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芦苇荡里回忆北大荒宣传队的一段趣事

时间:2015-02-06 03: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5236次
我站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湿地芦苇荡里,望着这美丽的芦花,思绪被沙沙作响的芦苇声,带到了几十年前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北大荒。想起了北大荒的芦苇,以及我与芦苇的故事。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的湿地芦苇荡,在北京所有的公园中是独一无二的。它面积广,长势好,是这个公园最吸引人去欣赏的景点。   


      前些日子,我去湿地拍芦苇。秋风吹拂下,芦苇摇动的芦花,如大海中波澜起伏的波浪,来回摆动。被风吹动的苇叶,也在发出着哗哗的动人响声。 

 
      我站在芦苇荡里,望着这美丽的芦花,思绪被沙沙作响的芦苇声,带到了几十年前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北大荒。想起了北大荒的芦苇,以及我与芦苇的故事。   

 

 

 

      什么故事呢?就是我割芦苇作布景,演《沙家浜》的往事。  

 
      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大约是1971年左右,852农场(20团),成立了样板戏团。从各分场、各连抽调了许多有文艺细胞的知青,排练演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我们都叫他们为“板戏”,“板戏”们的演出水平很高,在兵团、佳木斯、虎林、宝清地区颇有名气。这个板戏团以后还排练演出过《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总场样板戏团到各分场去演出,深受职工干部的欢迎。   


      当时,学唱样板戏已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分场、连队也都抽人排练样板戏,受条件限制,大多是排几场或一、二段折子戏,在本连队或去附近连队演出。不管水平高低,许多知青都演过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杨子荣等等。 

 
      回想起那个年代,是多么的热闹和火红啊!   

 


 


      我所在的三分场场部(三营营部),也排起了样板戏。别看这小小的尖山脚下,竟有两个单位排演了二台样板戏!一台是修配所的《红灯记》、一台是营直机关的《沙家浜》。修配所的红灯记几位主角,都是哈尔滨知青。姜莉扮演李铁梅,李玉和由一位姓王的知青扮演,鸠山由谷建平扮演。他们单位人虽少,但演得非常好。   


      我组织和参加了营直的沙家浜排演。张佩文扮演郭建光,姜桂英扮演阿庆嫂,朱桂清、崔敬芬演沙奶奶,徐向东演刁德一,我演胡传奎。大家虽会哼哼样板戏,可从来没演过京戏,谁都不会。于是就和总场样板戏团联系,派了几个人去他们那儿学习。   


      这样板戏在那文革年代,可是神圣的,不可乱整的。你要学演的话,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要照规定来,不能有所改动,特严格。所以去学习的几个人,学得特认真,生怕出错。   

 


 


      营直的知青来自各城市,各连队,能人还算较多。记得那时候,我们都住在一个大宿舍,有空就练唱戏,拉京胡、弹月琴。其中北京知青张佩文演郭建光演得最好,唱得非常好,动作也好,真像那么回事。他回京后在国家体操队当队医,以后又任领队,带领体操队南征北战,夺取过许多世界冠军。前些日子,我还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体操世界锦标赛的比赛场地上,看到他了。   


      我除了演胡传奎外,还要负责组织排练,及管所有杂事。由于我们一无所有,要演全部沙家浜,谈何容易,所以这杂事多得不得了!从找服装、制布景、弄乐队到化妆……,都是我在张罗。就说这国民党、新四军的军装,就找了许多解放军的转业军人去借。借来的军装每件衣服都要做上记号,以免还时弄差了。

  
      话再回到芦苇上来。沙家浜的戏离不开芦苇荡,布景主要也是要体现出芦苇荡的气氛来。怎么弄呢?我和徐向东、张佩文等想了半天,说干脆用真芦苇来做布景吧。于是,我找木工量了营部礼堂舞台的距离,让他做两个长短不一的、高一米左右的木架子,这木架子是用来绑芦苇的。   

 


 


      上哪儿去找芦苇?尖山附近已没什么荒地,也没有成片的芦苇。我就骑着自行车,先从营部到付业连的路边,再到去四队路边找。有,但是稀稀拉拉的太少,也太矮,不能用。我又骑车到五队的万红水库那儿去找。   


      万红水库离营部有五里多路,是个荒草丛生的低洼湿地。到那一看,还真有不少长得有一人多高的芦苇!把我高兴坏了,立刻拿镰刀割了一大捆,绑在车后驮回了营部。   


      我找来绳子,把芦苇一把一把地固定在木架子上。全部固定好后,两个芦苇的布景还真成了!摆在舞台上,远远一看,还真像。有了这真芦苇的布景,排练时大家更来劲了,新四军在芦苇中穿行,跟真的似的。  

 
      那时,营部排练沙家浜把大家都动员起来了,尤其是知青,许多人都来当群众演员或邦着干杂活。电影组的老王,看着我们做的芦苇架子,总觉得还缺点什么。他说,光有芦苇不行,我给你们做几个彩色灯光片灯箱,用灯光在芦苇后的幕布上一打,准好看。他们电影组的人都会做幻灯片,很快就做得了。往芦苇后一打光,还真提气。而且根据剧情,变换灯光颜色,顿使舞台上的气氛不一样了。   

 


 


      虽说这真芦苇布景好,可这芦苇弄弄就断了,弯了,不像真的了。所以我要三天两头骑车来回十里路,去五队水库割芦苇,驮回来做布景。大家开玩笑说我:胡传葵又给新四军割芦苇去了!   


      我们排练了近一个多月,终于把沙家浜前五场排好了。营直领导说:你们先把这五场赶紧给演了,大伙都等不及了,都想看看演得怎么样。于是我们就定了日子,先把这五场给公演了。没想到,大伙特卖形,演得非常好。营长、教导员也来看,叶教导员高兴的说,咱尖山子也有样板戏了。   

 


 


      这一演不要紧,连队也让我们去演,周围号里老乡也让去演。营直张管理员,就带着我们到处去演。那一阵营部特热闹,营直演沙家浜,修配所演红灯记。两家用一个舞台,排练、演出曾有小小矛盾发生。好在大家都认识,特熟,协调后都没事了。   


      这弄芦苇的任务,一直由我承担。要到一个地方演出时,就提前先打电话说好了,让他们准备一些。如当地没有,我就去五队割,捆成一捆,带到演出地去。大家都知道这芦苇的重要性,所以在装车时都特别小心,保护好它,别给弄断了。   


      我们先后一共演了十多场。也许大家觉得累了,另外每人都有专职工作,不能老干这个,沙家浜后几场就没再排下去。   


      那么多年过去了,一看见芦苇,我就会想起当年热闹而愉快的兵团生活。
  

      时过境迁,营部礼堂拆掉有二十多年了,万红水库也变成了养牛场和鱼塘,芦苇也不知还有没有了。真怀念那个时代啊!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