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与“鬼”
朱小平
2003年1月29日北京晚报载文介绍簋街,一般人只知道“鬼街”,对簋街并不清楚,下面做点介绍。
“簋”读“轨”音,与“鬼”同音。它的本意并非像把“鬼街”改名的人士所解释的那样是古代一种食器,这未免有些简单了。“簋”的本意最初是用于盛粮食的器物,《诗经·.小雅·伐木》记载:“于粲洒扫,陈馈八簋”。据专家考证,它的形状很像大碗,圆口、大肚、下有圆座。有的有耳或方座。后来逐渐用它盛饭,后来还与另一种盛粮食的器物“簋”(读“府”音)并用以代表祭祀。这不用去费劲查典籍考证,翻一翻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就知道了。
于是,“簋”就有了三个含义:一、代表盛粮食的器物;二、代表吃饭的器物(不同于碗);三、代表祭祀的用语。用它给北京的一条美食街当名字,雅则雅矣,但却失掉了老北京的民俗味,况且并不那么准确。起码这条街不是专卖五谷杂粮或丧葬用品吧?
“鬼街”其名,我想必是深谙北京风土人情的某位人士的一种再创造。北京过去没有“鬼街”,只有“鬼市”,何为“鬼市”?按照已故的研究老北京风俗语汇的专家金受申老的解释:老北京买卖旧物的所在名为“小市”。以时间分,有“早市”(后夜三四点钟起日出即散)、“晚市”(下午三四时起黄昏散市)和“夜市”(掌灯后营业三更收市)。“夜市”又名“鬼市”。早、晚两市只卖破货,不卖假货;“夜市”以售卖新货为主,偶有假劣品。那么为何又称“鬼市”呢?据金老的考证,亦有三:一、经营时间在夜里。二、时常会发现珍奇物品。三、所售物品亦有来路不正者。
东直门的食街干吗要起个“鬼街”的名字呢?其实过去的“夜市”并不仅仅出售各种货物,它唯一的附属营业,还在于“吃”,据金老亲睹记载:卖烧饼、麻花、豆腐脑、老豆腐、炒肝、爆羊肉、烩丸子、杏仁茶、豆腐浆、炸饹馇、炸饹馇丸子……以至于酒馆、茶摊以及各种肉类吃食如驴肉、酱牛肉、羊头肉、猪头肉、熏鱼、马肉脯、“狗肉陈”等,皆为老北京名吃。
过去北京“鬼市”约有两处,北新桥一带和正阳门外大街。由此来看,给东直门食街起名“鬼街”很有讲究。食街不等于“夜市”,只经营肴馔,所以起名“鬼街”,一字之差,截然分明。又取“鬼市”内涵,经营时间从晚饭起至半夜,还有新奇食品(如风靡一时的小龙虾)。地理位置与过去北新桥的“夜市”极近;又符合老北京的习惯,叫起来通俗平民化。因为“鬼街”不是一条纯高档食街,各色人等各取所需,当然还是最受工薪阶层欢迎。
很多北京人去过“鬼街”,你们说名字究竟是“鬼街”好,还是改成“簋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