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队生活片断(十六) 蔬 菜 (上)

时间:2007-11-28 01:0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34次

 

    东北的冬天长达四、五个月,这段时间只有一种蔬菜——酸白菜。现在关内城市里东北风味菜馆里几乎都有酸白菜炒肉这个菜。这个菜偶尔尝尝还不错,长时间天天吃顿顿吃可就不是滋味了。但是东北的冬季天寒地冻,无论什么新鲜蔬菜也无法完好无损地保存几个月。只有酸白菜可以长期保存基本不坏,满足人们对蔬菜和维生素的基本需求。酸白菜的原料是大白菜。新鲜大白菜先晒晒,然后放在开水里烫一烫。烫过的大白菜变得软不拉塌的,可以放进腌制的大水缸了。为了使白菜在水缸里摆放得紧密,摆上几层就得上去个人用脚使劲踩踏。有俩女生瞧见了心里不是滋味,一个劲地问踩白菜的男生:“你那俩臭脚丫子洗干净了吗?”缸上的男生一边使劲踩一边说俏皮风凉话:“嗨,您还别嫌我的脚臭,听说北京糕点厂做鸡蛋糕都是人踩的。这脚汗还是一味必不可少的作料呢!”等摆满了一缸,在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过上大概一个多月,慢慢地缸里的水味道变酸颜色变绿,就算腌好了。最上面一层因为和空气接触,已经腐烂,丢掉不要。下面泡在酸水里的就是酸白菜了。当地人很多牙齿变黑,有人说跟长期吃酸白菜有一定关系,不知有没有科学依据。

    除了酸白菜,农民们常吃的就是大酱。这是用黄豆做的,也就是黄酱。做酱是妇女的专业。刚去的半年,我们吃的酱都是村里各家各户送的。第二年开春,我们组的女生自己做了一大缸,以后就吃自己的酱了。七一年出民工,全公社有个伙食灶,但灶上只管烧饭(米是自己带去的),就饭的菜得自己解决,我们大多是带酱。在家把生酱烧熟,适当放点葱末姜末。如果能加点肉末就算得上美味佳肴了。没有肉,我试着往里加炒鸡蛋,味道也挺好,只是放不了一个星期,酱就变酸,以后再不敢往酱里加鸡蛋了。民工们虽然住在县城边上,可以买到些蔬菜,但是没法做熟,大家只好买些大葱蘸酱吃。那年春天,几乎是天天吃大葱蘸酱,吃得我火气上升嘴里长泡,还得去医院看病,花了五块多钱打针吃药才治好。

    改革开放以后,一次吃西餐,发现西餐中的“生菜”其实在开鲁时经常吃。当地人也叫生菜,主要是夏季吃。生菜没有什么味,大家习惯蘸大酱吃。吃了几次,细心的女同学发现生菜的直直的根部有点像在北京时常吃的莴苣,只是比莴苣细得多,只有手指头粗细。把根部外面的皮剥去,里面的芯和莴苣一样。她们收集了许多生菜根,再一根根地剥去皮,做了一大碗炒生菜根,味道挺好,和莴苣差不多。这个发现使我们的餐桌上又多了一样蔬菜。男生们吃完了炒生菜根,开始讨论研究这生菜和莴苣的关系。研究的结果是,生菜和莴苣肯定有亲缘关系,几百年前是一家人,只是在进化的过程中,生菜的叶子得到发展,长得又宽又厚,营养物质都集中到叶子,叶子变得很好吃。而莴苣重点发展根部,营养物质都集中到根部,把根涨得又粗又壮,叶子反倒又窄又薄淡而无味。

