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夏县的回忆(一)

时间:2009-09-17 12:5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336次

 

    那是1968年的冬至时节,一年当中天最短、夜最长的那天,专列载着满车的北京知青到了山西夏县。不但这个日子不那么令人鼓舞,就连发车都不那么顺利,火车还没开出站就突然制动停车,送行的情深者又追上来,在没有站台的铁路边跳着探着,和亲人继续洒泪告别。

    天亮时分火车开到水头车站,这里是离夏县城最近的车站,大家下了车,全部集中到水头公社的露天大会场。那是个阴沉沉的天气,在冷飕飕的寒风等了半晌,没人理会,没有领导露面,路上看到一群执乐器的中学生欢迎队伍,也没见他们入场。没吹,没打,没水,也没饭,就这么把大家晾了晾,就又去了车站,在铁路路基旁的大行李堆里认自己的行李。好在车上每人发了八个面包,全吃光的毕竟是少数人。

    老忠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分子,自己的八个吃了,发剩下的又领了两个,对面座位的同学知道老忠一向饭量豪爽,也帮着多领了两个,连这四个,也吃了。这还不算,从学校临上汽车前摸到兜里还有饭票,在食堂买了两个窝头——也早早下了肚。

    来北京领人的夏县人在车上就曾坐到老忠旁边聊天,告诉老忠是他那个公社的。老忠再问是什么大队,只说“到了就知道了”。此时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上山上山,没有一个在平川的!于是按照安排,上了相应的卡车。有些离开早的,上的是马车。不管上的什么车,人家拉哪儿我们就去哪儿,没商量。

    日后老乡们传说:北京学生都不愿意上马车,结果上马车的都在平川,上卡车的都在山上。其实是瞎说。上哪个车是事先安排好的,北京学生自己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不过已经将目的地告知个人,老忠那时候就知道要去的是“李家坪大队”。当时就分析这个能叫“坪”的地方,必定不平。延安就有“王家坪”,井岗山上就有“茨坪”、“茅坪”,那歌里不就这么唱的吗:“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呀闪银光…”

    卡车开出去,最先看到的就是“司马村”,后来知道,这里就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就是那个传说“砸缸”的小孩,他的家乡。汽车上坡又下坡,开过了县城继续走,到郭道村停了停,那个公社干部下来不知道向公社领导交代了些什么事情,就又上车继续前进。过了周村,到了陈村停下,点名让一些人下来。老忠熟悉的本校同学几乎全下了车,只有同年级四班的老怯和一班的老忠留在车上,还有一群显然年纪还没到高中的知青男女。

    陈村是在山脚下,车再次启动,加油,上坡,就开进了山路。荒坡,全是荒坡,石头,枣刺,路边只有这些东西。对老忠来说,这还是巴不乐得的事情!平原的农活,在四季青就大致都体验过,山上的生活虽然在步行串联中有所了解,但农活还是一个空缺。

    卡车开到一个最陡的路段,突然熄火了。副手下了车,用摇把使劲地摇了半天,还是没用。什么也不说,就上车关上了门。车开始下滑了,大家看看这一边的峭崖,看看那一边的深谷,想到是不是应该跳下车去逃命了?就在这么一闪念的时候,汽车轰地一下发动起来,刹车也重新踩住。原来那司机挂了个倒档,用下滑的力量把火重新打起来。就这么,让李家坪大队的知青们经历了头一次考验。

    卡车继续开,依山路转入山沟,两边都是峭崖,没有了深谷,似乎安全了许多。但没走多远便山穷水尽,像是钻了一条死胡同,到了一个三面全是峭崖的地方。后来知道,这样的山沟尽头就叫“沟掌”。无路可走,连人带物统统下车。这时候就看到朝南的山坡上闪出一面旗来,心里想,那为首的一定会叫喊“大风大风!”谁怕谁呀!敢来真的就让他们喊出“风紧风紧!”

    不过那还确实不是小说里占山为王的落草强人,是在村中等候着的欢迎队伍,大队学校的一群学生。同时还有若干个成年社员,个个背着扁担,把我们的行李拴好绳子挑起来,沿着那之字形的小道就担上了山坡。我们当然随着欢迎队伍一起,也是走那条小道,跟着他们开进“山寨”。

    谁也没想到,从下了车还要上山,还要走那么远的路,至少有两公里。山坡上面的村叫郭家沟,还要向北到张家嘴,再沿着沟沿绕到大队学校,然后下坡,这才到李家坪大队所在地。不知道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李家坪大队的大队部不在李家坪村,这个村叫吕家沟,这就是此后老忠八年插队务农的地方。就这么折腾了一天,到地方已经是天傍黑。可是还有安排在六队的知青,他们离自己要去的村还有四、五里地。

    落脚后先吃饭,露天地里站着吃。虽然饿了一天,但大家似乎都没什么食欲,饭菜也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只知道给我们做饭的是个踮着小脚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吃饭的地方就是她家的窑洞门口。

    晚上睡觉是三个人在老队长家的窑洞里,老队长提前给拢好了炉子,蓝色的火苗半尺来高。窑里是一个有炕厢的炕,相当于房中房,炕上铺着炕席,很干净。睡觉前打开半导体,就在刚到农村的这个晚上,听到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当时的感觉是:这条路走对了。

    第二天知道,来李家坪大队的北京知青,名义上是来自海淀区的两个中学,去六队的青一色来自45中,我们这里是九队,只有三个女生是45中的,其他八个,号称都是来自我们学校,其实除了我和老怯以外,全部都是顶着我们学校的名来的,有35中的,有37中的,有师大女附中的,有女三中的,11个人来自6个不同的学校。

    5个女生住在同一个窑洞,自言一夜哭了一夜。说那窑洞里左一个小窑,右一个小洞,晚上都是黑洞洞的,她们怕得不得了。其中一个女生是45中相应号召的带头人,在全校动员大会上发言表态的,这时候却一口一个“把我们骗来了!”

    我们几个男生,很有兴趣地参观了一下她们住的窑洞,并给这个窑洞一个雅号:云水洞。老忠等三个人住的地方,也被命名:鸽子窝。仿照《西游记》中的语言戏称:鸽子窝福地,云水洞洞天。

                        (待续)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