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中英两国为香港回归较量到“最后一秒钟”

时间:2012-07-01 03:42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2279次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们要的只是2秒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们要的只是2秒钟,却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1997年6月30日23时40分至7月1日零时20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终于回归祖国。这段大约半小时的交接仪式,隆重、得体、热烈、秩序井然,让人记忆犹新。当年具体操办仪式事务的外交部礼宾司原副司长安文彬讲述了发生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无数次谈判只为一秒

 

      1996年年底,安文彬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然而,如此主权交接,世界上尚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举办过类似的交接仪式的先例。于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设计策划。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小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要在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准时回归祖国。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由于在1日之前,香港还是英国的地盘,因此所有工作都必须得到英方协作,才能确保一切顺利进行。安文彬回忆说,当时为了确保英国方面在这一点上的合作,他领导着筹备组的其他成员,与英方代表戴维斯进行了大约10次正式谈判。
      有时候,正式谈判陷入僵局,双方就只能举行非正式的外围谈判。非正式会谈举行了多少次,他已经无法记清了。安文彬说,英国要把香港这只“金鸡”归还给中国,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如果再让中国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风光地接手香港,英国方面心里就更酸楚了。因此,在交接仪式具体安排上,英方设置众多障碍,与他们的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一开始英方说,英中关于香港回归的协议上,只说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并没有规定几分几秒的具体时间。而中方则据理力争,说7月1日就是从零时零分零秒开始的。安文彬说,当时他们也憋着一口气,“要把被别人占领150多年的领土收回,寸土不让,秒秒必争。”
      英方在我方交涉后,曾表示英国的国旗将在零时零分零秒降下,至于中方国旗何时升起,英方不做评论。为此,我又与英方进行多轮谈判,最后英方只同意在30日11时59分59秒将英国国旗降下。“这样的话,给我们准备升旗的时间也只有一秒钟!国旗升起同国歌奏响应同步,而我军乐团指挥的指挥棒抬起就需要两秒,也就是说英国国旗必须在6月30日11时59分58秒降下,才能保证我国旗在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文彬直言不讳地对英方代表说:“香港已经被你们占领了150多年!而现在我要的只是2秒钟,你却是这样无理相拒。我认为英方这种态度不仅中国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眼见这次谈判又要成为僵局,英方代表戴维斯急忙把安文彬带去另一个房间缓和气氛。他们俩坐在沙发上,又交锋了几个回合,戴维斯终于亮出底牌。他表示,英国的旗帜可以在6月30日11时59分58秒降下,甚至还可以提前。但中方必须保证,中国国旗一定要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升起,决不能提前。安文彬当即表示同意,于是“拉着戴维斯的手”回到谈判桌前,由戴维斯正式陈述方案,中方正式回应。

 

查尔斯王子多占了23秒

 

      要让中国国旗准时升起,仅仅得到英方的同意远远不够。筹备人员还要在实际操作时,把所有活动需要的时间提前算好,精确到秒,连仪仗队每一步走多远都要计算好,不能有丝毫误差。安文彬为此专门从美国买了一块相当精确的手表,与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对好了时间。他还让两个司仪专门掌控时间,设立了礼宾总协调和中方技术监控人,严格掌握时间。而军乐团的两名副指挥,用读秒的方式掌握国歌响起时间。
      然而,到仪式进行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意外。当时本来给查尔斯王子的讲话时间是6分钟,但他讲了6分23秒。为了抢回这23秒,现场指挥安文彬命令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加快步伐,终于把时间赶回来了,还多争取了一秒。再往后,英国旗帜于59分23秒开始降下,最后是59分53秒完全降下,我方多出了7秒时间。
      但我方不能违反协议。为了控制时间,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指挥棒,这中间有将近5秒的“真空”时间,很多人都奇怪,以为当时技术上出了什么问题。当时的《人民日报》文章也提到,英国国旗徐徐降下,“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当时他们肯定不知道,这是为了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1日零时零分零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给港府官员排座位

 

