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知青的痛:海南山洪冲走20姐妹 最小15岁最大23岁,知青们高声念起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黄珊健带头,大家唱起了国际歌。找到21具尸体其中5人手拉着手 “根本没想过那场洪水中会死那么多人。我现在一闻到停尸间那种防臭的香精味,就得头晕,那股气味永远忘不了 从小玲、愉辛身上找到了用塑料袋包裹得很好的《毛主席语录》,居然一点儿也没湿。小玲还留有一本日记。游泳健儿张惠,是在下流很远的三连找到的,她依然保持着奋力拼搏的姿势 “领导为什么选择这地方建养猪场,我们不得而知。但那里依山傍水,确实是山区里难得的一片开阔地,且离团部不远。当地村民曾说过那个地方会发大水,但当时,却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讲述背景 1968年11月5日,何启珍、张思慧等知青们从广州出发去海南,成为华师附中开赴海南下乡的首批知青,当年,何20岁,张16岁。同去的人多是年龄在15岁-25岁之间的年轻人.到达海南后,她们分到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 “洁净的猪栏,流水线式的喂食糟,自动化的清洁系统,姑娘们穿着白大褂,在树阴下轻快地推着饲料车……”到海南不到两年,团部提议建养猪场。从每个连队抽调来的26名年轻姑娘和两名男工人组成了畜牧连。正当她们建好宿舍和养猪场准备大干一番时,海南却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台风。 1970年10月17日凌晨。晨星农场养猪连遭遇了山洪袭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六名幸存者。 记录人:《南方都市报》记者 方夷敏 实习生 康殷(对讲述内容进行整理) 特约审稿:广东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高宏的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处处长 黄穗生 “这三十多年来,每逢台风天气刮风下雨,我常常会做被洪水追赶的噩梦。”幸存者之一的广州女知青何启珍说。 “根本没想过那场洪水中会死那么多人。我现在一闻到停尸间那种防臭的香精味,就得头晕,那股气味永远忘不了。”幸存者之一的汕头知青陈淑娥一提及遇难的同伴,忍不住哽咽。 36年前,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养猪连遭受山洪冲击。全连28名成员中,22人被洪水吞噬,仅余6名幸存者。其中20名女知青有的来自广州,有的来自汕头,还有的是海南人。她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23岁。 时隔多年,这些生还者们,讲述起36年前的那场洪水,依然难掩悲痛。 被困 念毛主席语录唱国际歌互相鼓励 1970年10月16日,13号台风正面袭击海南。 海南屯昌县晨星农场养猪连的知青们一整天都在忙着做防风工作,顶风冒雨抬来长长的圆木头,压在房顶上,以防台风把房顶的茅草掀翻。 风越刮越猛,雨也越下越大。 晚上,完成防风工作后,大家都很累,除两名值班的姑娘外,其余的人都疲劳地入睡了。 17日凌晨3点左右,女知青何启珍被一阵阵嘈杂声惊醒,她发现,自己所居住的第3栋茅屋的土墙塌了一块,变成一个大洞,风正从洞口呼呼地灌进来。 “这可怎么睡啊?” “报告连长、指导员吧。”值班的小姑娘开门一看,大家马上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平时不起眼的小河沟,现在已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河,暴涨河水混杂着沙泥碎石、枯枝落叶,眼看着就要漫上来。 何启珍当时在养猪连担任炊事员,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粮油安全。她和司务长廖以玲齐心合力,把大米、油尽量往高处堆。 张思慧那晚一直睡不好。