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年青一代风采

陈发奎:父辈精神和知青文化之我见

时间:2015-10-20 02:1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981次
知青的那段经历,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物质财富,能给我们记取的只是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批人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毅力,跟随着国家的发展、变革,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为我的父亲,曾经的一代造币专家陈宏阁做评传的时候,自然会拿我们与父辈相比,发现我们的经历和业绩,根本没有父辈那么艰苦而又辉煌。


  年过花甲的父亲,唯一可诉的苦,就是曾经过的知青生活历练。就知青的这点磨难,与父辈们经历过战乱兵劫逃难病疫的苦难、在第一线经历苏联技术封锁的困难相比,真算不了什么。不仅如此,我们失却了发展的环境和基础,再比不上他老人家能为国家金融安全,打破亚核的垄断所做的努力,再也达不到父亲事业的高度而尊享殊荣。唯一可以欣慰的却是,知青文化在特定环境要求下,却体现了我们对老一辈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斗精神的一种传承。

 


 


  在讨论创立中国知青文化发展基金的一个座谈会上,我做了如下发言:


  知青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梦魇",在梦中有时也摆脱不了那时节的窘迫而惊醒,对丧失了青春年华学习的机会而痛心疾首。


  朋友最近介绍上海《社会科学报》经常刊登一些有关知青运动方面的文章,已有人提出,要将知青运动作为中国当代历史的一部分来研究,即把知青自说自话的"苦难说",以及自娱自乐的"无悔说",引向客观的学术领域研究。各路学人要迎接即将到来知青运动研究的黄金时代,利用"地缘--人缘"的关系,利用各自"经历--经验"的优势,进入某一区域知青史的研究。


  看了这些文章,我颇有同感,不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我觉得无怨无悔--已然这样了,又待如何呢?自娱自乐的同时,自思自叹非常重要--我们一代人太需要冷静深刻的反思了。


  以在吉林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为例,我们这批人是知青中的三等公民,去不了一线农场,拿不到固定工资,绝大部分的家庭都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所谓的历史问题,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才能得到上调上学的机会,且不是稍佳的去处。在我们当中,来自杂色的家庭,其中不乏有国民党将领、民族资本家、中共的高级干部和大部分知识分子等等。

 


 


  一次知青运动能把上海各个阶层的子女,无论贫富,统统拉平,放到同一铺炕上,只有毛泽东时代才能做到!后来每个人的结局却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用各自的方法把自己调回城里来,殊途同归之后又重新投回到不同的阶层。


  然而也就是这些家庭出身中的一部分子女,有家教家规,家学渊源的,文革后经过学习努力,现在有的已经很有成就了,特别是我们市西中学的老三届,出了一批为数不少的学者教授。


  知青的那段经历,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物质财富,能给我们记取的只是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批人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毅力,跟随着国家的发展、变革,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席之地。我们每个人在下放前、农村中和以后的生活的经历,以小见大,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同样还有人与自然力量抗争、婚丧嫁娶和反面的犯罪例证,都值得研究。


  再把个人放到这场运动中,让我们来看知青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古代,也就是说上山下乡古已有之。立国有疆域,总要有移民,历史上也有过几次民族迁徙,总要有人屯垦戍边守卫国土。


  解放以后五六十年代不断有杰出的知青代表:江苏董家耕、河北邢燕子、天津侯隽和安徽张韧等下乡务农劳动光荣的报道。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任何时候都是需要去提倡的。在当下每年也有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主动要求去基层,对口的志愿者技术支边文化交流,也是知青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体现。


  但像六十年代后期十年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么大规模的种族大迁徙实在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五十年代生育高峰产下的苦果和文革浩劫结出的恶果,知青旋风的刮起,总括起来有四个原因,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1、就业问题:大学关了升学无望,计划经济商业萧条,工业生产落后劳动力饱和,城里没有可以满足的工作岗位。


  2、备战问题:我在一首诗中写道:百万疑兵佈北疆,无战亦然难盘桓。当时一车车、一船船穿了绿军装北上,就像在运兵,也许起了威慑作用,但留给地方、个人和家庭的安置上无尽的麻烦。


  3、文革问题:文革是从学生中开展起来的,局面不可收拾,全部下放,一声令下,红卫兵无影无踪,避免了娃娃们再在城里再闹事。


  4、报应问题:违反规律得到自然的报应,红卫兵违法乱纪作的孽,得到了现世报。现在有人开始反省公开道歉,是好的开端,但还不够。


  这是实实在在的原因。自然产生许许多多负面效果,多方面不满意,后遗症也不少。


  最最重要的是知青运动毁掉了整整一代,至少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人才的断层,在世界迅猛发展的十年间,真正丧失了经济腾飞的好机会。积怨甚深积重难返,剩下的正面的效果:什么得到锻炼啦(这么大成本的锻炼有必要吗?),在此也毋庸赘述。


  刚才有朋友说了,知青没文化、没知识,知青只有苦难,知青要补偿……


  我想说的是知青文化的概念,特别是文化的概念,不是读多少书叫有文化,这是一个大概念,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是文化。文化是在人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当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所以与这一时期知青所发生的问题都在知青文化这个范围之内。


  青春一去不复返,我们的补偿主要是精神补偿,因此我想,倡导知青文化发展基金的有识之士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善事。有一个知青自己的家园,有一个共同情感宣泄的地方,有了一个团结互助的组织,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补偿,在知青算工龄,退休户口回城,有补助……在帮困助难的基础上,更多是促进知青文化大发展,把知青问题研究好。


  知青不仅仅是苦难,还有一种精神,什么是知青精神呢?这就要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到传承父辈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思想品质。


  我以为"好儿女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的知青精神。

 


 


  因此我想知青文化发展基金的用途大致是:


  发扬志在四方、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知青精神,总结知青运动的兴衰得失,展示后知青时代的生活风采,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1、设立知青活动的专门场所,用于知青聚会、联欢、安居,成为研讨和创作的基地;设立知青研究的专项课题,正式出版史料性的专著(大事记、全方位阐述的论文和各阶段的图片);


  2、创办报刊杂志,整合知青的研究资源,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报道阳光工程,褒奖自学成才自强不息的创业典型,集中收集反映知青成长和典型案例的史料;


  3、开展知青的纪念活动,定期举办专题展览演出和比赛,鼓励创作,弘扬主旋律,开发知青文化艺术成果,开展各地方和海内外知青文化交流活动;


  4、筹建知青博物馆纪念馆研究所,开发馆所的收藏、整理、展示、研究和教育功能;


  5、资助知青及其子女的创业和开展其他与知青(特别是进入老年)相关的各项慈善公益活动。


  我所说的被与会的主办方认可,于是我写下来打印好发过去,结果放进知青文化发展基金的章程有关条文之中。


  知青精神还是老一辈精神的传承,因此有了我把父辈的业绩整理好,有所扬弃取其精髓的追求,从父辈身上学到高尚的品质和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即将老去,留给后人一点东西,多做公益事业,比如我现在正在从事的全国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教师研修培训,切实为农村的孩子做点事情。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