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十九--上)

时间:2008-01-20 03:3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54次

 

交通工具

    当地农村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畜力车,包括马车、牛车、驴车。

   有一次秋后,到一块地里去砍柴禾,去了一、二十人和两辆大车。干了一天,装了满满两大车。同去的人分坐在两辆大车上。回家的路都是田间小路,坑坑洼洼的很难走,大车左右摇摆得十分利害,人坐在柴草垛上,只好用手紧紧拉住捆绑柴草的绳索。走着走着,大车猛地向左倾斜过去,坐在柴草垛上的人们纷纷滚下车来,紧跟着大车也倒在地上。我当时坐在大车左侧,掉下来落地时正好在地上,左脸贴着地面。我从地上爬起来,只觉得左耳朵眼里深处疼,用手摸摸,耳朵眼里有一根什么东西,轻轻抽出来看是一根草棍。我马上想到耳膜会不会捅破,仔细看那草棍,没有血迹,用手掏掏耳朵眼,也没血。用手揉揉耳朵,疼的感觉慢慢消失。在左耳朵边拍巴掌,也听的清清楚楚,想必没什么问题。大概草棍刚好触到耳膜,如果草棍再长上哪怕是半个毫米,我这只耳朵就得变成摆设装饰品了。回头看看其他社员,没有受伤的,架辕的马也随着大车倒在地上,大家忙把辕马解下来细看,也没受伤。赶紧把车扶正,把柴禾重新装上车绑扎好,继续上路。一路上大家嘻嘻哈哈地述说刚才的险情,有的说掉下来时谁谁砸到自己身上,有的说后边掉下来的人正好骑到他脖子上,还有的说一把砍柴刀从他的脑后嗖地飞过,几乎削掉头皮。

    通辽市那时还没有公共汽车,市内交通大多靠步行。出租汽车也没有,只有一种毛驴拉的小车。有同学说:“咱通辽够上十九世纪英国伦敦了,出门可已坐‘公共马车’,只是多了个‘户’,驴乃‘马’旁加‘户’也。”七○年初,我和HJY兄弟俩从北京回开鲁,在通辽下火车后要到长途汽车站坐长途汽车,路比较远,我们带的东西多,就坐上‘公共驴车’。 HJY弟弟是个急脾气,嫌驴车走的慢,从车老板手里夺过鞭子拼命地抽那驴,把车老板心痛得直个劲地叫唤。

    那时候公路上可没有现在这么热闹。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村里凡是粮食生产以外的副业生产统统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在那个年代一旦与带“资”的沾了边,就和现在说的“违法行为”性质差不多,甚至还要严重。生产队的马车、牛车只能用于本队的运输,不能干营业性运输。生产队除了在秋收季节有东西可运,其它季节几乎没有什么可运的。所以公路上经常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在公路上走一、两个小时也遇不上一辆大车。因此,我们上县城去公社,主要还是靠自己的两条腿。有一天,我和HJY到公社附近的一个知青点去玩,回家时天已经全黑了,虽说是晴天,但没有月亮,只能凭着点点星光辨认路途。路过公社时遇到一位复员军人,一聊起来原来是本队青年迟学良的大哥迟学文。迟学良是我们的好朋友,和他大哥在一起,话自然格外的多。一路走一路说,迟学文不知不觉走上了一条岔路,我俩对他说走错了,他还不信,仔细辨认才相信确实是我们对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想不到我土生土长的,还没有你们才来一年多的知青认路啊!”我俩套用了一句鲁迅的名言:“走得多了,自然就熟了!”

    二、三十里的短途可以靠两条腿或是牛马车,成百里的长途还得坐汽车。有一次我和一位社员从通辽坐去奈曼旗,途中三、四百里,汽车得跑近十个小时。由于缺乏客车,长途汽车公司就用卡车运人。卡车就卡车吧,只要比马车快就行,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坐了。卡车上既没有车篷可以遮风挡雨,也没有任何东西可已垫在屁股下面,坐这样的车真是“坐立不安”,一路上全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车子开起来颠簸的很厉害,坐在硬梆梆的车厢板上时间长了颠得屁股生疼;站着,凛冽的寒风穿透我的两件棉衣,一件毛衣,没半个小时,迎风的半边身子就变得冰凉。只好蹲下来指望躲在别人身后避避风,可是哪个人也不是铁打的,站的时间长了谁也抗不住,于是大家都低头蹲着挤作一堆。这样过了大约两三个小时,就听见车尾有个人高声叫:“停车!停车!我要撒尿。”大家都盼着早一点到达目的地,谁也不愿意在这车上多受一分钟罪,没有人搭理他。那人还是叫,最后看没人理,就想走到前面来喊司机,于是有人出主意:“你就站在边上往车下撒吧!”那人没办法,只好挤到车帮边,解开裤子小便。过了一会儿他又叫:“不行啊,车太颠了,撒不出来。”引得众人大笑,算是寂寞旅中的一段小插曲。

    有一次,妈妈托一个回北京探亲的同学给我们带了些东西。这个同学所在的地方属于黑龙垻公社,在我们西边,与我们的新华公社中间还隔着一个大榆树公社。所幸的是,我们是新华公社最西的大队,而她们是黑龙垻最东边的大队。这年冬天清队时我外调去过这个大队,当时她们知青全回北京了,没有碰到。粗算起来,两地的距离大概有三十几里,但都在一条大路旁边。那时候农民没人有自行车,全村只有高玉明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有一辆自行车,我向高家借,老高挺不乐意,可是碍着高玉明的面子,还是借给了我。乡间公路虽然比较宽,但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在这样的路上骑车,颠得很。有的地方简直就是沙滩,自行车轮子陷在沙子里,根本没法骑,只好下车推着走。这点路,在北京两个钟头可以打个来回,这次我用了大半天时间。

邮 电

    大概是受牧区的影响,当地的乡间邮递员不骑自行车,骑马。一个邮递员负责方圆几十里上百里范围,但是农村没有多少邮件可送,主要是送送报纸。报纸也没多少,农民不会订,生产队也不订,只有大队才订少数几份,如果不是上级规定,恐怕也不会订报。自从知青到农村后,邮递员的投递量大增。邮递员成了我们的常客,也是我们这受欢迎的人。记得邮递员第一次送信到我们的家,我们个个兴奋异常,把他请进屋里,让坐端水,有的女生还拿出了密藏的水果糖招待。骑马送信,让城里人看见,觉得非常富有诗意,可是骑马也有危险的一面。有一次,我们队在一片树林里干活。正干着,忽然听见远处有吆喝牲口的声音,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邮递员的马在狂奔,而邮递员跟在后面拼命追,邮包驮在马背上,邮件被颠出来不少。社员们围上去帮助把惊马拦住。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