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年青一代风采

村民联名“上书”只为留住村官

时间:2011-12-28 11:5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66次
村民联名 上书 只为留住村官 北京青年报记者:于静 27岁的小伙子陈伟杰,四年前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密云,在水库旁边的一个名为学艺厂的小山村里当起了村官。四年来,他帮村民拉项目、办鸡场,开着自己的小车给村民跑腿,帮老乡到镇上取钱他把这些琐事也

 

村民联名上书只为留住村官
 
              北京青年报记者:于静    
  
  27岁的小伙子陈伟杰,四年前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密云,在水库旁边的一个名为学艺厂的小山村里当起了村官。四年来,他帮村民拉项目、办鸡场,开着自己的小车给村民跑腿,帮老乡到镇上取钱……他把这些琐事也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他的努力换来了信任,三年村官到任的时候,村里为他的去留专门开会,4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一一表态,都希望他能留下来。
   上任遭遇“下马威”
   挨门走访拉近距离
   2007年,陈伟杰从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专业毕业,专科学历让他感觉到就业的压力。“和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拼就业,肯定没戏。”他当时给自己制定的就业原则很实际——毕业后不失业,尽量给择业降低风险。
  和所有初来乍到进村任职的大学生一样,陈伟杰也曾经是个毛头小伙。等真正坐下来面对村民,才知道“外人”当村官难度有多大。有个老乡当面对他不客气,说:“你们一天到晚在村里,坐着看看电视,一个月就拿3000元钱,凭什么呀?”
“你还没接受村民,人家凭什么接受你?”刚进村当书记助理的那段日子,晚上吃完饭,陈伟杰就到老乡家的大场院里,围成一圈侃天说地,把百户人家走了个遍。他用这样的方式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
     “慢慢地我就懂了,其实老百姓的要求没那么高。”这个客气、本分又有文化的大学生,从村民那里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信任。村里的老太太急等着用钱,出门不方便,家里人又都不在,老人家就放心把存折和密码都告诉他,他开车去镇上取了钱,给老人送回来。这些年,陈伟杰没少开着自己的小车给村民跑腿。到镇上赶大集的村民,回来正好碰上他,搭一段顺风车,拉门就上,一点不客气。村里人办喜事,最爱找陈伟杰帮忙记账,家家户户他都熟,而且保证钱没有差错。书记刘福祥说:“他了解情况,而且文化人说话有条理,老百姓信服。”
   利用麦饭石资源
   协调投资办水厂
   陈伟杰摸清村里情况后,开始计划着给村民办点实事。不老屯镇学艺厂村距离密云水库不到3公里,为保水源牺牲了发展经济的机会。村子虽小,却拥有天然的资源,全村所在的位置位于麦饭石矿床上,这种富含多种元素和矿物质的“宝贝”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
  村书记刘福祥告诉记者,村里的矿泉水由于麦饭石的净化,水质特别好。发展矿泉水生产的项目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扶持过,由于经营不善中途夭折。从2001年起再次进行招商,可是外面的企业家来到村里考察、谈判,村里进行对接的程序总是不到位,谈判也不专业,一直推进不畅。
  由于陈伟杰的加入,招商工作有了像模像样的进展。刘福祥说,在陈伟杰的协调下,建厂后村里的利益分配、对村民的经济补偿等问题都基本理清。去年,土地手续、基础设施等村里需要办妥的手续已经齐全,待投资的企业方面手续完备后,就可开工生产。
“最重要的是,厂子能解决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给农民增收。”陈伟杰说,目前,已有30多名村民表示愿意到矿泉水厂工作,建厂后还能吸引附近村的六七十名劳动力,在不影响农活儿的情况下实现就近就业。“我们跟投资商方面也提出条件,厂子用工争取不用外面的人。”刘福祥说。
  全村开会谈去留
  大家签名盼留下
  2010年6月,眼看陈伟杰在学艺厂村的任期临近期满,村支部书记刘福祥心里很矛盾,主要是舍不得这位得力助手,不想“放人”。刘福祥说,跟镇里的政策对接、写文件报告、谈招商拉投资,甚至连电脑操作都离不开他,“最直接的,村里人文化都不高,他要是走了,我得培养一个会熟练操作电脑的人接班,要不村里的事情就得耽误。但是,他的本事,在这儿屈才了。”村民也关心陈伟杰的去留,有人跟他打听今后的去向,希望他留下来。
  走,是一个人的事;留,是一村人的事。其实留比走的难度更大,期满到任离开村子顺理成章,可要是村里百姓不接受,陈伟杰也留不下。书记试着提出了希望他留任的意思,后来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也开会,都舍不得小陈走。今年4月,村里为小陈的去留专门开会,4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一一表态,都希望他能留下来。最后,村民们将这份有着联名签字的会议记录“上书”镇政府。
   个人出资建鸡棚
 村民闻讯来帮忙
   从村大队沿着一段颠簸的小路前行,就是学艺厂村旧村的10亩空闲地,这里有陈伟杰倾注了全部精力的养鸡项目。来到三个养鸡大棚前,臭味扑鼻而来。今年5月育雏阶段,陈伟杰在整整15天时间里24小时守在鸡场。
   去年底,在矿泉水厂有序推进的同时,陈伟杰自己也琢磨着还有什么项目,能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同时带动农民致富。他花5400元钱注册了“一品鸡冠山”的商标,并和一些村里人联合注册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个人拿出50万元,以每亩地每年300元钱承包土地建鸡棚。合作社购进5000只柴蛋鸡、3000只柴公鸡、1000只山鸡。
  鸡场每天24小时不离人的工作方式很“熬人”,煤、水、饲料,是保证鸡健康成长最主要的三样活儿,现在,一男一女两名村民在鸡场工作。“累呀,最开始得两小时照看一次,跟看孩子似的,一有动静就得起来看看,整宿睡不踏实。”41岁的王留廷从鸡场建成就在这儿干,这些日子正是家里收栗子最忙的时候,他回家把栗子收了,就赶紧再跑回来养鸡。记者问他,是看好这项目能赚钱,还是冲陈伟杰这个人才来帮忙,“冲人呗!”他说,其实,在这里每个月的收入不一定比在外打工多,就是看准陈伟杰这人不赖,愿意给他帮忙。
   找销路创建品牌
 小村官有大计划
 9月初,鸡场见了第一笔效益。3000只柴公鸡一次性卖出,虽然没挣太多,但扣除饲养成本,还够支付整个养鸡场的人工费。最近,柴蛋鸡也陆续开始产蛋,未来最多可每天产蛋三四千个。由县、镇团委牵线,鸡棚的柴鸡蛋找到了销路,给一家著名的鸡蛋厂家长期供货。预计明年能发展到存栏15000至20000只的规模。
   最开始,陈伟杰雄心勃勃,村民对养鸡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看不到效益,村民不敢投钱。有一个老乡在鸡场干了两三个月,可家人硬是反对,给拉回了家。最近这段时间,好几位村民主动找到陈伟杰,表示愿意尝试投资养鸡,“我们的方案是合作社出钱给村民建鸡棚,帮助饲养,村民自己出钱买鸡苗。村民的投入不多,还有积极性。正常情况下,每年能增收两三万元。”
   陈伟杰最后告诉记者,他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天天有事干”,而如果发展的机会好,他希望一直留在这儿。
                                              
                                                                                          2011-09-23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