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年青一代风采

石嫣:我在美国当农民

时间:2013-07-10 12:14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81次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先是好奇心吸引我,但之后我就发现农村的整个文化都很吸引我,就像磁铁一样,把我牢牢吸住,不管相隔多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不是一时好奇吧,至少现在我依然觉得很好,依然想坚持下去。

 


 

  人物简介

  石嫣,是一位学者,同时也是一名实打实的“农妇”。“居于田而识美、耕于田而为善、思于田而修真”是她微博签名栏的一句话。被誉为“中国公派美国务农第一人”的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是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现为分享收获CSA项目创始人与负责人。她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并翻译了《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慢是美好的:慢钱的魅力》等相关著作,著有《我在美国当农民》一书。

 

 


 
 

  顺其自然 与农结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听到“农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辛苦”,但石嫣却没这么想过。她在保定农业大学读本科时主修的是农业经济——一个听起来与城市女孩没什么联系的专业,但这对石嫣来说却是“顺其自然”。石家祖上好几代都是粮商,祖辈怎么去农村收购粮食,怎么和农民打交道,粮食又是怎么种出来的……爷爷讲给她听的家族故事让她很着迷。而且,她的父母也都是下乡知青,还是在村里办的婚事,石嫣对于村里的故事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里人都给她讲过村里的故事,让她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农业情结;陌生的是这一切有趣的事都只是听说,却从未亲自体验。另外,填报志愿的时候,石嫣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只是单纯渴望读书,多读书,读博士。所以她必须选择当时市里仅有的4个博士点之一的专业——农业经济。

  就这样,石嫣在大学里学了四年的农业经济,理论知识掌握了不少,但真正接触农村,参与粮食生产的机会却很少。石嫣对此很是遗憾。虽然老师和学长们都说农业经济也算经济学,并不需要真正到农村去,但石嫣心里的这道坎却总是过不去。于是,她便选择了到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希望可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农村。

 

  飞越太平洋 只为“洋插队”

 

  在人大读书的日子,石嫣内心对于农村的渴望从未减少,终于,一个机会降临了——到美国的大学交换半年,在农场干活,包吃包住。去美国深造,又可以省下食宿费,的确是一件诱人的美事,但是“在农场干活”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这么一点困难怎么可能吓倒石嫣,她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成为了一名公费留学生。石嫣说:“去美国的想法非常简单,我已经读到农业硕士了,但对于最基本的农作物是如何种出来的还是一无所知。在中国,一个学农林经济的人不了解农作物生长似乎很正常。可我觉得,光是可以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亲身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体验一把。”

  于是,石嫣便飞越太平洋,到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升农场,专门研究一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开始了她为期6个月的“洋插队”农耕生活。

  和普世印象中的美国机械化农场不同,“地升农场”是由一对夫妻经营、三个实习生帮工的小农场。农场里只有一台小型的拖拉机,大部分农活都要动手进行,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工作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12点到1点午休,轮流预备午饭,周六日可以休息。在农场工作的第一天,早上8点石嫣就被农场经理尼克和琼夫妇带到温室里,了解培植蔬菜苗的过程。当时,农场里的植物和农具,石嫣大都没有接触过。但她却被告知,农场里现有的5个人要在半年内完成20亩地的耕种、收获、配送。石嫣回忆,当时自己也没什么具体的概念,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就这样,石嫣一边和美国农民一起学习,一边慢慢适应了农场的生活,虽然有点累,但是石嫣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让自己的双手沾满泥土

 

  劳累不仅仅是嘴上随便说说这么轻松,在石嫣的回忆中,“最累的一天”她需要把可以移植到室外的菜苗都栽到地里。她不停地用双手扒开脚下的黑土地,把温室里的菜苗移栽进去,等到最后一棵栽好,她的双手早已被晒黑,沾满了泥土。但工作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大量的除草工作等待着石嫣。因为农场强调的是有机环保理念,禁止使用一切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化学药物,除草工作也只能手工完成。石嫣蹲在地里,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双手不时被浑身带刺的杂草扎伤。

 


 

  石嫣说,当时有很多亲戚朋友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觉得她这么辛苦不值得。可她坚定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农业学习经历,并且她对土地的感情并没有因为辛苦而褪色,反而“情根深种”。石嫣说:“种幼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跪到或坐在地上,身上沾满了泥土。开始我不太适应,但渐渐地我不觉得脏,我只觉得当我跪在那一片土地上的时候,世界是不同的。我可以看到那些活生生的小蚂蚱突然出现,然后随着季节的变化一点一点长大;一些有胡须的小飞虫,会突然飞到我的手上……这些不是很有趣吗?这不是比任何自然风景区都更棒吗?你能不爱它吗?”

