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山村的回忆

时间:2009-02-14 11:0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405次

  当年,我插队的地方是在陕西省延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子四周是连绵起伏的黄土山,村子里的十几户人家就住在半山腰的土窑洞里。我在那里虽然只度过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是,这段短暂的经历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是最难以忘怀的,最值得回味的。
    那是在我既将分配工作,离开那里之前的一件小事。乡亲们得知我就要离开他们,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便轮流请我到各家吃饭,为我送行。我们插队的地方是山区,小麦种植很少,每户每年才分十几斤小麦,可是他们都拿出过年的一点点白面,请我吃当地近乎奢侈的食品压饸饹和炸油糕。
    照例有一天轮到了大队书记家,书记的婆姨(就是妻子),是个患慢性病的人,由于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在家卧床养病。当我走进他家破旧的窑洞,一下子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漆漆的不知往哪走,只听见一个女人虚弱的声音:“娃呀,快进来坐。我循着声音进了窑洞,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油灯后面半躺半坐的书记的婆姨,看上去很瘦弱,说不上到底有多大年纪,留着一个盘头,有很多头发散落在脸上,在油灯微弱的光照下,显得异常憔悴,虽然这样,脸上仍露出慈祥的微笑,她用手掸掸炕席,让我坐在炕桌边,这时我才看清楚,这孔窑洞由于年久失修,窑洞壁上的黄土已经脱落了不少,一条土炕占了多半个窑洞,一张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炕席,已缺了一个角,露出了土坯制的炕面,几床说不清原来是什么颜色的土布花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六、七个大大小小泥头土脸的孩子踡缩在炕角,瞪着一双欣喜和有些不知所措的眼睛看着我,看得出书记一家人对我的到来异常兴奋,围着我问长问短。我看着书记家的艰苦生活和六七个孩子看着热腾腾的油糕和饸饹的眼神,我真难以下嚥,虽然这是当时难得的美味。
  饭后,我和书记谈着将要去的地方和在这里两年多的生活,他的婆姨在一边一言不发,直到临行时,她拉过我的手,放在我手里一块钱和几斤粮票,深情地对我说:“娃呀,真难为你了,你一个女娃家年纪这么小就一个人出门,叫我们怎么放得下心呀!这钱你留着路上用,在路上要小心,到了地方给家里打封信。”我望着这一块钱和拉住我的粗糙的手,听着这发自肺腑的叮咛,心里一阵发紧,眼睛有些湿润了,我知道在当时,这一块钱在我手里不算什么,可在他们手里就重要的多了。那时我所在的生产队,壮劳力每天才挣十分,合一毛二分钱,而我这个知青每天挣六分,连一毛钱都挣不上。这一块钱书记要劳动十天才能挣上,还要省吃俭用一分一分一点一点地抠出来,更何况他家里还有一个病人和六、七个孩子呢,我当时被这真情深深地感动了,这种感动决非因这一块钱而产生,而是它所表达出来的真挚的情感。
    这件事情一晃过去四十年了,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想起过去的那段日子,想起那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那贫瘠的黄土地那一孔孔破旧的窑洞和书记婆姨那亲切的声音,这四十年来我又有了许多新的经历,但是我却再也没有寻找到那次出现过的那令我真正动情的感觉,那是最让我留恋的,刻骨铭心的感觉。

山村的回忆(续一)
  记得还是我们到张家沟大队的第一个秋天,天气开始转凉了,有一天的早晨,不知怎么我觉得浑身上下的骨节都要断了一样疼痛难忍,同住一个窑洞的同学摸了一下我的额头,滚烫滚烫的,几个同学一商量,决定还是去公社医院看看。于是几个女生扶着我一起慢慢地出发了。
