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红茶传奇---“残酷的醇香”

时间:2013-05-04 11:5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13次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此话非虚,如今,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茶文化覆盖全球。

 

 

 


 
      1725年,英国诗人埃德华·扬在诗歌《热爱声誉,一种普遍的酷爱》中写道:“她两片红红的嘴唇装作轻轻吹起微风,吹凉武夷茶却激起了男友的心;当大拇指和另外一只洁白的手指端起茶杯时,令世界钦佩。”

      这令世人倾倒的武夷茶不是别的,正是那茶色乌亮、茶汤如琥珀的武夷红茶。但你可知道,这让英国人深深着迷的饮料,起先不过是中国人意外地发现,它不曾得到中国人的青睐,却漂洋过海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了一场又一场轩然大波。这一片小小的茶叶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茶与鸦片:天使与恶魔的较量


      故事得从中国人最熟知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这场战争的起因熟稔于心:英国人向中国倾销鸦片,中国人掀起禁烟运动。然而,英国人为何会向中国输入这种不道德的上瘾品呢?更深刻的原因却与中国茶有关。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此话非虚,如今,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茶文化覆盖全球。18世纪中期之前,中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与茶叶出口国。虽然中国茶早在17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欧洲,但欧洲人并不知晓种茶与产茶的技术。如果对于茶只是显示出了一般的爱好,也不至于令英国人感觉痛苦了:18世纪初开始,中国茶开始从英国的王公贵族向广大平民普及,英国的茶叶需求量急遽增加,这让不能种植茶叶的英国遭受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人为了应付窘局,一边寻找可以使中国人同样迷恋的英国产品——鸦片便是他们欣喜地发现,一边也在积极寻找种植茶叶的方法。   

 


 罂粟花果实
 

      鸦片战争之前,虽然中英茶叶贸易为清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清政府并未多加重视,他们认为茶叶出口只是天朝上国对外的恩赐。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震碎了清廷的迷梦,清廷开始觉悟到茶叶之于中英关系之利害,并将之视为抵御外洋的武器。林则徐说:“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洋人何以为生?”因此,茶树和茶种被列为禁止对外贸易的商品,对走私茶树茶种者,最高可处以死刑。

      正是在清廷严格的管控之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悄悄派出植物间谍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来到了中国,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最优秀的茶种,获取中国种茶和制茶的秘密,并将之带到英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福琼在1848年来到中国,他身穿中国服装,行走在福建到上海的山山水水之间,每到一处村庄和寺庙,便仔细地向当地人询问种花、种茶乃至泡茶、饮茶的种种方法和心得,并细心地记下笔记。中国人以热情接待了他,但他们却无法想象,多年以后正是他们传授给“洋鬼子”的种茶知识,尤其是武夷山的红茶制茶技术,彻底改变了中国种茶人的命运。 

 


武夷山茶园

 

 


 


       意外中诞生的红艳


      说起来,让英国人如此疯狂追逐的中国茶与中国人喜爱的茶,却有几分不同。中国人向来喜饮绿茶,而英国人却喜爱红茶。中国人饮绿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然而红茶却直到明朝才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史书详细记载过红茶是何时且如何诞生的,最早关于红茶的记载出现在《清代通史》中:“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工夫红茶、武夷茶、小种茶、白毫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在福琼窃取中国红茶的制茶技术之前,英国人一直以为红茶与绿茶是不同茶树上生长出来的。其实,红茶与绿茶相比,只是制法不同,绿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而红茶不经杀青,直接在揉捻之后多加了一道发酵的工序再进行烘焙。就是这多加入的一道工序,使绿色的茶叶发生红变呈现乌亮的色泽,泡出的茶汤也变成鲜艳明媚的红亮色,茶汤的滋味较绿茶更为醇厚,香气也更为浓郁。

 


 

      这发酵的技术是何人发明的,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红茶产地位于福建,特别是产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红茶的鼻祖。桐木村世代经营茶叶的江姓家族第24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曾这样讲述过红茶诞生的经历: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战争频仍。桐木村作为江西入闽的咽喉要道,时有军队经过。一次,一支江西军队过境桐木庙湾,占驻了茶厂,军人们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拔后,茶农发现茶青发红,为挽回损失,茶农将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所以在英文中,红茶被称为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口感中有一股特有的浓醇松香味。

 


 
 

 
 

 