  当然,农场里也不全是劳动,还有丰富的文娱活动。除了图书馆供大家读书学习之外,还有各种节日聚会,甚至还组建乐队,创作歌曲。石嫣就曾被邀请担任一支“泥胶鞋乐队”的鼓手。说到这,石嫣的脸上洋溢着欢乐,如今她依然深刻地记得乐队里最特别的乐器是两个搓衣板。她说:“每一个人都为这次表演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表演时尽情地挥洒我们的热情,我们告诉大家:我们是一群农民,但是我们有着同样对于生活、对于音乐的喜爱!我们热爱我们的职业,尽管这份职业可能是在穿着沾满泥的胶鞋中度过的,但是我们享受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收获和自由。”

 


 

  改变观念 改变生活方式

 

  石嫣的农场生活不仅让她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姑娘变成为一个黝黑结实的农家丫头,更完完全全地改变了她的价值观。这一改变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心理和现实“冲突”完成的。

  刚到农场时,石嫣就发现好友爱玛小便后从不冲马桶,而尼克夫妇也很赞同这一做法。因为他们认为水资源非常宝贵,世界上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所以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农场人的饮食习惯也很让石嫣惊讶。刚到美国时正好赶上播种季节,农场里还没有应季蔬菜供应,石嫣想去附近的小镇上购买蔬菜,但却被农场的人阻止了。因为在农场的人看来,宁可食用罐头也不能吃反季节菜。反季节菜违背了蔬菜生长规律,增加了消费成本和资源消耗。而正是这种“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理念使得小农在农业资本化的大潮中得以生存。

  石嫣说:“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节约的那一点资源根本不能改变什么。但正是积少成多,滴水穿石。只有先去尊重,才能理解,最后接受,改变自己,慢慢影响别人。正如我们的学科理论所强调的,扩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才能不断增长,获得收益。但是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我们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看一看成本。大规模的农业虽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却只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还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环境被破坏,乡村社区衰败。这些‘成本’可能并不直接体现在食物价格上,但它们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应该拿出些时间安静下来,细细聆听土地的声音,思考一下自己对土地做过些什么,然后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头“小毛驴”

 

  美国的学习生活结束后,石嫣回国的同时也把“社区支持农业”理念带回了中国,她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小毛驴”听起来俏皮可爱、简单好记,又是传统农业耕种模式的一个标志,石嫣决定把农场就命名为“小毛驴”。

  “社区支持农业”的精髓就是农民和消费者之间彼此承诺、互担风险的信任,由于它采取的是预先付费的方式,所以极大地挑战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习惯。最初,石嫣没有资本,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在各大媒体上刊登广告做宣传,招募广告只能通过邮件和老师、朋友们的“口口相传”。但她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糟糕。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社会世风日下,但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希望建立信任。”

 


 

  凭借人民大学产学研基地的性质、导师温铁军和石嫣的声誉,第一个客户——钟声奇迹般地出现了。钟声在看到媒体对石嫣“中国公派美国务农第一人”的报道之后,找到石嫣的博士生导师温铁军的电邮,主动要求成为他们的客户。通过钟声,石嫣和伙伴们开始走入社区宣讲,招募会员。最后,他们成功招募了52户会员,凤凰岭下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开张了。说到这,石嫣对第一批客户的感谢溢于言表,“他们真的是无条件支持。现在,如果你要加入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到很多信息。但在当时,客户查不到任何信息,来参观的时候还正好是4月,地里面刚刚播种,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却愿意相信我们,先支付金额。我真的是很感动。”

