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那年:从北京走到武汉

时间:2006-12-01 01:5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53次
 
                         那年:从北京走到武汉
    
     我曾从北京走到武汉。
      那是快4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正在北京读大学。
      1966年的lo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社论,提倡学生们学习长征精神,徒步串联。我们几个同学,因为总是跟不上革命形势,在学校里正无所适从,一见这篇社论,都感到太好了。稍作准备,在社论发表的第二天,我们便背上背包,意气风发地“长征”去了。
      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可能记得,步行串联最盛行的时候,全国城乡,大路小道,到处都可见到一队队背着背包,扛着红旗,戴着红袖章的学生步行小分队。那也是一道风景啊。因为我们行动快,开始徒步串联最早,人们当时还不明所以,感到很新鲜。有不少人问: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当时很感自豪,回答:“学习红军,徒步串联闹革命。”有些好心的司机,赶大车的农民,见我们这么走着,还背个大背包,挺费劲的,都热情地邀我们上车,要带我们一程。我们当时真是豪情万丈,说:“谢谢您啦!我们不坐!我们就是要学习红军,步行长征的。”因此,从北京到武汉,我们没有搭过一步便车,平均每天都要走一百来里,前后走了两个多月。
     
     今天想想,这次步行,也是我的一段人生阅历。
      1966年3月份.邢台发生了7.4级大地震,死了几千人,周总理亲自到灾区慰问。我们决定到震中看看。晚上,我住在一位大婶家里。这位大婶的家也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生活还非常艰难。那天,我病了,大婶听说,不知从哪弄来的白面,专为我一人擀了面条,还卧了两个鸡蛋,端到我面前。在那样一种境况下,我一个过客。陌路相逢,怎么好意思吃呢?我不吃,大婶说,你是北京来的,毛主席的红卫兵,你不吃,我就对不起毛主席,对不起周总理,说着眼泪就下来了。看大婶情真意切,我只得吃了半碗。
     
      那个时候的人,就那样单纯。
      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真难以想象。我们走那么远的路,吃饭怎么办?很简单,走到哪吃到哪。刚开始几天,到一个村镇,我们便找负责人。村镇负责人就安排我们到老百姓家吃派饭,不要钱。后来,步行串联的人多了,可能有了通知,各地都设了接待站,专门安排食宿。学生们到了,只登记一下,便安排接待。临到一处较大的集镇,或是县城,开饭的时候,人山人海,像赶庙会。住宿一般多安排在礼堂,或学校教室,地上都铺着干草,打开背包,摊开随身带的被褥,睡觉问题就解决了。一间教室可睡几十人。若是礼堂,则是好几百人睡在、一起,说梦话的,磨牙的,放屁的,好不热闹。伙食菜多是熬白菜、煮萝卜,主食多是用豌豆面和地瓜面做的混合面窝窝头,吃长了真是难以下咽。
      大概一是劳累,一是少营养,途中我病了。刚开始是浑身没劲,后来是胸部发疼,再后来是感到胸部有水,时间一长,还能感觉到水在流动。人也一天天消瘦下去。那个时候.讲的是学习红军干难万险只等闲的革命精神,有点儿病算什么?再加上年轻,我就挺着。记得过大别山时,正是风雪大别山。那天元旦,我实在坚持不住了.便一个人在河南潢川县城的一个礼堂里,躺了20多个小时。到凌晨,感到有点劲儿了,再爬了起来.向队伍追去。雪后大别山,银装素裹,山路弯弯,十几里地不见人踪。我从凌晨两点多,一直走到夜里12点多,从潢川县城走到新县县城,走了120多里地。那是我整个步行串联过程中,走得最多的一天。事后想想,真有些后怕。
      过了新县,便进了湖北,伙食大为改善。吃上米饭了,菜的质量也好多了。太家似乎添了劲儿,加快了脚步,不几天便到了武汉。
      一到武汉.我就去看病。一进医院,就被大夫留下了。
      大夫诊断的结果是,我得了严重的黄疸性肝炎、结核性胸膜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我口袋里没两块钱.怎么住院?可大夫根本不管这些,立马就让病房腾出了一张病床。按现在的眼光,这简直有些匪夷所思,可那时就那样。我只得老老实实住进了病房,检查、治疗,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吃饭我也没有钱哪。主管我的大夫就跟食堂打了个招呼,让负责给病房送饭的大娘也送我一份,我只签个字。大夫还一再嘱咐,想吃什么就要什么,能多吃就尽量多吃。不好意思的是.我虽然病成那样,还特别能吃。时间一长,连送饭大娘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可大夫和病友都劝我别管那么多。就这样,只用了40多天,我的胸膜炎和肝炎,就都治好了,而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至今再没犯过。因此。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对武汉市的医院、大夫.心存无限的感激之情。
      1967年初.中央下达了通知:停止串联。
      顺便要交待一句。我毕业后,接到学校转来的医院饭费欠条,共70多元,我如数寄还了。
        
                                        《今晚报》 邱允盛/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