      这“失败的绿茶”,当地人自是不喝的,于是就将它挑到星村茶市(古时武夷山三大茶市之一,另两个是下梅和赤石)上贱卖,谁知第二年竟然又有人来订购。后来,这些茶叶渐渐被星村茶市的闽南行商购买后运到了厦门,由专营厦门至海外贸易的漳泉商人乘10月、11月的季风运到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与恰好在那时到达的荷兰商人进行贸易,荷兰人又将茶叶带到了欧洲。这些茶因产地在武夷山,被英国人称为武夷茶(Bohea)。到18世纪初,武夷茶出口上百万斤,桐木村的产量已经无法满足急遽的需求,武夷茶的种植遂开始向武夷周边地区拓展。为了区别桐木村和武夷周边地区出产的红茶,桐木村的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周边地区的则被称为“外山小种”。


      饮红茶之风从荷兰蔓延到英国


      当欧洲人第一次接触武夷茶时,自然无法得知,红茶其实是制作绿茶时出现的副产品,也就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一开始就对红茶产生偏见。相反,17、18世纪,中国对于欧洲人而言仍然是一个神秘而富足的东方国度,来自中国的任何物品自然被赋予了高贵的气息。何况,这小小茶叶,从东方来到西方,跨越了千山万水,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就更显珍贵。

      最早认识并购买红茶的是葡萄牙人,所以当他们于1662年将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的时候,带来的嫁妆里就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而正是从凯瑟琳公主开始,嗜饮红茶的习惯才在英国皇宫贵族中成为风尚。但是饮茶之风并没有最先在葡萄牙兴起,或许因为葡萄牙早已深深浸淫在地中海的葡萄酒文化之中,又或许这门生意很快就被荷兰人抢走之故——红茶大约在17世纪初就已经进入欧洲,但直到1684年清政府第一次解除海禁之前,欧洲各国只能假荷兰人之手买到珍贵的武夷红茶。自然的,饮茶之风最先在荷兰兴盛,并很快发展出荷兰贵族式饮茶之风和文化;许多欧洲人对茶叶充满幻想,欧洲妇女甚至把能像荷兰贵妇人那样每天喝到一杯茶看作是梦想。

 


 

      当然,欧洲各国对红茶的喜爱,无人能比得上英国人,如今遍及全世界的红茶文化便诞生于此。“1666年,奥索雷和阿灵顿公爵把他们在荷兰购买的茶叶带到伦敦时,他们带给英国公众的不是一种新奇品,而是推动了初期的茶叶贸易,用他们带有头衔的顾客身份抬高了茶叶的身价。从那时起到今天,茶叶从来没有像肥皂和砂糖那样被看作是一种粗俗的商品。”

      茶叶是如此珍贵,尽管到了17世纪晚期,茶已经在英国贵族中流行,但也是一种必须珍而重之看护的物品。贵妇人们往往用装饰华美的茶箱装茶叶,茶箱上配有锁,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客人来时才亲手打开箱子取茶。不过,红茶如不是普及到英国的大众当中,想必无法产生后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到了18世纪中期,茶叶在英国的消费已超过啤酒和麦酒;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茶叶基本普及到工人、农民、佣人等社会各个阶层。英国文学家迪斯拉利于1790年发表的《文学之珍异》一文中这样评论道:“(茶)这种知名植物的发展过程颇类似真理的发展;喝过茶的人认为很美味,但茶叶初始则被质疑;刚立足时则被抵制;将要传播渐广时则被辱骂;最终,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和自身美德的优势而取得胜利,全国上下从宫廷到村舍一片喝彩欢呼声。”

 


 

      有意思的是,在红茶进入英国的时候,一同输入的还有绿茶,为何英国人没有爱上受到中国人追捧的绿茶,而是选择了红茶呢?其实,英国人一开始也是以喝绿茶为主,18世纪初的英国茶叶市场上,绿茶的喜爱程度仍然显著占上风,白毫和贡茶等绿茶品种非常流行,“1715年绿茶价格下跌后,更加畅销。”但18世纪中后期,随着茶叶在英国民间的普及,掺假的茶叶开始大规模出现,相比红茶,绿茶的掺假更加容易。结果,欧洲人失去了对绿茶的信任,转而喜欢喝红茶,“一方面,掺假茶改变了英国人喝茶的品种和口味。另一方面,掺假茶奠定了英国红茶文化发展的基础。”

 
      武夷茶与一个国家的独立


      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北美的殖民者,宗主国的饮茶嗜好,也就很快风靡了北美。尤其是英国人喜欢武夷红茶,这个嗜好便在北美更为流行。1770年左右,波士顿富商马士·汉考克就在他的大商店里出售武夷茶。他在传单广告中说:“如果武夷茶不合女士们的口味,她们可以退货并退回她们的钞票。”只不过当时输入北美殖民地的茶叶,一部分是通过英国政府经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官方渠道输入的,而另一部分却是民间盛行的走私茶。