  我们队虽然离公社不远,只有三四里路,但中间隔着一条延河,河水平时也有半人多深,冬天时老乡们为了过河方便,搭了一个简易的桥,但是到了夏天一发洪水,桥就被冲没了,年复一年都只是冬天搭,到了夏天就只有淌水过河了。我们几个女生走到了河边,记得那天刚下过一场小雨,湍急的河水还挺深的,平时我们去公社或赶集都相互你牵我拽着趟过去,可是那天我发着烧,怎么能趟深秋的凉水呢?不知所措的我们正在岸边发愁时,我们队的一个老乡,正在河边的自留地里干活,看见我们站在那里不走了,他过来问明情况,立刻毫不犹豫地说:“娃,别愁,哦来背你过去。”并不由分说就把我背了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河里走去。我趴在大叔的后背上,眼看着冰冷的河水没过他的膝盖,却感到了温暖和踏实。是想家?是感激?还是找到了亲人的感觉?积在心中的委屈和伤感一下子从心底爆发出来,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突然哇哇的大哭起来……。大叔连忙安慰我说:“娃!别哭啦!快过去啦!哦知道你是想家了,这么小的女娃,出这么远的门儿,怪可怜的,等病好了跟队上说说,你们回家看看吧!”……就这样,趟着冰凉河水的大叔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说着:“别着急,好啦,快到了。”这时我才止住了哭声,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淌过了河,大叔轻轻地放下我,对我们说:“你们这么小的年纪就一个人出门在外,真是不容易,以后有事就招呼哦。”还没等我说声谢谢,大叔已经转身向河对岸走去。我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眼泪止不住再一次流了下来。
    陕北的老乡们就是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温暖的手,用他们的热情、用他们的真诚、用他们的朴实帮我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只是我插队那几年中一件件难忘的小事之一。四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往事,一幕幕当年的感人景象,就像永远演不完的电影一样。从我心底的记忆之门飘出,在我的眼前萦绕……。

山村的回忆(续二) 
    每当回忆当年插队时的许多往事,虽然有心酸、有难过、有无奈,但是也有美好、也有欢乐、更有收获。
    我们几个女生每当聚会时,就会津津乐道的提起当年一些有趣的、令人捧腹的事情。 
    当年队里的老乡们除了种地解决吃饭问题,平时的花销就要靠种自留地,种些蔬菜,养猪,养鸡,然后到集市上卖钱来解决了。我们去了一年后,也开始思考零花钱的问题。我们看老乡家都养母猪,下了小猪可以卖钱,大家一商量,(主要还是男生出的主意,)就到集市上买了一头老母猪,因为知青们不懂行,买的母猪品种不好,尖嘴长脸,一副猴象,可能以后下了小猪也卖不了好价钱。但是毕竟是我们知青的第一个产业呀,所以我们还是天天认真的把糠皮麸子拌上野菜煮熟,按时按顿地精心照料。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大概经过了半年多的饲养,老母猪还真争气,终于下了一窝小猪,记得有十几只呢,大家高兴坏了,对它们就更加精心了。等小猪崽儿刚断奶不久,我们一商量,决定利用甘谷驿十天一个集的赶集时把小猪卖掉。
  到了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拉上了一个当地传统的小车,把十几只小猪崽儿放到几个筐里,就往集市上走去。
  当年的集市也是按照经营种类分区摆摊的,一进集市街的两边是卖菜的,水果,粮食……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热闹极了。我们拉着车要从街西边走到东边,才是牲畜交易的地方。不知是因为人多还是喧闹声,小猪宝贝们哪见过这个阵势呀,突然它们像发了疯一样,嘶叫着,从筐里蹿了出来,在人群里四处乱钻,我们几个知青先是一惊,茫然不知所措了,愣了一会儿才缓过劲来,赶紧分头追赶;一时间人喊猪叫,好不热闹。街上赶集的老乡们都象看戏一样看着我们逮猪崽儿……。
  等我们把小猪崽儿都抓到后,大家已经气喘嘘嘘、连累带笑地直不起腰了。这件事也是当时甘谷驿集上一道特别的风景呢!

