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艺术团

十大经典抗日歌曲简介

时间:2016-03-08 03:3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64次
音乐来自于生活,波澜壮阔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日歌曲注入了永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抗日歌曲是全民抗战宏伟画卷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不屈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我们要一路唱下去

 

 
 

 
    《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松花江上》作词/作曲:张寒晖
 
 
    这是一首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抗日歌曲,歌中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这伴随着血和泪的歌声,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继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掠夺中国人民的罪行。
 

    《保卫黄河》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聆听了黄河船夫们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1939年返回延安后,光未然在一次联欢会上朗诵了《黄河》词作。冼星海听后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而其中的《保卫黄河》也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大刀进行曲》作词/作曲:麦新
 
 
    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又名默心,后化名麦新)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了一首歌曲,不久此歌就成为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一支名歌,此歌即为《大刀进行曲》。
 

    《新编“九一八”小调》作词/作曲:吕骥
 
 
    吕骥,原名吕展青,湖南湘潭人,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吕骥创作了不少优秀音乐作品,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铁路工人歌》等。
 
 
    《毕业歌》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作于1934年,最初是影片《桃花劫》主题歌。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
 
 
    《游击队之歌》作曲/作词:贺绿汀
 
 
    “八?一三”事变后,作者随上海文化界救亡一队北上做抗日宣传,作此曲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首次演唱就受到热烈欢迎。
 
 
    《在太行山上》作词:桂涛声  作曲:冼星海
 
 
    合唱曲,作于1938年,歌词描绘太行山区游击队员们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
 
 
    《歌唱二小放牛郎》作词:方冰  作曲:劫夫
 
 
    传唱了60多年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悉,王二小出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2年的农历9月16日,年仅13岁。方冰、劫夫就是根据当时对王二小事迹的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南泥湾》作词:贺敬之  作曲:马可
 
 
    1943年作于延安。南泥湾是延安在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典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此垦荒,使它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
 
 
 
 
最著名的三大抗日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这首歌曲的诞生,充满传奇色彩:作词于国民党监狱,谱曲于日寇本土!
 
 
  这首歌曲的词作者田汉是出生于湖南长沙的著名剧作家、诗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有趣的是究竟于何时完成歌词的创作,田汉也记不清楚了,流传的一种说法很悲壮:1935年国民党监狱中,田汉在一张烟盒纸上写就的!
 
 
  实际情况是田汉在1934年冬为上海刚成立不久的电影公司“电通”公司创作了剧本《凤凰的再生》,没来得及修改, 1935年2月,田汉就因宣传抗日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了。“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同志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同志同意,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在处理主题歌歌词时,孙师毅把原词第六句:“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得知影片《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要求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他。
 
 
  聂耳,云南新兴(今玉溪)人,著名作曲家。九一八事变后,他以音乐为武器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抗战歌曲,激发和鼓励人民斗争。1935年,他受党组织派遣,拟取道日本去苏联及欧洲考察学习,在日本期间,他完成了谱曲,并迅速寄回国内。其中,歌曲末尾因旋律的需要,聂耳情不自禁,又在“前进,前进”之后加了“前进,进!”。
 
 
  《风云儿女》公映后,影片首尾两次出现《义勇军进行曲》,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快广为传唱。这首歌曲,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抒发了人们反帝爱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首歌曲在国内外流传更广。除了在抗日根据地以外,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定期安排播放这首雄壮的歌曲。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后,而蜚声世界,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以后美国又把它与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等定为同盟国胜利之日预定的音乐节目广播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大刀进行曲》词曲作者是麦新,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原名孙培元,又名孙默心,生于上海。“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救亡抗日歌咏活动。1940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从事音乐创作和理论批评工作。1947年赴在东北从事群众工作中遭土匪袭击,英勇牺牲。歌曲《大刀进行曲》是专门献给在华北英勇抗日的29军大刀队的,创作于 1937年。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必胜信心。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如果说《义勇军进行曲》是最著名的抗日歌曲,那么《大刀进行曲》就是最解恨的抗日歌曲了。为什么这样讲呢?自然是因为歌曲创作背景决定了: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二十九军处于抗日的最前线,激烈的战斗中,二十九军仍以大刀显神威。据报道:“日军二百余名……被宋部大刀队迎头痛击……被斩首者占三分之一。”“二十九军大刀队急向日军冲锋,相与肉搏,白刃下处,日军头颅落地,遂获大胜。”“……迨日军行近,大刀队突起,挥刀大杀,日军头颅随刀而下……日军伤亡无数。”另据三十七师营长金振中回忆说,某排官兵放下步枪,只携大刀、手榴弹冲入敌阵,举刀砍杀,声震四野,一举消灭所有敌人。一个叫孙永的19岁的战士兵砍死鬼子13人,生擒一个。
 
 
  二十九军的胜利捷报和大刀队可歌可泣、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通过电讯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北京、上海的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慕捐,为前方的将士赶制大刀,掀起了一个热烈的“献刀运动”。大刀队抗日卫国的英勇精神,更深深地震撼了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麦新。他眼前出现了一幕幕大刀队挥舞大刀与鬼子拼杀的壮烈场面,心潮澎湃,中突发灵感,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挥笔谱上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队的英雄气概,化成了艺术形象,一首《大刀进行曲》诞生了。出于对二十九军大刀队的爱慕、感激和崇敬之情,又写下了“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歌曲7月完、8月在上海浦东大厦由作者亲自指挥了首场演出,作曲家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激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抗日口号声震动了大厅。歌曲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她以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气概,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敲响了日寇终将灭亡的丧钟!
 
 
  解放后将歌词第二、第七句原为“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并删掉“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副标题。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最后的胜利,向着全国的解放。
 
 
  《八路军进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
 
 
  每一位观看八一电影制片厂影片的朋友,都会被片头雄壮有力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所感染,它的前身就是《八路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烽火时代的1939年冬天。词作者张松如,笔名公木,河北省辛集人。解放后在吉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作曲家郑律成是朝鲜青年,一位国际主义战士和作曲家,他诞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的一位农民家庭,从小在家庭里就接受了抗日的爱国主义教育。15岁时随同一批朝鲜进步青年来到中国从事秘密的抗日工作。1937年10月郑律成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一期学毕后,到“抗大”当音乐指导。他到延安时只有19岁,但很快就谱写出了《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等成功的歌曲,这些作品立即在延安群众和八路军战士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谈判所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改编后的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战争,开辟了华北敌后战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八路军的英勇抗战同样感染了公木和郑律成二位音乐家,联手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
 
 
  这首歌曲从宏大的“向前,向前,向前”的号召开始,通过威武雄壮的进行曲节奏,以号角式音调讴歌了八路军的蒸蒸日上,以朗诵音调抒发了战地豪情,并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结束全曲,歌颂和塑造了八路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作品以精湛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八路军的军威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可以说是我军军歌走向成熟的象征。歌曲完成后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曾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将该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88年再次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亲自签署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音乐来自于生活,波澜壮阔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抗日歌曲注入了永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抗日歌曲是全民抗战宏伟画卷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不屈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我们要一路唱下去……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