      因为私茶如此盛行,致使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量一落千丈。英国国会遂于1773年颁布《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直接到北美市场销售,这样可以把价格降到比走私茶还低,以帮助英国本土商人。这一法案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1773年11月,七艘载有茶叶的大型英国商船开往北美殖民地,有两艘分别前往纽约和费城的商船遭到当地抵制,不得不开回英国;其中的四艘于12月16日抵达波士顿港口,波士顿革命分子塞缪尔·亚当斯领导当地人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样偷偷摸到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事件很快就激怒了英国政府,他们认定这是一种挑衅行为,并于1774年通过了一系列的“强制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北美居民将其称为“不可容忍的法案”,终于导致了1775年4月的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为了支持革命,当时曾有很多美国妇女不得不忍痛放弃喝茶的习惯。在波士顿就有500名妇女集会约定不再饮茶,其他城市的妇女也响应号召加入抗茶的队伍。不过,茶的诱惑毕竟难挡,美国独立之后的第二年就重开与中国的茶贸易。第一艘中美贸易船“中国皇后号”于1783年开出,回航之时运回数百吨红茶、绿茶,四五十吨瓷器,还有丝绸、桂皮、牙雕、漆器等一大批中国土特产。当“中国皇后号”回到纽约时,船上的货物立即被抢购一空。其中,一只绘有中国飞龙图案的茶壶,被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看中,他如获至宝,珍藏起来,这把茶壶现已成为美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品。


      一杯完美的红茶


      自欧洲人于18世纪中后期普遍被中国茶征服之后,武夷山及其附近地区所产的红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时,红茶由武夷山向福建的其他地区拓展,出现了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新的福建红茶品种;在19世纪之后,红茶更是走出福建,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等地种植,创制了宁红工夫、宜红工夫、祁红工夫、滇红、川红等红茶新品。这些品种在今天统称为工夫红茶,成为目前中国红茶三大品类之一(其他两大品类为小种红茶和红碎茶)。

      但与此同时,罗伯特·福琼在1849年带到印度的中国茶种和种茶技术,也陆续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大吉岭地区和斯里兰卡等地获得成功种植,这些地区的茶叶陆续出口,逐渐挤占中国的红茶市场。到1900年,印度茶出口首次超越中国茶,标志着中国茶400年以来的贸易垄断地位结束。与此同时,中国战乱四起,也影响了茶的种植和运输。及至民国,中国的红茶出口大规模萎缩,中国红茶几乎到了无人能识的地步,取而代之的则是英国作为红茶帝国的兴起。

 


印度茶园
 

      今天,红茶大有从英伦重新回传中国之势。只是经过英国人对红茶的改造,今日红茶早已不是当年风头正健时的武夷红茶了。英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了红茶复杂的性格。

      将红茶与绿茶做个比较。中国人喝绿茶时,除了热水,并不添加任何调和物,这种纯一性发展到极致,便是日本茶道里讲求通过喝茶的仪式达到精神上的纯净。至今,中国人喝红茶也讲究清饮,并不做过多的添加。英国红茶则热闹多了,人们会添加牛奶、蜂蜜、糖、柠檬、胡椒、肉桂……苏格兰商人约翰·陶德曾调侃地说:“中国人知道我们往茶里加牛奶加糖,一定会把我们当作野蛮人看。”调侃终归调侃,在红茶中加糖加奶已经成为英国人最完美的红茶喝法,2003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专门发表的《一杯完美红茶的冲泡法》中对此做了最为明确的说明。

      除了不添加任何他物,中国绿茶很少会将不同产地、不同口味、不同时期采摘的茶叶混合在一起。而在今日的英国红茶中,拼配茶却非常盛行。说起来,这却与18世纪时茶商的造假有关。当时茶叶的需求量远大于进口量,商人们就在优质的茶叶中混入一些柳叶、接骨木叶,以降低成本。后来竟然慢慢发展成产生不同口味的拼配茶。

 


 

      如今,红茶拼配已经成为一门精致的技艺。 有趣的是,当红茶本身变得越来越复杂,喝红茶的程序却被西方人大大简化了。这得益于两个有关茶的现代发明,一个是袋泡茶,一个是红碎茶。据说茶包出自美国茶商玛士·苏利文之手,为了给顾客寄送茶叶样品,他将茶叶装到丝质的小袋子里寄给客人,不明就里的客人收到后一股脑儿地将茶包扔进了热水里。而红碎茶则是英国人乔治·里德发明切茶机之后出现的,这种机器可将条形茶叶切成短小而细的碎茶。目前,红碎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80%左右。近30年来,红碎茶已经传入中国,成为继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之后,中国第三大红茶品类。

 

      来自俄国的迷恋


      除了海路为欧洲人送去中国红茶,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漫长陆路向俄国输入茶叶。不过比起具有冒险精神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俄国人最初对这种新鲜事物多少抱着点怀疑的态度。1654年,沙皇曾派出使团出访中国,使团回国时,清顺治帝赠给沙皇的礼物里有十普特茶叶,使团竟然在北京将这十普特茶叶就地卖了。