山村的回忆(续三)
  在我插队的日子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们几个女生之间深深的友情。当年在学校里我们的关系就比较好,到了陕北在一个窑洞里,一个土炕上,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时间,真是同甘苦共患难过来的,小小的年纪,离家千里大家相互照顾着。
  我们几个人中我的个子又瘦又小,身体也比较弱。到了农村,队里是按出力多少来评工分,我队比较强壮的女生每天挣8分,我才挣6分,但我们几个女生几年来工分一直是合在一起算的。这就好比现在同事之间把工资合在一起过日子一样,这对现代的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地记在心间,是隐藏在我心中一个不能忘怀的心结,使我和同学之间这么多年来还依然保持着良好关系的纽带。
  我虽然也努力过,也想和同学们干一样的活,但是无论是从身高或是从体力上又确实限制了我,有很多活是我根本就干不了的,因为我们住在半山腰上,而水井却在山沟底部,每天要把水挑到半山腰的窑洞里,由于我个子小,山路又非常窄,只能顺着山路走,担上两桶水,上山时前面的桶就碰到地上,同学们为了照顾我,就不让我挑水了,让我干比较轻的活,比如磨面(是用驴拉磨,人只管看着和扫台面),每十天到集上帮助队里卖菜,这些都比上山干农活轻省。当年在甘谷驿公社,也许人们并不认识我,但要提起张家沟那个卖菜的知青女娃,许多人还是知道的。
  虽然我们后来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了各自的家庭,并又经历了许多许多……但无论辗转到哪里,我们都相互联系着,相互关心着。每当我们聚到一起时,都像没有分开过一样,没有一丝的陌生,大家热烈的争着抢着地说着聊着,回忆着过去那共患难的日子,回忆着当年的点点滴滴,伴着泪水和笑声。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四十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的变老,但我们的情义却不减当年!
     
山村的回忆(续四) 
  记得那是刚回到北京时,单位组织去北京郊区的山沟里游玩,我去了之后发现,无论是幽谷神潭,还是天仙瀑……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但无非都是顺着两山之间的一条小路向山里走,弯弯曲曲,脚下有一条小溪从山沟里流出,一路上有几个人造景观,走到头便有一潭清水,——景色大同小异。这使我马上联想起我插队的地方,——张家沟。那里的景色没有人为的改动,完全是天然的风景,比起这些人造景观来,更显出它原始的魅力与含蓄。从此以后再组织去这样的地方我是坚决不去了。
  现在回想起那陕北的山,虽然是黄土高坡,但也有它独特的美景。在我们张家沟,分前沟和后沟,老乡们的窑洞就星罗棋布地坐落在那里的半山腰上。当我们沿着那弯弯的小路从前沟走到后沟时,便有一帘小小的瀑布顺山而下,在春、夏、秋的三个季节里,每次的雨后,就像神话里的水帘洞。到了冬天,水帘变成了冰柱,那真是美极了。——瀑布的下面是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每当休息时,我们便 去那里洗衣服。在后沟的半山腰上还有一股清清的泉水流下来,老乡们用一块石板刻上一个槽,让清粼粼的泉水顺槽流出,就成了天然的自来水。后沟的老乡们就是靠这股清泉生活的。
    那是我们插队的第一个年头,冬去春来,光秃秃的山坡上长出了青草,大地开始苏醒了。我们在山上干活,看见满山绚丽的蝴蝶在明媚的春光中飞舞,仿佛衬托着我们亮丽的青春年华。我们在城里哪见过这麽美丽的蝴蝶呀!山里的蝴蝶个子特别大,有的白色翅膀上带着红色的花纹,触角上长着两个黑色的大圆点,就像孔雀的尾巴。还有的黄色的翅膀上带着黑色的花纹,就像老虎身上的花斑……,我们休息时就用衣服在山野里尽情地奔跑着去扑那满山的蝴蝶。就在那一刻,把一切劳累、烦恼、苦闷和怅惘全抛到了脑后。我们把捉到的各种蝴蝶小心翼翼的做成标本,寄回北京,保存了好久好久。
    到了夏天,在山顶干活时,云朵就在头顶飘过,觉得离天真得很近很近。有时候一块云彩飘过来了,这个山包就下起了雨,但你放眼望去,远处确是一片晴天。一会儿云彩飘到远处的山头,那个山上又下起了雨。一块云彩一片雨,真是让人称奇。当我们站在山上往下看,就在脚下,一朵朵白云在山沟里的飘动,缭绕在若隐若现的一孔孔窑洞上边,和那袅袅的炊烟连在一起,又向远方飘去。这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城里来的孩子,——那种感觉就像在仙境一般。
    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我仍然无数次的在梦里回到那美丽的张家沟,在梦中走进我们曾经住过的窑洞,在梦中又见到那里纯朴、可敬的乡亲们。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的感觉并没有写得这样浪漫,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光记住了当时的艰苦与劳累,我还记住了那一个个美好的、难忘的瞬间。这是我一辈子享用不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村的回忆(续五)
    在农村插队的日子虽然才短短的几年,但我们长了许多见识,学到了在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可以说,痛苦并快乐着!