  在接下来的3年中,小毛驴的会员呈爆发式增长:2010年是300多户,2011年一下到了700多户,2012年达1000多户。会员们续订率超高,每年还有不少候补会员等着加入。“小毛驴”成功了。“其实,客户数量增长虽然是件好事,但是我觉得看到他们满意的笑脸比什么都重要。”每周末,石嫣与同事们将蔬菜送到客户家里时,客户们看到那新鲜蔬菜时的满意笑容总是能将石嫣的疲惫一消而散。“阿姨,黄瓜真好吃,我连皮都吃了。”石嫣说,每次自己觉得辛苦的时候,这句童言总是能给与她力量,让她不言放弃。

 


 

  有舍才有得 分享收获

 

  喜悦并没有冲垮石嫣的理智,在成功的山顶,石嫣却毅然选择重新再来,她的行为再次让很多人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最初,我创办社区支持农业就是想让农民得到该有的尊重和收益,但‘小毛驴’只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改善。无论是从社会价值还是商业模式上,未来只有农户真正接受健康生产,消费者愿意‘费力’地相信农户并与农户相互提携,这个事业才真正具有社会和商业价值。”石嫣说。

  2012年4月,石嫣和曾在小毛驴共事的9位同伴,开始了自己的新农业计划——“分享收获”。“分享收获”是一种有别于“小毛驴”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它提倡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负责生产、种植以及雇用其他农民,辅以石嫣团队提供的技术、配送、营销、宣传等。“之所以叫‘分享收获’,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由他们来对接外部 ,从而加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得生产者、消费者都参与其中,分享成果。”石嫣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北京郊区找到一个有自己的土地又愿意种菜的农民,着实是个难题,为此石嫣和她的团队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那时,石嫣的团队一直住在农户家,在村里、邻村、附近的镇,打听、宣传、推广他们的理念。但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因为农民大多进城打工、不再种地,或者早已习惯了化肥、农药,对于有机种植感觉风险很大,不愿接受。最后,他们通过“三顾茅庐”,促膝长谈,终于找到了老农民郎广山。可是老人家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太冒险。就这样好不容易找到的合作伙伴,又临时改了口。这可着实让石嫣他们犯了难。于是,石嫣决定绕过郎广山,从他的儿子下手。“大家是同龄人,交流起来比较容易。他很年轻,接受新事物也就比较快。”石嫣说,自己就是这样成功说服了郎广山的儿子,巧妙地“搞定了” 郎广山。

  更难的还在后面,特别是招募消费者会员。依旧是口口相传,但是少了大学的“金字招牌”,形单影只的石嫣显得势单力薄。“那真是一段相当黑暗的时期。”不过,石嫣还是挺了过来。

  现在,“分享收获”虽还在探索中,却吸引了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甘愿放弃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简单恬静的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觉得,虽然现在大学都在扩招,但是大学生依旧是这个社会的希望。就像生态环境一样,只有生态多样化,生态系统才能稳定。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整个社会都是金钱至上、贪图享受,其他方面自然就会被忽略。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所以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多样选择的环境,鼓励多元价值观。大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要做公务员,或者进国企、外企,也可以很单纯地过田园生活,做公益事业。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培养年轻人。”石嫣说。

  虽然“分享收获”像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步一步走得都还很艰难,但石嫣却从未想过放弃,“我会一直做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坚持下去的事情。我不希望某个东西只属于我自己,而是希望各地的农民和消费者能够对接,大家都能吃到健康的食物。这不是我个人的理想国,而是每个人的理想国。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收获。”

 

 


 
 

  对话石嫣:我很简单,我也有我的小幸福

 

  问:是什么让你决定自己创办“社区支持农业”?

  答:现在市场上,有机农产品大都通过大企业投资、营销。从商业角度,它固然有它的优势,便捷、风险低,生产率高,但是农民却很受伤。在美国农场实习六个月,让我觉得他们那种方式很好,于是就考虑能不能把他们的模式和中国一些经验有所结合,在中国也创办一个能让农民真正受益的农业模式。

 

  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去农村生活的?