      不过,后来那些抵达俄国的茶叶,却很快受到了俄国宫廷贵族的喜爱。与中国红茶在英国的传播相似,这种稀有的饮料在俄国也经历了从贵族向民间普及的过程,大约也是在18世纪中后期,俄国全民族都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俄罗斯的近代经济学家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的所有居民,不论贫富、年长或年幼都嗜饮砖茶(以红茶为原料)……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5次之多,爱好喝茶的人能喝10至15杯。”俄国人喝红茶不喜欢在茶中放入牛奶,却喜欢加入一片柠檬,或是放入果酱或者糖,寒冷的冬季,还会掺入一匙甜酒以防感冒。

      中俄两国稳定的茶贸易始于1728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中俄的两国贸易只能在蒙古边境集镇恰克图进行。从此以后,一条起始自福建,途经江西、湖北、山西、河北、内蒙古到达恰克图,之后再转运莫斯科、彼得堡的漫漫茶路便开通了。负责这单生意的中国人是有名的晋商,他们越秦岭、过戈壁、躲避西伯利亚地区的极寒气候,运送一趟茶叶常常需要耗时一年之久。运茶的路上,车帮、马帮、骆驼帮组成的运茶队,经常是成百上千,首尾难望,车铃之声数里可闻。

 


蒙古边境集镇恰克图
 

      而中俄交易的中心恰克图,也因茶叶的贸易而兴盛,成为18世纪初到19世纪后期与我国南方广州遥相呼应的第二大码头,被誉为“沙漠威尼斯”而名噪一时。在恰克图交易茶叶时,中俄双方的商人通常边喝茶边谈论价格,价格商定好后即可互换货物。最为神奇的是,他们之间几乎不需要翻译,中国商人说着近乎汉语的生硬俄语,俄国商人竟然能听懂,而俄国商人为了让华商理解,也有意说着带中国腔的俄语。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了一种只有在恰克图才有的买卖方言。

 

 

 氤氲中的英伦红 
 
齐贤 
 

 


  在庭院中,泡上一杯浓郁的红茶,品尝着骨瓷茶壶旁精美的各式茶点,享受这闲暇轻松的午后时光,是不是惬意非常?英国人用东方的红茶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在书写属于英伦的茶传奇的同时,亦改写着世界的茶神话。

 


 

      漂洋过海的一抹红

 

      说起英国红茶,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它肯定产自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其实不然。罗伯特·福琼这个名字你或许从未听说过,但若说到英国的红茶,就不得不提到他。时任英国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的罗伯特·福琼,在18世纪末被派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为了保护植物在长途运输中不至于枯死,他随身携带了一个能够保持水分的玻璃密封箱,借此运回了兰花等重要的观赏植物。

      1848年,这位植物学家再度来到中国,开始寻找茶树,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已明令禁止外国人深入腹地。精明的罗伯特乔装打扮,偷偷潜入茶叶产地,将鲜活的茶树种子放入那个他的密封箱中,又偷偷地带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经马六甲海峡秘密地运往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加尔各答,从而将中国的茶树成功地移植到了当地的山区。

 


 

      经过精心地栽培,在印度培育出的10多万株茶树苗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印度产红茶被陆续运往英国本土销售。出于英国人对红茶的痴迷喜爱和悠久的饮用传统,这种在东方遥远国度——中国出产、印度种植的红茶,才被冠以“英国”的前缀;这也可以说正是英国红茶文化的源起。

      红茶之所以在英伦尤受喜爱,与大英帝国早期的扩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史料记载,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了,而贸易对象是土耳其商人,主要以物易物。隋唐以后与西方互市不绝,但当时中国只出口茶叶,而不出口茶种。红茶诞生后,红茶本身的特性,恰恰解决了茶叶因长途运输而失香走味的难题。

      到了清代,由于英国皇室贵族需求的日益增加,装载有茶叶的欧洲商船扬帆远航在全球。全盛时,中国输出品中有六成为红茶。而到19世纪,中国战火连年,此时的英国开始以输入鸦片的方式向中国攫取茶叶。由于英国不断对外扩张,中英关系日趋紧张,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也就此中断。因此,大量进口中国红茶的英国人只得另谋出路,转而在他们的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茶叶。罗伯特·福琼偷运茶叶到印度种植的故事恰出于此时。

 


 

      由于长途的贩运,运费甚为昂贵,加之运输数量有限,红茶到达英国后便身价倍增,自然也只有富有的英国贵族才有可能品尝到这种珍贵奢华的饮品。而说到啜饮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风尚,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字——安娜·玛利亚。
 

