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 北京历史

胡同里的读书声

时间:2006-12-19 12:3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44次
 
                  胡同里的读书声
 
        北京寸土寸金,空地难寻。许多学校因此只能挤在街道错综、平房栉比的胡同里。多年前,我在这样的学校里曾上过学。
        1958年,按居住地划分,我上了该小学。它紧邻西城护国寺大庙,因此而得名。护国寺以前香火旺盛,曾是江湖百艺汇集之地。而我上学时却已衰败,寺庙里泥胎个个身披蛛网,早无往日尊严。
        学校不大。一幢灰色小教学楼占去校园的三分之二。即使这样,教室仍不够用,只能一间教室上下午两个班轮用,所以读书声是终日不断的,稚嫩的童音汇成歌,穿出教室.荡过校园南山墙又漾进寺庙里,惊起庙檐下麻雀无数。
        余下更小的地方是操场。由于小,仅能放两件供学生玩耍的器械:一个叫联合器的大铁架,上有爬杆、软梯、转伞。转伞垂三条大绳,末端有套。玩时把腿伸进,伞转起时脚能离地。课余,我们总是冲出教室去抢那几条大绳。抢不上的就奔西北角小双杠前玩“追人”。玩法是,两人各占杠一头,同时手撑脚迈,越杠追对方,被追上者下,换新人再来。日久天长,那小双杠竟被大家磨得油光锃亮。但多数人还是玩不上。于是我们这些淘气的男生便悄悄溜出校门,钻进寺庙里玩捉迷藏。一次,我藏在佛龛上滚成了一个泥猴儿。看庙的大爷老眼昏花直纳闷,怎么多了一个小泥胎?再瞧,“小泥胎”眼珠子还在转!把人家吓了一跳。那次看庙人是把我们“押”回学校的。从此校方规定,课间谁也不准跨进庙门一步。后来,我们这帮男生又兴起玩弹球和拍三角,只可惜这两样我都玩不好。一个叫杨怀堂的同学,球弹得又准又硬。钉上对方的,是瓷的,能钉碎;是玻璃的,能钉块疤。拍三角,人家掌大有风,啪,一掌下去,续上的厚厚一摞三角全翻了个儿!那时,我对他十分佩服,练了许久,终是技不如人。
        我的班主任叫刘秀英。二十来岁,很年轻。她常带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其实,她就是那游戏里的鸡婆婆,我们这帮小学生就是那群小鸡崽,处处受到她的呵护。记得每次放学,她都要求我们排好路队一起走。虽然我们的家离学校都不远,但她还是怕我们被胡同里窜出的车碰着,怕有人半路贪玩不回家,每天都要亲自送最远的学生迈进家门才肯罢休。四十七年后,当我们几个学生去看望已退休的刘老师时,一见面,她不但能叫出我们的名字,并能准确道出每人当时的家庭住址,这让我们无不称奇也十分感动。
        中学我是在三中上的(当时叫男三中)。校址就在西城祖家街。1724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右翼宗学(即皇家私学);1912年,民国政府更名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二百多年校史,使它跻身京城最古老的学府行列之中。
        学校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几个大小不等、古色古香的平房院落串起来,嵌在校园东部。庭院中都种有百年的银杏和大叶杨,风袭来时如涛声作响。西部由正南、正西两座旧式小楼和一块极小的空场组成。另外,在不远的另一胡同里,还有它的分校。说是分校,其实就是一更小的独院。刚入学的新生都要在分校里上够一年学,才能进人本校。
        提起学校当年的窄小和简陋,现在的学生是很难想象到的。那时,学校没有像样的操场。要上体育课,学生必须穿过几条胡同,赶往官园体育场去上。若遇上要开全校师生大会,一部分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通过有线喇叭聆听校长讲话,以致刚入学的新生在很长时间里会不识校长真面目。我刚入学时,是在分校的一个旧式小木楼上上课。那楼可真“娄”啊!朽了的地板翻起来,脚踩上去吱吱呀呀不住地呻吟。夏日教室闷热如笼。推开窗子,便是人声鼎沸的街道。一个常在那儿挑挑儿卖鱼的喊“卖小金鱼嘞”,每到这时,我脑海里总浮现出那清凌凌水中爽爽游着的小鱼。考试时,街道上过往的骡马车仍然不断,像在你耳边挂起一只天然马蹄表。然而,即使在这样恶劣环境下,我们学习仍很投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过分。
        三中的老师都很敬业。修身为本,育人为先,个个都有能耐。那时就常听高年级校友议论某某老师有一手,一下能押中几道高考题。只可惜没等这些能人教我,就开始了“文革”。
        在我记忆里,教我语文的石之琮老师印象极深。石老师当年五十来岁,说话声音却极嫩极甜,像个小姑娘。她爱穿烟色西装,一头银发,很有风度。当年,她很欣赏我的作文,常把我写的当范文念给同学听。我见了她总要收住脚向她问好;她则微笑着向我点头。谁知“文革”开始后却全变了。我也曾鬼使神差般地给她贴了一张大字报,说她用封资修的东西腐蚀了我们。大字报自然是昏话,并无事实,就贴在教室外西墙上。一天傍晚,我发现石老师正在看那张大字报。她也发现了我。那天,夕阳还剩下最后一抹红,洒在她那张柔和的脸上。她平静地瞥了我一眼便默默离去。那一瞥分明蕴涵着一种疑惑和哀伤;那一瞥令我终生难忘……
        三十八年后,当我再回到这所胡同学校时,已是旧貌难觅,斯人邈矣。我惊喜地发现,现代化的教学楼早已拔地而起;原来那些极具特色的平房小院经过修缮,更加古朴典雅。那天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又牵着我的思绪回到了往目的光阴。
 
                                               贾庆瑞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