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食堂—一我们的家
1969年4月28日.我和其他27名上海知青.怀着激动和不安的心情.离开了哺育我们20多年的黄浦江,踏上了陌生而神奇的黑龙江。
当我们拖着疲备的身躯下车时.眼睛一下子亮了.乡亲们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直围着我们转,跑着、喊着,个个喜气洋洋。憨厚的生产队长笑着说:欢迎啊!来,大伙儿把每位青年领到各自的家中好好招待。
当我们坐在老乡家的小木墩上捧着粗糙的饭碗.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黑龙江的大米饭,亮晶晶,特别香,特别甜。看着这一切,眼睛湿润了。心里默默想到:放心吧,爸爸,妈妈,我们会过得很好的。
第二天开始.我们就在知青食堂吃饭,这是一间临时腾出来的房子。二名当地老乡成了我们的大餐师傅.正宗的东北菜让我们胃口大开,吃得好、吃得饱。
与此同时.在生产队的帮助下。我们盖起了自己的食堂:红瓦铺就的屋顶,银色镶边的双层玻璃.二扇天篮色的木门朝南开。屋内北墙正中,垒起了一个大大的炉灶.正上方是一只排气扇.左角边放着两口大缸,右角边架着一块面板.中间是用几块长板钉成的工作台。锅、碗、瓢、勺…样样具全.望着自己用自石灰水粉刷一新的食堂.不由得想到家——这是我们的家。
农忙时,晨起露水湿脚.晚归星月相随。工作量大,需要食物补充.更何况都是一伙生气勃勃的年青人。
炊事班长小崔.是个巾帼英雄。和大伙一商量。自己养猪.保证大家一星期吃一次肉。自己做豆浆.豆腐.天天有的吃。自己种菜,白菜,卷心菜,…每天菜谱不带重样。
第一次养猪的小周.做饲料,喂饲料,打扫猪圈,诊治病猪.样样拿得起.还要保证每个月有一只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的大猪供应食堂。
第一次做豆腐的小黄.磨豆浆.点卤水,豆腐成型,色香味全有.食堂门一开,一大桶热气腾腾的豆浆己经放在门口。
第一次种菜的小曹和大家在食堂的南面开辟了五亩地.请来老乡做顾问.购菜种,岔土播种.除害虫,灌水施肥。收获的季节到了:红艳艳的西红柿、红萝卜、绿油油的丝瓜.西葫芦,白生生的卷心菜、大白菜、紫凌凌的大茄子、小豆角…应有尽有,好一派塞北江南风光.
深秋阴冷.大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要及时入地窖.没有热水喝.秋风阵阵,冷得姑娘们时不时地往小树林方便。为的是多摘一颗白菜放进地窖.冬天也有菜吃。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转眼又近新年。年年过年在家中,今年异乡客地过。不免遥往故乡倍思亲。
村长和乡亲们早就猜透了我们的心思.大年夜那天.他们穿红戴绿喜滋滋地走进我们食堂,撸袖子,甩膀子.给我们包饺子来了。吃了饺子,团团圆圆,送旧迎新.大吉大利。
我们又烧了不少家乡菜:用自己钓的鲑鱼——清蒸、用自己做的豆腐衣——百叶包肉、用自己饲养的猪——红烧蹄胖。还有满满一锅汤——有当地的黑木耳、粉丝、蛋饺,上面铺上清凌凌的菠菜。
围着长桌.举杯共饮喜庆酒.遥祝父母身体健康。放心吧,爸爸、妈妈,我们过得很好,我们有一个可亲的家——知青食堂。
张 刚 07-04-10 bjgd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