      19世纪中叶的英国,饮食习惯有个特点,那就是十分重视早餐,午餐从简,而晚餐的时间大都较晚,要等到晚上8点以后才就餐,所以午餐到晚餐这段时间相对较长,比较难挨。英国的气候一日数变、多阴雨绵绵,这也使得每个下午变得尤为漫长。安娜·玛利亚,这位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就是因为不能忍受午餐与晚餐之间漫长的等待,每每感到肚子饿的时候,都特地让女仆为她准备茶和几片烤面包在起居室享用。有时兴致来了,她还会邀请上几位知心朋友到家里来,和自己一起品尝红茶和精致的点心。这样一种难得的气氛不经意间引领了当时英国贵族社交圈内的新潮流,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逐渐成为英国茶文化的核心。

      这种茶文化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发展到顶峰。名媛仕女趋之若鹜,她们开始在下午四五点钟吃甜点,悠闲地喝红茶、聊天会友,下午茶逐渐作为一种上流社会的礼仪盛行开来。工业革命之后,红茶迅速普及到平民社会,成为平民百姓喜爱的日常饮料。这延续百年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不仅塑造了与东方茶文化遥相呼应的西方茶文化,也是英国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当时钟敲响四下

 

      一个雨雾蒙蒙的午后,拐进伦敦的一条街,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走进一家颇具维多利亚装潢风格的店,你会看见四周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淡彩画,描绘着维多利亚时代印度的一处处风情;而那一张张讲述红茶历史的老照片,更可在瞬间将你的思绪拉回那个久远的年代。这里就是位于伦敦的历史悠久的福登梅生(Fortnum Masons)茶室。

      事实上,英国人喝茶不像中国人随时随地就饮,而是比较定时。雷打不动的茶休(Tea Break)一般一天两次:上午茶(Morning Tea)和下午茶(Afternoon Tea)。上午茶一般在上午11点,而下午茶一般在下午四五点钟光景。“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这句英国民谣里的话,足可见英式下午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英国维多利亚下午茶堪称综合的艺术。英国人饮茶,不仅重视茶本身的品质和味道,更讲究饮茶的形式。这其中的优雅和闲适,是需要你喝上一杯去慢慢体味的。虽然现如今英式下午茶繁复的礼节已被简化,但茶叶正确的冲泡、茶具高贵的品质以及茶点丰盛的呈现,一直被视为正统英国下午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冲泡出一杯纯正的英式下午茶呢?且看看这些黄金法则:茶喜氧气,为更好地发挥茶叶的香气,使用新鲜的水进行冲泡是要诀。泡茶前,最好先往茶壶里注入少量开水,轻轻地转动来暖壶。冲泡红茶,不宜煮泡过久。这样观赏到红茶特

      有的浓郁而清亮的红色时,伴随着氤氲的茶雾,18世纪优雅的英伦红茶风才会牵出,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早先时候英国的王侯贵族觉得红茶略微苦涩,便加入砂糖和牛奶,以便更合西方人的口味。事实上,何时加入牛奶完全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而定,历史上遵循的“牛奶先入”原则,更多的是为了保护饮茶所用的上等骨瓷茶具不致破裂。倘若还要加糖,则最好是先糖后奶,以便糖分充分溶解,口味更华丽。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礼仪十分考究。喝下午茶最传统的时间是下午四点钟(俗称Low Tea)。维多利亚时代喝下午茶时男士必须着燕尾服,女士着长袍。现在每年于白金汉宫举行的正式下午茶会还可见男士着燕尾服、头戴绅士帽、手持雨伞;而女性则穿正式洋装。茶会中通常是由女主人亲自为客人服务,只是不得已才让女佣协助,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维多利亚时代,珍贵的红茶并非放在厨房或餐厅的食物柜中,而是盛储在小小的茶罐里,放在女主人最私密的上了锁的衣柜里面。这正好是在女主人卧室的隔壁,那里是她们用来接待访客并提供茶点的主要场所。因为茶叶本身是非常昂贵的物品,女仆们不允许去碰这些珍贵的叶片。宾客来到,女主人需先把茶壶温热,再把那珍贵的茶罐拿出来,把适量的茶叶加入茶壶里面,倒入滚沸的水,待茶泡好,再倒入茶杯中招待客人。每个客人有属于自己的固定的茶杯、茶托和茶匙,餐盘上还会摆放一把涂奶油的小刀和吃点心的叉子。此外,奶盅、糖罐和滤茶器也是喝茶时必备的器具。贵族们在铺着蕾丝花边的手工刺绣桌巾上喝下午茶,茶具大都是由金、银或上好的骨瓷做成,精致而典雅。饮茶的时候,英国人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文化气质和个人修养。绅士们行为稳重,举止得体,茶具都轻拿轻放;女士们则谈吐优雅,举止从容,当有人从面前经过时,她们会礼貌地轻轻挪动身姿,报以微笑。人们相互之间交谈的声音也很小,动作轻缓。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并非随意地吃些点心。下午茶的点心通常用三层的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英式烤饼、司康饼),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当然还少不了奶油外加果酱做配角。英式的讲究在这些茶点的食用顺序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般品尝点心由下而上,口味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带点咸味的三明治会让味蕾慢慢品出食物的真味,啜饮几口芬芳四溢的红茶后,接下来是品味涂抹上果酱或奶油的英式烤饼,些许的甜味得以在唇舌间缠绕,最后再由甜腻厚实的水果塔带领你领略英国下午茶点的最高潮。