她回忆,当时接到连长、指导员决定马上转移的命令时,她和大家一样,压根就没想山洪暴发的恐怖后果,并不觉得害怕。她简单地收拾过行装,戴上斗笠穿着军用雨衣和大家集中到一起。 汕头女知青陈淑娥是在睡梦中被嘈杂声惊醒的。“集合,大家赶快集合。”听到连长急促的喊叫声后,她披上雨布,戴着斗笠,匆忙跑到屋外,一到那里就听到有人高呼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养猪连30人,除了卫生员去了团部,一名队员探家外,其余28人很快集中到了第一栋茅屋前。 可是,向哪里转移? 可能是习惯使然,她们都自然地向着团部方向走去。从茅屋到团部要经过小河,附近有一段洼地,平常洼地没有一点儿水,但此时河水上涨,洼地已灌满了河水,且沿着洼地急速地向北流去。能过去吗?当时高个的张惠自告奋勇当先锋探路,接着张思慧、黄珊健也争着要当探险队员。她们组成先锋队摸索着首先蹚水过了洼地,其他人手牵手紧跟着也过去了。 大家来到了一片地势稍高还未被水淹的土包上,但再往前已是一片汪洋。往南走更不可能,往西上山行吗?但往西又要淌过洼地,此时洼地的水更深,水流更急。 连长从洼地处试探着下水,结果一下子就被冲走了,大家惊叫着连长的名字,奋力拼搏,好不容易从东面的另一块洼地中爬了上来,返回去上屋顶吧,刚才好不容易才过的洼地,现在已是波涛汹涌不可逾越的汪洋。 28人就这样被四周的洪水围困在孤岛之上。 风雨打在身上,河水逐渐没过了脚跟、没过了膝盖、没过了大腿,还在不断地上涨、上涨、上涨……28个年轻人在黑暗中手挽着手紧紧地靠在一起。连长、指导员和广州知青都自觉地站到最外层。 何启珍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个年龄较小的潮汕姑娘哭了,大家就搂着她,安慰她。“坚持啊,只要坚持到天亮就是胜利!” 这时,知青们高声念起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黄珊健带头,大家唱起了国际歌。 悲壮的国际歌声随着风声雨声在夜空中回荡。 逃生 一根铁丝一棵树成了救命稻草 水位越涨越高,已涨到腹部,人在急流中已很难站稳。 何启珍突然感到沙土在脚下迅速流失,整个人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她在水中拼命挣扎,才把头浮出了水面,但洪水一下子又将她冲得老远。 养猪连第一栋茅屋在眼前一晃而过。“要尽量靠近房子!”她清醒地命令自己。多年过去了,她回想起这一幕时,仍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心里没有半点恐惧,就那样看着第二栋、第三栋茅屋紧接着在眼前飞驰而过。 突然,她的手触到一根细细的东西。原来这是第三栋茅屋后边,晒衣场上的一根铁丝。铁丝的两端绑在两根木桩上,北端的木桩已被冲走了,铁丝在洪水中飘来飘去。 “抓住它!”何启珍抓住这根救命铁丝,奋力地游到另一端靠近茅屋的木桩上,死死地抱住它。但木桩已开始倾斜,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得尽快游到茅屋去。木桩离第三栋茅屋大约三米远,茅屋的泥土墙大部分还没被冲掉,水流也变得相对缓慢些。 “一定要赶在泥墙大面积倒塌前游过去!”她再次命令自己,向茅屋拼命游去,结果一把抓住为防台风压在屋顶上的圆木,用力一拉,没想圆木并未固定,一用力便拉了下来,水流又把她冲回原来的木桩上。求生的信念迫使她再次向着茅屋冲去。这下她有了经验,一把抓住了茅屋的木架,从泥墙与茅屋顶之间约30厘米的空隙钻进屋里,爬上了木架。 暂时安全的她全身湿漉漉,一个人坐在横梁上,看着脚下的一片汪洋,又冷又饿。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姐妹们都在哪?难道只有我一人被冲走了吗?” 直到17日午后,她才从茅屋里被前来营救的男知青救出。“这时,我才知道,我们28人全被冲散了。” 张思慧已经想不起自己当时是怎么被水冲走的了。“印象中大家是分成两批被洪水卷走,在我身前的五个女孩,手握着手,几乎是一瞬间就湮没在洪流里。” “哇!”大家凄厉的惨叫声至今仍在她脑海里回响。 张思慧的游泳技术并不差,但在湍急河水里,根本没法游。她在最短的时间内脱掉了军用雨衣和鞋子,使劲挣扎把头浮上水面,转瞬间已经被冲出去很远。