  想当年,我们才十七,八岁,在家还都是孩子,只管读书,玩乐。家中大小事都有父母呢。到了农村可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插队,更无法与兵团相比,在兵团一天干活再苦再累,收工后有食堂,能吃上热菜热饭,不用发愁柴米油盐的问题,从上到下都有各级领导管着,而插队就不一样了,到了农村,就像一群没娘的孩子,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往一个生产队一分,就算是一家子了,任何一件小事,从点火用的柴火,到吃的粮食(粮食都是带壳的),事无巨细,自己不操心就无法生活下去。
  六九年,迎来了我们插队的第一个春天,队里分给我们九个学生两块自留地,一块在延河边上的川里,一块在半山坡上。到了播种的季节,乡亲们出于对土地最原始的向往、为自己劳作的积极性,早早地把自家的自留地翻松了土、播下了种子,每天上工前和收工后,都顺便到自留地看看,哪怕是培上一锹土,干上一点儿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人类对土地、尤其是对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热爱。老乡种的地都快发芽了,我们却还没动静,学生们就像无头的羊,根本没人操心这个事,老乡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疼得央求我们:“娃家,好歹把地种上,可别让地撂荒了。”于是我们几个才很不情愿地勉强把种子撒上。在那块川地里种上了最好管理的玉米,豆角,红薯。……按照老乡教给我们的;种一排玉米,一排豆角------这样以后豆角的秧子就往玉米杆上爬。等芽长出来了,老乡们已把草锄了两三遍,而我们呢,由于没人操心和张罗,一次也没锄过,草长得恨不得比苗还高。这时老乡又央求我们:“娃们,好歹把草锄了,让苗好好的长吧!”就这样,在老乡的一再催促下,我们才把草锄了。老乡下工后天都黑了,还赶紧往自家的地里跑,伺候着自留地里的庄稼,蔬菜。盼望着有个好收成,换些油盐钱。我们的自留地在老乡的指导和自己不太精心的照料下,地里的庄稼也一天天长起来了。
    春去秋来,到了收获的季节,那年可能是老天有眼,照顾我们这群没娘的孩子。玉米个个籽粒饱满,豆角呢,爬满了玉米杆。记得当时我们摘豆角是用扁担往回担,筐里装的满满的,摘都摘不完。老乡比我们下的辛苦多多了,反倒还不如我们收成好呢!他们都羡慕地说;还是北京娃有福啊!