 

      茶已融入了英国文化

 

       You are not my cup of tea(你不是我的这杯茶),这句听上去令人多少有些伤心的话,正是英国人强调对方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时比较委婉的说法。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tea(茶)已然渗透到英国人的语言中。英国人常用a nice cup of tea、every-one's cup of tea等跟茶有关的用语来表示对各类人物的喜恶。

      如果一位英国朋友未能及时赴约,而请对方再等候一会儿。他会说:“不会超过等一杯上好红茶摆上桌面的时间!”当劝某人做某事,并提出以优厚的报酬时,常说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因为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的全部茶叶自然极为珍贵。这个短语常用于否定句,意思就是,即使把中国全部的茶叶都给我,我也不做某事。

 


 

       英国人同中国人一样,不仅嗜好饮茶,而且喜欢咏茶。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在工作的时候,发觉茶的效用非常独特,于是写道:茶是沉思的良友,更是想象力的翅膀,它甚至可以把已经呈现在脑海中的思绪压制住不让它蒸发掉,因而使心灵保持极大的平安。正如英国某剧作家所言:While there is tea, there is hope(有茶就有希望)。

      而对于英国下午茶这种优雅而高贵的休闲方式,也不难在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艾玛》和《理智与情感》中看到。每每出现喝茶的场景,作家不仅可以娓娓道出各色人物的生活及家庭背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在氤氲的茶雾中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英国人偏爱红茶,不仅因为绿茶不易保存,而红茶是全发酵茶,不易霉变;另一个更可信的原因则是英伦三岛终年阴冷潮湿,是气候左右了人们选择性暖的红茶。一般来讲,英国下午茶的主角多为大吉岭茶或锡兰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凡是在茶品中加入别种茶叶或者其他的花、草、水果等的茶品,都称作调配茶。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格雷伯爵(Earl Grey)红茶。据说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出使中国,学会了一种古老的红茶混合制法。回到英国后经改良,形成今日的伯爵茶。这种制法所调配出的混合茶,以中国红茶为基础,加上佛手柑熏制而成,一杯泡出,丝丝缕缕佛手柑的香气若有似无地弥漫开来。

      英国人对茶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更像是对茶的膜拜。品上一杯传统维多利亚式下午茶,可寻得一种久违的平静。由品饮红茶这般优雅的传统英国文化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实属难得。
 


 
 
红茶欲火改变印度 
 


崔阳

 
 
      18世纪的英国,一场因茶而起的革命渐渐掀起。英国人将目光转向古老的神秘国度——印度,寻找茶叶种植的新大陆。时过境迁,印度红茶这种“绿色黄金”,更为人类红茶史书写下浓重而具异彩的一笔。

 


印度神像


      印度,茶叶种植新大陆?


      阿萨姆坐落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称雅鲁藏布江)上游的一段河谷,这个河谷除南边的缺口外,四周都被覆盖着浓密森林的群山包围。从南边缺口吹来的季风还为阿萨姆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炎热和潮湿构成了这个地域最显著的气候特点,虽然这种气候条件不利于人的健康,但对于很多植物来说,却是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茶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有许多证据表明,茶树很有可能最早就是从东喜马拉雅山区的热带丛林中演化而来。东喜马拉雅山区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多样、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较早发现和使用茶叶的地区,印度的阿萨姆正位于这片区域。与现在人将茶当饮品不同,喜马拉雅山区的部落先民更多地把茶叶当作食物,他们会将野生的茶叶发酵,然后再放入口中咀嚼,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吃槟榔。另外,聚居在缅甸的掸人还把茶叶当药品,将其敷在伤口上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尽管上述这些包括阿萨姆人在内的、长期生活在茶树发源地的居民们很早就对茶叶的属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但他们始终没有把茶当作一种生活的必需品而加以栽种和驯化,没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展出一套以茶为中心的优雅文化和繁复仪式。因此,在英国人悄然踏入这片饱经战乱、饥馑频仍的河谷之前,这里的野生茶树在阿萨姆人的眼中似乎跟周围山林中的其他植物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直到有一天,这些茶树为来自遥远西方的口腹之欲所关切,从此彻底改变。