  答:应该是读硕士之后吧,我回到学校又开始了正常的学生生活。但是我每次上食堂,看到蔬菜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农场里的那些“小婴儿们”。所以我就觉得我已经爱上和土地亲密接触的感觉了。因为那里有很多很新鲜的东西,非常有意思。而且,我觉得我和城市生活越来越远。看见高楼大厦,我好像已经有点犯晕了。哈哈。

 

  问:选择农村生活会不会有很多不方便?

  答:一提到农村,大家就会觉得非常艰苦。其实,农村也有农村的好,那里空气清新,生活健康、简单,更加自由,不用忍受城市里的污染等。虽然可能不太方便,但是现在网络发达,也随时可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像国外,很多人退休后,都会去郊区生活。我觉得,随着时代发展,农村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或者我们应该叫它“郊区生活”。

 

  问:现在很多人总说向往农村生活,觉得城市里面压力太大,但多数只是一时兴起,之后也就淡去了。你也是这样吗?

  答:刚开始的时候肯定先是好奇心吸引我,但之后我就发现农村的整个文化都很吸引我,就像磁铁一样,把我牢牢吸住,不管相隔多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不是一时好奇吧,至少现在我依然觉得很好,依然想坚持下去。

 

  问:作为一名高材生,你甘心成为一名农民吗?

  答:我觉得不存在“甘不甘心”的问题,只是大家一般都不会选择农村生活,才会觉得我比较特别,才会存在“甘不甘心”这个问题。我觉得这只是我的一种选择,世上有那么多人,本就有各种不同的选择,这只是我的一条路,我很喜欢而已。而且,农村也并不是没有竞争性,只是交通、卫生、医疗、教育相对欠缺。这些年的发展,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回归农村生活了。

 

  问:现在农场的收益怎么样?会面临生活压力吗?

  答:虽然“分享收获”前两年刚开始有一些亏损,但现在已经开始好转,慢慢往好的势头走。压力肯定是有的,之前“小毛驴”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总还有解决的办法吧。之前,也做过翻译,赚点外快,有了一些积蓄,而且农村生活相对成本比较低,我觉得只要不是特别要求什么,现在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

 

  问:很多毕业生都会面临一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你选择了理想,当时没有困惑过吗?

  答:可能我是比较幸运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的理想就是投身于农业事业,而且这也并非不能保证我的生计,所以就没什么矛盾了。其实很多时候现实的压力来自于自身,如果你总是和周围的人比较,你就会面对很大的压力。如果你觉得你过得很好,很乐在其中,也就不会觉得什么现实太残酷了。

 

  问:父母对你会有一些别的期望吗?

  答:我觉得,很多人说会受到父母的压力,都是借口。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没有做出让父母理解我们想法的行动。归根究底,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不够坚定。例如谈恋爱,很多人因为父母不同意而分手。其实是他(她)自己内心也不够坚定。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得到幸福的。当你可以向他们展现你很幸福的时候,他们就会支持、理解。现在,我会让我爸妈来北京看看我的这些农场,这些会员。他们其中不乏事业有成的人,还是会每周末来我这体验田园生活。哈哈。他们也就慢慢接受了。

 

  问:为什么你觉得农村生活更自由?

  答:友谊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没有人不喜欢自由吧。只是在于你肯不肯为了自由去放弃一些东西了。我想要的自由,不仅是生活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就像我们家现在没有电视,因为我不喜欢信息轰炸。电视那种单项被动的传递信息,让我觉得没有思考的空间,而网络则不同,它是双向的,可以互动,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别人左右。我很简单,我也有我的小幸福。

 

  问:你和你丈夫的想法都是这样的吗?

  答:嗯,他是我的一个学弟。嘿嘿。我们当初一同创办的“小毛驴”。之后,他又去江苏开辟了另一块农场叫“大水牛”。刚刚回来,刚刚结婚。所以我们的想法还是很一样的,应该是那种志同道合,共同奋斗的战友吧。不过,我们这种人特别容易理想化,所以很容易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生活中还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能太理想化、太坚定,要相互理解。家庭的事情,还是要商量着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