幸运的是,她被冲到一棵大树上。这棵大树成了她的救星,她死死抓住树枝。 不知道过了多久,又一个黑影被冲到树上。她试探性地喊了几声。原来被冲来的人是汕头知青陈淑娥。 “我不会死的,肯定不会。”30多年过去了,虽然隔着长长的电话线,陈淑娥的声音仍忍不住颤抖。她回忆,被水冲走时,她一直在心里默默念叨着这句话,当时她已经感到脚下的沙地在不停流动,几乎是一瞬间,一个大浪劈头盖下来,她就被卷进河水,原本死死抓住别人衣服的手此刻松开了。 “我不会游泳,不能连累到其他人。”陈淑娥在奔涌的河水中挣扎,顺着激流,茅草屋在眼前一闪而过。她双手拼命拍打水面,突然抓住一截树枝,求生的意识使她死命抱住树枝,整个身体漂在水中,拼命喘气。 就在这时,她听到树的另一头传来一个声音:“树那边是哪个? ” 大家互报姓名后,她才知道是张思慧。 “坚持住,我来救你。”张思慧一只手抓树,空出的手把陈淑娥的身体移到一根树丫上,双脚站稳。 “你要坚持住,千万不要放手。” “你也得小心啊。” 一个直径不到30厘米的树,两个惊魂未定的姑娘,就这样死死抱着树丫,身体一直泡在水里。洪水呼啸而来,她们的身体一次次被冲得横在水面上,但不忘互相喊叫着鼓励对方。第二天晌午,在两名男知青的帮助下,张思慧和陈淑娥才踏上了对岸。 原来三班班长杨铭田和潮汕姑娘陈惠兰是一起被冲到第一栋茅屋前。陈惠兰不懂水性,只能紧紧地抓住杨铭田,使得水性一般的杨铭田也难于浮出水面。杨铭田想到自己是班长,有责任保护她,于是拼命往上挣扎。正当快憋不住时,幸运地借助了一股水势,露出了水面,并且房子恰好就在旁边,于是她一把抓住房架,把陈惠兰艰难地推上了房顶后,自己再爬了上去。由于第一栋草房正面遭受洪水冲击,她俩上去后不久,房屋就被冲垮了,整个茅屋顶顺势漂到了第二栋茅屋前,于是她俩又爬到了第二栋茅屋的房顶上。 另一位广州女知青黄珊建则被宣传栏救了一命。她被卷入水后,隐约看到六七米远的宣传栏,奋力游过去,一把抓住宣传栏的栏杆。爬在宣传栏上,黄珊建看到姐妹们一个个身影飞快地漂过,她赶紧把腿伸出去,拼命喊:“抓住我!抓住我!”可惜没有一个人能抓住她。 18日下午,何启珍、张思慧、杨铭田、黄珊建、陈淑娥、陈惠兰六人陆续在团部相聚,劫后余生,六人相拥而泣。 后事 找到21具尸体其中5人手拉着手 被救起后,知青们住在了团部。 刚躲过死神的她们如今要面对同伴的尸体。 养猪连除连长、指导员是男同胞外,其他清一色是来自广州、潮汕、海南的女知青,最小15岁,年纪最大也才23岁。在这场山洪中,除了一位汕头女知青回家探亲躲过此劫外,在现场的28人,有22名成员在山洪中遇难,仅存6名幸存者。 事发后的一个星期里,团部组织专门队伍寻找遇难者,也有不少人自发加入。 “当时天气冷,搜寻者都要喝口烧酒才下得了水。”何启珍回忆:“22个遇难者大部分被沙土掩埋,一些露出手,一些只露出头发。” “李力、李小玲、梁愉辛和另两位潮汕知青,五人是在一个水坑里同时找到的,被发现时还手拉着手。由于被水浸泡,尸体都已浮肿,面目全非。人们让我前往辨认,当我第一眼看到时,简直惊呆了:长得那么漂亮的姑娘,怎么就变得如此不堪入目……”张思慧说自己实在不忍心描述她们当时的模样,因为从外形已无法辨认她们,当时只好根据衣着,认真仔细地分辨。 从小玲、愉辛身上找到了用塑料袋包裹得很好的《毛主席语录》,居然一点儿也没湿。小玲还留有一本日记。游泳健儿张惠,是在下流很远的三连找到的,她依然保持着奋力拼搏的姿势,可惜仍没能逃过厄运。 而指导员李灶,自始至终都未能找到他的尸体,他的墓穴是一个空穴。 反思 养猪场河边选址埋隐患 悲剧发生后,全团召开了沉痛的追悼会。团政委在会上高度赞扬了遇难者团结战斗的精神,并为失去这些优秀的青年而痛心疾首。“会上不少人为之落泪。大家都自然地把责任归咎于老天爷,从未想到过什么人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仿佛这只是一个单纯的人力所不及的自然事故。”何启珍无奈地叹了口气:“其实,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天灾人祸,决策者选址的失误是一个重要因素。” 1970年10月16日,13号台风吹袭海南时,下午开始刮风下雨。当天是星期天,养猪连不少人都回到老连队探望朋友。那些到老连队探望朋友的人,不少人都劝她们留下来,等风过了再回养猪连,可大家心里想到的是纪律与责任,最后全都在下午赶回了养猪连,一起投入到抗风工作中。 “领导为什么选择这地方建养猪场,我们不得而知。但那里依山傍水,确实是山区里难得的一片开阔地,且离团部不远。可那里都是沙质地,后来挖井,沙土底下都是些腐烂的枝叶,其实就是发大水冲积成的。当地村民曾说过那个地方会发大水,但当时,却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那年十一国庆文艺汇演,老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河水一下子涨了很多,傍晚我们去团部参加演出时,要把裤脚挽到大腿处才能蹚过河。当时觉得这样很好玩,嘻嘻哈哈地过了河,全然没有想到这就是悲剧的征兆,真是没经验啊!” 幸存者们回忆,遇难者的尸体用棺木装起来,安放在离团部不远的向阳坡上。22座坟墓分成两排,整齐地排列着。墓碑朝着东南方的一条大路,那是当年她们从广州来到这山沟的必经之路。 在海南时,每逢清明节及10月17日,知青们都会主动到墓地看望遇难的姐妹,给她们的坟头拔拔草,培培土,表达自己的哀思。 1997年5月2日,晨星农场知青100多人在广州聚会。大家决定为遇难的知青姐妹重修墓场。从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广州知青和汕头知青共募集捐款11.5万元送往晨星农场,农场出资18.5万元,,终于在1998年7月重新修建了坟场,并命名为知青墓。 何启珍(广州知青,当年20岁,在养猪连担任炊事员): 她们成了“抗洪烈士” 从1968年11月去海南到1976年3月返回广州,我在海南度过了20至28岁人生的黄金时代。那场洪水,给我留下了一辈子不可磨灭的一幕。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当时如果我们不走而是立刻上了茅房顶,也许可以躲过这一劫。 在养猪连里,包括我和张思慧在内,有不少是华师大子弟,在那场山洪遇难的就有3个人。遇难者麻海晨的姐姐在看到妹妹的尸体被放到棺材时,猛扑过去,喊着要跟着去,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另一名遇难者李力,她妈妈过了很多年后,一说起她就哭,我们在她面前都不敢提起洪水,不敢提起海南。 未经上级机关批准,遇难者就按部队的习惯被定为烈士。墓场上立了一块大碑,上面写着:防风抗洪烈士永垂不朽!也许,这多多少少告慰了死难者的亲属,但亲属们最终并没有拿到烈士证。 张思慧(广州知青,当年16岁): 那被洪水冲走的一个个人影 我的水性并不好,当时被冲进河里,在巨浪里挣扎,要不是当年年纪轻,体力好,肯定会被洪水冲走。 “还有多少人活着”,这是我获救后说得最多的话。当我爬在树上看到一个个被洪水冲走的人影时,我知道肯定有人活不成了,但做梦都没想到会有22个牺牲者,这简直就是一场悲剧。现在,每当我看到报纸上有关洪水的报道,就会想到自己在水中挣扎时的情景。 杨铭田(广州知青,当年22岁): 我大喊毛主席万岁 当时我们谁也不明白该往哪跑。连长说去哪我们也只能跟去哪。来到茅草房的一块空地上时,我发现我们已经毫无退路,周围已被洪水团团围住。 那时天还是黑乎乎的,茅屋一公里外,很多手电的灯光在前后晃动,我知道救援队伍肯定到了。“毛主席万岁!”我下意识的不断大喊。现在遇到这种情况肯定要喊救命,但当时最流行的话语就是“毛主席万岁”,那是根本不用思考就会脱口而出的。解放军和武装连的人陆续赶到后,我和陈惠兰坐上充气轮胎,被解放军送上岸。 当年在海南的广州知青,不少人最终魂断异乡,而我觉得自己能够活下来,除了勇气,更多的还是运气。 陈淑娥(汕头知青,当年19岁): 连长判断错误不敢一搏 当时天气很冷,我们站在狂风暴雨中,但丝毫没有察觉死神正在步步紧逼。我赶到屋外,就听到有人在高呼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如果当时大家爬到茅草屋上,而不是撤走可能都不会死。但连长的一个错误决定和我们的无知,才造成如此惨痛的悲剧。 当时高地离茅草房也就20米,如果连长敢一搏,游到对岸放下绳索,大家还是有往回撤的机会。这时碰巧有人说喝到河水不舒服。连长不敢担当出人命的责任啊,大家只能抱在一块等水退去。 转自南方报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