      来自英国的疯狂欲望 


      18世纪,茶曾经在以法国为代表的欧陆国家风靡一时,但很快就被咖啡和葡萄酒所取代。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说:“茶叶只有在那些不生产葡萄酒的国家才能够真正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个时代咖啡馆基本上是成年男子聚会谈论的场所,咖啡几乎被认为是男性的专利;与之相对,茶则成为广大女性群体的宠儿。饮茶这一新习惯逐渐在18世纪末的英伦风靡起来,因为英国人偏爱在茶中加入糖和牛奶,这一饮用习惯疑似受到了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的影响,红茶逐渐占据了茶叶市场的主导地位。

      面对18世纪末近乎井喷式的茶叶需求,茶在英国的唯一代理商东印度公司加大了对茶叶的进口,但这种努力仍旧捉襟见肘。与此同时,民众也开始对国内居高不下的茶叶价格怨声载道,猖獗的茶叶走私和为牟取暴利而来的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地扰乱了茶叶市场秩序。因进口茶叶所造成的贸易逆差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使很多英国人都意识到,是该到中国之外寻找茶叶生产基地的时候了。   

 


 


      让印度茶代替中国茶


      诚如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明茨所说:“当一位英国工人喝下了第一杯加了糖的热茶,这就意味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因为它预告了一场巨变,经济与社会的全面翻转。”

      印度理所当然成为建立茶叶种植园的首选。印度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在印度享有高度的控制权,英国的公司和个人可以全面介入茶叶的生产和管理。位于印度东北部的东喜马拉雅地区与中国茶叶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十分类似,尤其是阿萨姆、大吉岭等地。英国在1834年专门成立了一个茶叶委员会,负责调查引进中国茶树和茶树种子的可能性。东印度公司曾派遣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到中国寻找优良茶种,福琼走遍了中国很多地方,将从中国带来的种子成功地移栽到了阿萨姆的贾瓦尔和库玛翁,并由他招募的中国人生产出了优质的茶叶。

 


 

      与福琼这些植物学家的想法不同,还有一些人认为只要通过对印度本土的野生茶树加以驯化和改良就可以使其变为优质茶种。C·A·布鲁斯和查尔顿上尉这两名英国军人就是此种观点的笃信者。他俩在阿萨姆地区发现了野生的茶树林。阿萨姆茶树生长在丛林中,可以长到17米高,抗寒性能较差,叶子较大,而且比较坚韧。1836年底,C·A·布鲁斯的茶叶样本送到了加尔各答,在阿萨姆种植的茶叶首次被认为达到了“可销售的品质”,后来还在1839年的拍卖市场上拍出了每磅34先令(1.7英镑)的天价。高额的利润终于让伦敦金融业的风险资本家蠢蠢欲动,他们难以按捺心中对茶园的无限向往,纷纷向阿萨姆的茶园投资,并迅速组建起了阿萨姆公司,进而成为印度最大的茶叶生产公司。成立茶叶公司一时成了冒险家们的新宠,到1859年底,除了阿萨姆公司和乔尔豪特茶叶公司外,在阿萨姆还有另外50个茶叶种植园。早期的茶叶种植园,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它们大都建在雨林和河谷深处,那里不仅有猛虎、野象等野生动物出没,而且也是疟疾等疾病滋生的温床。阿萨姆的人口并不稠密,而种茶、制茶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茶园所需的劳动力几乎全部要仰仗输入。这些劳工中有很多是妇孺,他们常常还没有到种植园便病死途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劳工还要忍受超长的劳动时间和种植园主野蛮残暴的奴隶式管理。这种境况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得到改善。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人仅用了40年的时间就摆脱了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到了1880年,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843平方公里,其中四分之三都在阿萨姆,茶叶产量达到了4300万磅。印度生产的茶叶大部分被运往英国。相对于中国的茶叶来说,印度茶叶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是免税的。1888年,印度的茶叶产量首次达到了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数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印度茶代替中国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借由这场声势浩大的茶树种植运动所引发的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革,印度的茶叶种植园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阿萨姆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空前剧变。


      阿萨姆的“绿色黄金”


      布拉马普特拉河畔遍布着绵延的平原和茂密的森林,这里的阿萨姆溪谷日照强烈,需另外种树为茶树适度地遮蔽。由于雨量极为丰富(在雨季日降雨量可达25厘米至30厘米),在雨季,这里的气温会上升到约35℃,湿度与温度结合所产生的类似温室的条件,使得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蓬勃发育。阿萨姆是印度茶叶产量最大、世界最重要的红茶产地之一,印度茶叶的80%都产自这里。

 


