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十六) 细 粮 (下)

时间:2007-12-07 05:0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32次

 

 

      面粉是我们唯一的细粮。最多的年份每人每年可以分三十五斤麦子,最少的年份才十二斤。这里说的是麦子,磨成面粉还要打折扣。折扣的多少决定于面粉的质量,一般标准粉是八一折的。所以十二斤麦子实际上只有十斤左右面粉。这么少的面粉哪敢放开肚子当饭吃,只有逢年过节或是碰到什么特别高兴的事才吃。白面的价格只不过一毛多两毛钱,比猪肉便宜多了。可是“物以稀为贵”,有时,因为要吃顿白面,即使没肉,也要特意去打一斤白酒,以示隆重。自家的不够吃就想办法到外面吃。一个办法是到县城的饭馆里吃,饭馆里可以吃到面条和饺子。内蒙的粮票最小面值是半斤,不象上海最小是半两,所以一顿最少得吃半斤。这个份量男生嫌少女生嫌多,饭量小的女生就两个人合吃一份,宁缺勿滥。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吃会议”,那时的会议会餐不象现在大鱼大肉,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就是皆大欢喜。

       有一年夏天公社开知青工作会议,我们一到公社就四处打听会餐吃什么,传出消息说最后一天吃白面馒头,大家一边开会一边咽着口水想这顿馒头。好容易熬到了这天的午饭前,大会主持人忽然宣布:由于白面很难搞,所以不能敞开供应,限量每人一斤。一斤馒头到手,男生们三下五除二,头也不抬一口气全部消灭,抹抹嘴摸摸肚子,似乎意犹未尽。看看女生,她们已经吃饱,正在用小手帕包着她们的剩余物资——两个或三个圆圆胖胖的白馒头。有两个男生实在抵挡不住馒头的诱惑,恬着脸向女生求援。女同胞们包好馒头,有的笑笑,有的摇摇头,有的干脆翻翻白眼,抱着那珍贵的馒头走回宿舍去了。饭后照例有一个半小时的午睡,我们一觉醒来,只觉得胃里已经空空荡荡。大概我们的胃天天对付高梁米,久经锻炼后变得威力无比,一斤白面馒头经不住三磨两磨早已被消化得不见了踪影。

      六八年秋末,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两个人(一个是学院教工,一个是驻校解放军)到和平学校外调。按规矩,这两个人的伙食应该由和平学校解决,或是到社员家吃“排饭(队里照顾知青,从不安排到知青家吃)”。我们和这两个人素不相识,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共同点是北京。听到他俩的消息,几个女生跑到学校,硬把他们拉回我们家,又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和食油,烙白面饼招待。吃饭的时候,让我们四个男生上桌着陪客人吃,众女生站在旁边陪着聊天。

      七○年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管辖。吉林省大搞平调,从哲盟抽调小麦、白酒和白条狗(就是宰杀后剥去皮毛的狗,据说朝鲜族人最爱吃)。这一调,调得哲盟白面、白酒奇缺。开鲁是农业县,小麦本来自给自足略略有余,市面上、饭馆里供应的面粉质量还是不错的,七五粉作不到,八一粉还能保证。现在小麦调走了,为了支撑市面,只好供应“全货面”—— 一斤麦子磨一斤面,连麸子也磨成粉。用这种面粉作面条比竹筷子还粗,细了容易断。面条呈暗红色,吃到嘴里还粘牙。

      这年过年,吉林省不知从哪里调来些大米供应农村,每个人几斤。社员们以为大米饭的做法和高梁米一样,也是先用水煮,八九成熟后捞起来再焖熟。我们舍不得那些米汤,干脆把掏洗干净的大米放到一个洗脸盆里,再加上适量的水,然后放到铁锅里蒸,虽然多用了些柴禾,蒸出来的大米饭原汤原汁,就是香。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