    生产队有一个不大的菜园子,安排两个老年人种点菜,收了分给社员,多少扣点钱。社员家吃菜一部分靠队里菜园子,其余的就利用自家院墙内屋前的一小块地(也就是宅基地)种点菜吃。六八年我们刚下乡,住房才刚解决,根本想不到种菜。六九年我们到队里干活,干得特别累,没精力去种菜。七○年我们体力上已经适应队里的活,有余力干些家里的事了。这时我们的院墙已经围好,我们四个男生商量着种自己的菜地。种菜这个大方向大家是一致通过,具体种什么菜,四个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来争去出了四种方案,最后决定,把地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包一块,随便种什么,但是不许撂荒。女生们听说了,大笑男生是“搞‘单干’、‘包产到户’,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说“是‘土改平分土地’”。
    地分了,下一步就该考虑菜的种籽。我们嫌本地菜品种不好,纷纷写信向北京求援。我家那时已经下放湖南,我请住在北京的舅妈帮我买了点北京的四季豆种。QBQ买的是香菜籽,HJY和WBG买的是什么记不清了,反正每个人和别人都不重样。为了有理论指导,我们还跑到县城新华书店买了几本讲蔬菜种植的书,一副要大干一番的架势。为了增加地的肥力,我们还特地把自家厕所和猪圈里的粪掏出来下到地里做底肥。
    种下种籽后,天天盼着出苗。苗出来了,又忙着除草,松土,浇水。看着菜苗一天天地长大,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下工以后的休息时间几乎全泡在菜地里,有时中午也不休息。QBQ的香菜长得最快,也许是他播种时下得太密,密密麻麻的,他赶紧间苗。虽然只种了一平方米不到,稍稍间一点就是一菜篮子。因为香菜长快,那段时间我们的伙食几乎天天吃香菜。香菜本来只不过是用来做调料的,我们拿它当主菜吃了。我种的四季豆长得慢些,也比较费工,还得搭架。等到豆角熟了摘下来,到底是北京的种籽,比当地的种好,吃口更好。可惜我没有及时留种,等到豆秧快枯黄了才想起来,于是留下一些豆角不摘,让它们长到完全成熟准备留种。后来一查书,说是要用第一批豆角留种,才能保持它的品种优势。只好把那些老豆角扔掉。
    队里每年麦收后都要在麦地种大白菜,作为腌酸白菜的原料。但是当地白菜可能是常年不更换品种逐年退化的缘故,品质比较差,体形小不说,并且菜芯包得不紧。QBQ让家里寄来些北京的大白菜种子,推荐给队里。农民们将信将疑,只用一小部分地种北京大白菜。长到一半时,北京大白菜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到收割时,北京大白菜的个头几乎比当地菜大一倍,并且菜芯包得紧紧的,其实这时才长了八成熟,如果长到全熟,还可以更大更紧。社员们都抢着要北京菜,队里只好按比例搭配分菜。临近几个村子的人听说了,纷纷跑到我们队托人要北京大白菜。第二年,就用这批菜留的种子种的,不知是栽培技术不到位,还是自然环境不适应引起品种退化,长出的菜不如第一年好,但也比当地菜好多了。

    要种菜,浇灌用水是个大问题。我们日常用水是到几百米外的小学校挑水。挑水浇菜未免太吃力。有人建议我们在院子里打一口井,我们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四处打听打井的方法。因为地下水相当浅,所以打井不怎么困难,关键是要防止井壁坍塌。社员们教我们一个土法,用柳条扎成碗口粗细的长条,再弯曲围成直径一米多的圆筒,一圈圈地往上盘,就成了一个圆筒形。把这个圆筒放在准备打井的位置,人站在圆筒里挖土,挖下一尺多,就站在圆筒上向下压。沙土被挡在柳条圆筒外面,自然不会坍塌。我们四个男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照着社员们教的法子干了起来。挖到地面下一米多,就开始见水,但这时不能停下,听社员说井太浅了出水少,容易干井,井水容易变臭,总之越深越好。我们继续往下挖,这时候虽然已经是六七月,太阳光照到身上火辣辣的,可是井里的水还是冰冷刺骨。幸好有QBQ父亲给他寄来一双高统水靴,我们就穿着靴子站在井水里挖。

    又挖下去一段,水深已经没过高统水靴,我们只好光着脚挖。那水可真凉,好像有无数细小的针往骨头里扎,挖不了几锹就冻得吃不消,赶紧爬出来在太阳下晒脚取暖,换一个人下去挖。最后挖到水深没过膝盖,腿脚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就此罢手。以后,我们吃喝洗涮用的水还是到学校去挑,浇菜就用这口井的水。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