阿萨姆茶叶种植园
 

      说到采摘,阿萨姆茶叶以六七月采摘的品质为最优,而十到十一月产的秋茶则较香。19世纪初到此的植物学家格瑞菲斯对这里茶叶的早期烘焙如此描述:“他们只用嫩叶,他们在一个大的金属器皿里烘焙茶叶,金属器皿要很干净,在里面把茶叶搅拌均匀,并在烘焙的过程中用双手搓揉茶叶;当烘焙恰到好处之后,他们将茶叶放在阳光下暴晒3天,露水和阳光相互交替,最后它被密实地填装到竹筒里。”

      阿萨姆红茶因明亮的茶色与甘醇的余香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四大红茶之一。它外形细扁,呈深褐色;汤色深红而稍显褐色。阿萨姆红茶属烈茶,喝起来浓郁芳香,其中略带有淡淡的麦芽香和玫瑰香,很适合添加牛奶冲泡成奶茶,那样更柔润香醇,余韵无穷;而典型的阿萨姆奶茶即是泡壶浓浓的阿萨姆红茶再添加鲜乳而成。除了添加鲜乳外,阿萨姆红茶拿来当柠檬红茶同样也很适宜,在浓郁的阿萨姆红茶里加入新鲜的柠檬汁,就成了一壶好喝的柠檬红茶,而且阿萨姆红茶在加入柠檬汁后鲜红的茶汤会转为淡粉红色。当然还有些上等的阿萨姆茶,茶叶中掺有叶芽,喝起来十分柔顺,加入糖或蜂蜜,更添别样风味。

 


 

      阿萨姆红茶传统上会加配牛奶用作早餐茶,它也是拼配爱尔兰或英式早餐茶的基础茶,因此常被拿来与其他茶类混合成早餐茶。例如阿萨姆茶加非洲肯亚茶,阿萨姆茶与中国红茶相搭配等,所以人们时常可以在某些早餐茶或混合茶中发现阿萨姆茶的踪迹。英国人尤其喜爱阿萨姆红茶浓郁的风味,在1839年至1880年间,人们对这种“绿色黄金”的狂热尤甚。

      然而,为什么阿萨姆红茶常被用作早餐茶呢?这是因为阿萨姆茶叶中含量最高的生物碱——咖啡碱,具有兴奋作用,能够使人的大脑思维活动迅速清晰,可以消除睡意,消除肌肉疲劳。阿萨姆红茶冲泡时的浸泡时间因碎叶或全叶茶而不同,很是讲究。碎茶叶浸泡时间可稍短些,最好是在早上饮用,且宜于添加较大量鲜乳,因此类茶茶性强,若不添加鲜乳容易伤胃。


 


      大吉岭云雾中的“香槟”


      来到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脚下,这里坐落着大吉岭玛凯巴里(Makaibari)茶园。大吉岭这座小山城雨水充沛,日夜温差大,终年被云雾所笼罩,极适合茶树生长。这里是享誉世界的大吉岭茶的故乡,茶树大都生长在海拔1000至2000多米的山坡高地上。“玛凯巴里”是“金黄色的土地”的意思。作为印度大吉岭八十多家茶园之一的玛凯巴里,一个多世纪以前,就成为茶的天堂,这里种植着世界上最昂贵的茶叶——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茶汤色橙黄、清澈明亮,气味高雅,上品则带有清雅的麝香葡萄酒风味和奇异的花果香,甘甜柔和。因此,上品大吉岭茶又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拥有高昂身价。优质的大吉岭红茶在瓷杯中会显露金色的黄晕,那正是上等大吉岭的招牌。大吉岭茶适合清饮,但因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因其特有的纯正香气,大吉岭茶一直被称颂为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是英国贵族的宠儿,更是英式下午茶的最爱。

      比起盛产的阿萨姆红茶,大吉岭产量较低,只占印度茶叶总量的2%。茶叶分四季采摘,三四月初摘茶和五六月的次摘茶颇受青睐。然而与阿萨姆茶相同的是,种类众多的大吉岭茶,依不同茶园和采收期所冲泡出的茶汤相差甚多,浸泡时间长短不同也会带来不同风味。大吉岭茶叶一般甚少拿来当熏香茶。著名的印度辛香茶,即是以大吉岭茶为底再熏上多种辛香料,如豆蔻、丁香、胡椒、肉桂和姜而成。

      大吉岭冠绝众红茶,其前身正是中国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难怪印度大吉岭红茶出口到中国时,一位印度商人曾风趣地说:“我把你们的茶叶送回家了。”

      无论是独特而传奇的“绿色黄金”阿萨姆红茶,还是“红茶之皇者”大吉岭红茶,印度红茶从“替代品”一跃而成人们狂热追逐的对象,在古老的国度上开辟了茶叶种植的新大陆,更为人类红茶史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