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女儿有泪不轻弹 作者:田小野

时间:2006-11-30 11:4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37次

           女儿有泪不轻弹
 
                                                                  作者: 田小野
 
 
  


       臧健找到中陆和我,商议编一本北京女知青自述其经历的书。
   
       我们三个北京女知青,从北京同一所女中走出,走进内蒙古的同一座村落,经过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虽然人已分开,隔行隔山,但那段共同的经历一直把我们连结在一起。我们各自都有一些曾当过知青的女朋友、女同学、女同事。如此,编委会建立起来,首批邀约作者的名单也很快确定了。
   
       一群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把她围在中间,她们是她的同班同学,她们指斥她,踢她,打她,她粗粗的麻花辫子散开了,她被推倒在地上,红朴朴的脸蛋胀得发紫,她紧咬着下嘴唇,眼泪始终没有流出来。这发生在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北京女一中,仅因为她是这个班的团支部书记。
   
       清华附中的操场上,上千人的大批判会场群情激昂,口号声此起彼伏。突然台上有人喝道:谁是×××的狗崽子?站起来!她是!她从席地而坐的人群中站了起来,像光秃的不毛之地上竖起了一根枯黄的小草,会场顿时一片寂静。一个膀大腰圆的男子汉来到她跟前,左右开弓,两记大耳光打在她稚嫩的小脸上。没有一声呻吟,没有一滴眼泪,她低头跑出了会场。那年,她十六岁。
   
       还有,苍白美丽的她,面对慈爱母亲伤痕累累的尸体,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里却也不见泪花。二十多年后,她对我说:我惊异于自己当年的承受力,如果在今天,那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
   
       ……
   
       这就是我们的作者群!她们许多人,当年在离京前就已经吞咽了生之苦泪。
   
       中陆指着一堆稿件说,这些稿件,内容相互重复,写离开北京的场面,火车站哭成一片,我们的女作者自述她们本人当时没有哭。一篇这样写,二篇是这样,三篇四篇一个样,强调别人都哭而自己没哭。
   
       雷同!删去!
   
       但是,为什么不哭呢?
   
       五岁的女儿看着自己一岁时的光头照片,摸摸头上的发辫说:我小时候是男孩,现在变成女孩了。
   
       我,我们,是什么时候变成女人的呢?
   
       柏拉图在感谢主的恩赐时说,第一,他不是奴隶而是自由的,第二,他不是女人而是男人。
   
       孔夫子则断定:“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男儿有泪不轻弹。即使是最平庸的男人,在与女人相比时,也能体察出自己的杰出性和优越性。
   
       她们来了。
   
       编委会召集作者座谈会。她们来了,曾赴内蒙古的,黑龙江的,山西的,陕西的,河北的,西藏的,云南的……这些当年如花似玉的女中学生,转眼已是苍桑的容颜。她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沉甸甸的故事。
   
       她默默耕耘了十年,戴着出身的原罪。对劳动生活的艰苦她并不在乎,不堪忍受的是离群的孤独。三、五年的时间里,身边的知青伙伴们一个个都走了,离开农村,离她而去。只剩她一人。第十个年头,在村党支部的党旗下,她宣誓入了党。
   
       下乡两年后,她嫁给了农民,从此她不再是知青了。一个农妇,怎样为个人合理的生存、发展苦苦奋争,在雁北大地上,她用整整二十六年的生命之笔,写出了一组当代田园诗。
   
       为了从边疆回到孤寡母亲的身边,为了一张北京户口卡,被蒙在鼓里,她嫁给了一个精神残疾的男人。此后,她甘愿背负终身的苦役,不要问这是为什么。
   
       娜依和庄月唱起了小时候的歌。甜美的女声二重唱从无限的、空阔的宇宙间飘来,飘来:
   
       亲爱的朋友,请你对我讲,再过十年,你在什么地方?
   
       我嘛,我走出学校,奔向那遥远的地方。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岗位,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那时候,请到工厂来找我,我正在新研制的机器旁,请你到公社来找我,我正在拖拉机的驾驶台上,请你到山区来找我,我正在山顶上观测气象,请你到大海上来找我,我正像海燕在飞翔。
   
       北京啊北京,我们的母亲,我们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童年!童年!童年的憧憬竟这样剧烈地撼动了一颗颗饱经忧患的心。她,流泪了,她们流泪了;我,流泪了,我们流泪了。
   
       为什么不哭呢?如果眼泪并不意味着懦弱与屈服;如果哭声并不象征着无助与哀求,——而是恰恰相反!那么,一代知青姐妹们,让我们一起放声痛哭吧!
   
       然而,期待之后的稿件给了我们许多的遗憾。
   
       一些作者没有如约交稿。交来的稿件,大多平平淡淡、有意无意地隐去了催人泪下的内容。中陆说,只能这样了。臧健说,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这纸上的故事,远不是我们心中的故事啊!
   
       妈妈,我不哭。小女儿泪流满面,呜咽着一再表白。
   
       为什么不哭呢?
   
       也许,因为她们孱弱的肩上荷着难以承受的重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把原始民主中只是对氏族领袖的要求推而广之,使其成为每一个个体的人(男人!)存在的至高无上的义务,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对伟大人格的追求,经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无数革命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一脉相承,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历尽千年的内忧外患后,终于留存下来,在全世界独此一份。
   
       一代女知青,生长在新中国,远离柏拉图和孔夫子,有幸同男人平等共享了这灿烂的光华。历史的重担,社会的责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这样沉重地压在了她们的肩上。
   
       也许,因为她们善感的心中怀着难以割舍的依恋。
   
       尽管严酷的社会现实埋葬了童年的憧憬,尽管无情的历史车轮碾碎了少年的宏愿,尽管她们被视为遭遗弃的一代人,但那绿草原上悠扬的对羔歌,黄土坡上汗流浃背的婆姨,黑土地上坚忍的白桦树,早已成了她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样,她们都不能与用贫瘠、稀薄的乳汁哺育了她们的土地分开。无论何时何地,她们的心,永远追随着那曾经踏遍海角天涯的青春足迹;永远依恋着生死与共,息息相关,在劫难中给她们以厚爱的人民。
   
       也许,因为她们是女人。
   
       女儿有泪不轻弹。
   
     (田小野,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到内蒙古农区插队,1977年回北京,现为北京经济学院副教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