    第二年,我们尝到了甜头,种自留地的劲头大多了,我们发现当时队里没有科学育种的观念和经验,种的西红柿由于品种严重退化,结出的西红柿果实都是裂成几瓣的,上面还有大大小小的疤痕,口感和品相都很差,而且农作物的品种也很少,于是我让家人从东北干校寄来当地没有的面瓜的种子,祥子还从北京带来优良的西红柿种子和各种蔬菜的种子,除了自己种,还分给乡亲们。这一年我们费了不少心思,翻地、锄草,上肥……到了秋天,我们在山坡的地里收获了又大又甜的面倭瓜,还有个个红彤彤、圆溜溜的西红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的成长起来了,一点点学会了生活,学会了种地,并进一步了解了农村,了解了乡亲们。乡亲们在这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收益——由于我们的到来,乡亲们也得到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观念,在当时那个年代,知青运动在一些方面确实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村的回忆(续六)
    当年我们养猪是在完全不懂猪的品种的情况下开始养的,猪崽买回来老乡们才告诉我们品种不好,结果养大了,又下了小猪,卖掉后也就弄了个不赔不赚,白忙活一场。我们养的鸡也是一样,饲养过程中的惊喜和最后结果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回想起我们几个人养鸡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当地农村养鸡基本是散养的,看着老乡的鸡都是满山的找食吃,晚上自己就进窝了,只要每天晚上记着关好鸡窝门儿就行了,管理很容易。我们想,养鸡很省事儿,不像养猪那样费精力,所以就买来十几只小鸡,养了起来。早上只要把鸡从窝里放出来,基本就不用管它了,它们就在山坡上草丛里,自由自在的寻找着小虫子,草籽等食物。(现在回想起来,那可真是原生态饲养法,真正的绿色食品。)到了晚上,它们自己回到窝里,我们要做的是:——关上鸡窝门!这是千万不能忘的,而且窝要建的非常严实,不然就被黄鼠狼吃了,当地的黄鼠狼是很多的。
  时间过去了几个月,眼看着小鸡慢慢的长大了,到了春天,我们的母鸡居然也陆续开始下蛋了,我们几个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可是在北京没有过的体验。我们既能享受每天掏鸡蛋的喜悦,又能改善当时清苦的生活,使我们尝到了一点农村生活的乐趣。
  我们这几个都是马大哈,只知道自己养着一群鸡,从来也不去数一下有多少只,有几天,我们觉着好像没以前多了,但是谁也没在意,就这样又过去了十几天,突然有一天,一只母鸡咯咯叫着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群唧唧乱叫的、绒球球一样的小鸡出现在我们窑洞前。让我们惊讶不已,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养的一只母鸡,不知什么时候,去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自己孵蛋去了,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就这样,像变魔术般的,我们又多了一窝小鸡。
  于是,我们有了点儿经验,开始观察并跟踪一只看着不太正常的母鸡,因为它那些天都不去窝里下蛋,而是天天往一个废弃的窑洞里跑,我们跟过去一看,哈哈!原来它已在那里自己搭了一个舒适的安乐窝,并且已经下了八九个蛋了,这下我们如获至宝,把那几个蛋拿回来,美餐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真挺残忍的,可当时没辙呀!缺嘴呀!
  后来,因为我们不善管理,新孵的小鸡今天少一只,明天丢一只,最后也没落下几只,当时到底是怎么少的?少了多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一桩无头案。但不管结局如何,养猪,养鸡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带来经验和收获。时至今日,还是感到回味无穷的。
     
山村的回忆(续七)
  我虽然在陕北,在张家沟生活了不到3年,但当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陕北是黄土高原,我们在的张家沟百分之九十是山地,沟地,只有很少一点平地在川里,为了再开发出一些平整的土地,村里开会研究决定开山造田。
  所谓造田就是在后沟的两山之间打一个坝,在坝的两边留一个泄洪槽,等下过雨后,泥土顺沟而下被坝拦住,水从泄洪槽流走,沉淀下来的土壤就成了一片平地,用这种传统的淤积方式就可以造田,然后再把坝增高,这样每下一场雨,平地就增高了一点,天长日久就可以造出不少平地了。
  当时队里决定由书记带领我们几个女生去打坝。我们每天要从沟两侧的半山腰上刨土,然后用土把坝垒起来,每填一层土要用夯打瓷实。夯是用一块方形石头拴上4根绳子,打夯时由书记喊号子,四个人一起使劲拽着绳子,把夯抛起来再砸下去,一下一下随着号子声有节奏有顺序的把土砸实,然后再填一层土,再砸……。
  就这样我们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在我们的辛苦劳作下,坝一天天的增高了,但问题也出来了,天气晴朗时干活还没问题,但每逢下雨时,在光秃秃的山里我们就无处藏身,经常被雨淋成落汤鸡,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们每天都是从半山腰上取土,不如边打窑洞边取土,这样有了窑洞就不怕下雨没地儿躲了,这可是一举两得呀。说干就干,我第一个开始打窑取土了,因我力气小,挖了两天成效不大,只挖出一个一人高,不到一米进深的浅洞。这时我队的两个大个子女生说:“你力气太小我们来吧!”于是她俩开始挖起来,而且一人挖一个,两个洞并排。真是身大力不亏,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初见成效,人已经可以钻到里面了,估计再有一天,我们的窑洞就打成了。大家正在为以后有了遮风挡雨的好去处高兴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听轰隆一声,一股呛人的土烟扑面而来,窑洞塌了!其中一个同学不见了,我们都惊呆在那里,大脑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其实回想起来,可能也就几十秒的时间),只见土堆在动,一拱一拱的钻出一个人来,她浑身上下全是黄土,像一个土人似的站在那里用手绢掸着脸上的土,喊了一声:“都把我的脚墩了。”我们这才长出了一口气,看着她这副狼狈相,含着眼泪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我们打坝时的一个小插曲,虽时隔多年却记忆犹新。
  通过这件事,我们才知道打窑洞选的土质要特别坚硬,必须是黄胶土,镢头砍上去要像砍石头那么硬才行。万幸的是当时塌的不多,否则可要出大事了呀!
