归
        丰富胡同11号院里的房子大都出租给外地人了。河北来的李师傅在11号院里租了间空房,每个月房租600元。每天凌晨两点,他就开着三轮车去大洋路批发市场上菜。
        在11号院里租房住的外地人大多是和李师傅一样的小商贩,一到晚上,他们开着突突响的农用车或三轮车回来,胡同里就热闹起来,也形成了胡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文/bfw实习记者:姚瑶  07-05-08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