      不仅是升国旗,安排座位也费了一番周折。英方一开始就提出要邀请一些国际要人参加仪式,而且要坐在主席台上。
      这是我方不能接受的。让国际人士坐主席台,含有交接仪式搞国际监督之疑。交接仪式是中英两国政府的事,不容旁人介入。经过数轮争执,英方终于同意让他们坐在观礼台上。
      这个问题刚解决,英方又提出,港英政府官员,也应该上主席台。这个建议中方同意。这些官员中,有一部分人是所谓“坐直通车”,即以前是香港殖民政府官员,交接后就是香港特区政府官员。
      港府官员上主席台的事情是定了,但“坐直通车”的官员坐在主席台的什么位置又成了难题。由于主席台按英方政府代表团和中方政府代表团分坐东西两边,中间有过道分开。港府官员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之前是港英政府官员,之后则是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因此,他们坐在哪一侧都不合适。英方正犯难的时候,我方提出,让他们坐在主礼台和主席台后面那些座位。那些座位在最后,没有分隔,也就无法说清坐在哪一方。

 

如何让国旗飘扬

 

      最开始的设想把交接仪式放在室外,但考虑到天气,最终决定转移到室内。可这样一来,如何在室内让旗子飘起来又成了最大问题。双方研究的方法是,用空心旗杆,底座装上鼓风机,将旗子吹起来。这样的旗杆以当时中、英两国的技术水平和时间限制都无法制作,因此旗杆由美国生产。国旗旗杆是8.28米,特区旗杆是7.28米,这两个高度是根据会场高度和观众的视觉舒适度严格计算出的。
      另外,旗子要飘得漂亮,旗杆顶端的菱形孔要打多大、风力多大、旗子的质地、厚度、重量都有关系,都需要严格测算。为达到最佳效果,筹备小组反复调试,国旗换了十几面,特区旗换了二三十面。
      如何升旗也有两套方案:人工和机械自动。我国国歌需时47秒,也就是说要在47秒内将国旗从0米升至8.28米,机械自动升旗的时间很不好控制,不容易与国歌演奏同步,于是只能采用人工。可人工升旗难度也很大,3个升旗手的每一个动作速度是多少,要升多少米都要做到非常准确,为做到万无一失,他们练了5000多次,手上到处都是裂口。典礼那天,国歌唱完国旗到顶,半秒不差。


 幕后花絮

 

腿都跑短了两寸

 

      交接仪式虽然只有短短半个小时,却提前1年开始筹划,牵动了全国十几个地方政府、中办、国办、港办和台办等七八个相关机构、十几个部委,整个庆典筹备班子有700人。安文彬等筹备小组主要成员在2006年底就进入香港开始具体操作。

      礼宾工作主要就是协调、统筹、策划、安排这个极其重要的交接仪式。安文彬回忆,当时身体上的劳累只是一方面,要把来自不同单位的几百号人和谐地组织在一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常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有时候睡觉根本不回房间,开会累了就在会议大厅沙发上、地板上睡着了。

      彩排、演练、开会,每天都在各地不知疲倦地穿梭。其中,有些会议还得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召开。安文彬诙谐地说:“消瘦的事简直不值一提,八成腿都跑短了两寸。”

 

彭定康躲进船舱

 

      庆典结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赵稷华和安文彬等人将查尔斯王子一行送到码头。在彭定康与陈方安生等人握手告别时,安文彬注意到,彭定康流下了眼泪。查尔斯王子等登上游艇后,都在甲板上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惟独彭定康躲进了船舱,再未露面。彭定康的心情此时此刻大概是黯黯的,而那天晚上香港的夜空却被五彩缤纷的烟火照得通明。

 


彭定康带女儿含泪离开香港

 

英国的旗杆被砸扁

 

      从典礼一开始,英国人的运气就不大好,定做的旗杆运来时,不知道是哪个运送环节出了问题,英国的旗杆被砸扁了一块儿,可是重新定做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技术处理了一下照常使用。在典礼当天,也许是太过紧张,英国的降旗手偏又在仪式开始前晕倒了,英国赶紧临时换备用降旗手。

 


 
 

2012年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在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