  最近听祥子说,前几年他回张家沟,这些年利用打坝使沟里填出不少平地。国家又在沟里开出了油井,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盖起了新窑洞,家家都有电视,电话等等,先进着呢!我衷心地祝福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美满!
     
山村的回忆(续八)
  那是在我插队的第二年,我们回家过年,当时听说许多知青因辛辛苦苦干一年活,连回家的路费都挣不出来,便学着别人的样子,试试坐火车不买票,当时叫扒车。我想当初有许多知青都经历过。
  当时我们每天挣不到一毛钱,每年除了分的粮食外,真的分不到钱了,回家的路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全靠家里支援。于是,我们几个一商量。一不做,二不休,我们也冒一次险。过完年几个人就开始策划,我们决定先买张站台票,上了火车再见机行事。因怕遇到麻烦,那次回延安是带东西最少的。家人开始坚决不同意,但也拗不过我们,只是让我带够了车票钱,千叮咛万嘱咐,万一查出来,一定给补上。就这样我们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出发了。
  到了车站,进站台,上车都算顺利,我们上了车,找了空座位,坐下来。记得那年是哥哥送我去的车站,他平时是个特别老实本分的人,哥哥在车窗外,也不敢和我们打招呼,做贼心虚吗!好像我们脑门上写着没买票似的。
    车终于开了,但当车缓缓开离站台时,我突然看见在站台的最前方,哥哥站在那里,他用眼睛快速的寻找着我,并且跟着列车跑了起来,我看着渐渐远去的哥哥的身影,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哥哥是不放心但又无法嘱咐我,只好跑到车头那里,等着再看我一眼,他不知道;未来的旅途上等待妹妹的将是什么。
    在列车上我们相互之间也不敢聊天,记得没过多一会儿,一位乘警就走过来,坐在我们旁边和邻座的聊了几句,当时可把我们吓坏了,低眉鼠眼的连大气都不敢出,还以为是来查票的呢!还好是虚惊一场。当时从北京到西安,要走将近24小时,也不知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我们就这样战战兢兢的熬着,算我们走运——,这一路上竟没查票,终于在第二天晚上到达西安了。下了火车我们那敢出站啊,只好按那些有经验的人说的,顺着铁路向前走,也没目标,就想着也许走一段就出去了。记得我们走了好远好远,突然发现有一扇大门敞开着,我们壮着胆试探着走了进去,那是个院子(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库房),因天色已晚,院子里没人,但亮着灯,我们穿过院子便有一个铁栅栏,开着一扇小门,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只有往前走没有退路。从小门出去竟是一条小街,哇!这下可把我们高兴坏了,我们终于出站了!但当时谁也不敢出声,又往前走,确认是离开车站了,大家才长出了一口气。就这样我们做了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光彩的事。
    我是含着眼泪写完这段回忆的,因为我的这段经历在知青中算是顺利的,我的其他同学遇到的困难比我们大多了,他们在车上被查出来,被训斥,更甚者被轰下车。现在回想起来,不管当时怎样评价这个事件,它也是我们知青生活所经历过的,是从记忆中永远抹不掉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